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同样是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存在于仅有传统语境的时代与存在于同时兼备两种语境的时代,事件舆论及事件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状况迥异。而在同一时代,在两种不同的语境之中,事件舆论及事件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状况,也不无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公众参与度、公众对于事件及事件舆论的影响度等方面体现出来。不仅舆论的状况不一样,而且舆论对于事件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其原因同社会结构调整、腐败滋生、法律供给不足、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以及缺乏舆论表达足够空间有关.主张加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与新闻报道力度.大众传媒是能够满足人们宣泄需求的有效载体和手段,充分实施传媒的宣泄功能有助于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频度.为实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与信息调控的平衡,政府、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要做一系列工作,同时要抓紧制定传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制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信息疫情"问题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信息疫情"问题的出现和蔓延,不仅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也给我国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治理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一是导致有害信息"病毒式传播",放大社会恐慌情绪;二是反智主义甚嚣尘上,挤占公众理性对话空间;三是侵蚀社会信任基础,加剧信任赤字风险;四是媒介体系变革诱发"熵增"风险,信息传播呈现失范状态.为此,要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舆论引导、媒介素养培育等方面着手,加快构建"四位一体"的"信息疫情"防治体系,在有效提升"信息疫情"防治的响应速度和效果的同时,不断增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治理能力,持续推进信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突发公共事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主导下有效实现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是其解决的关键。转型期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体多元化和新媒体普及化使政府面临参与困境。在突发公共事件解决中政府应承担主导角色,要与其他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事件的主体多元协同,并在整合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公开的及时、透明、公正,同时科学设置事件议程,进行网络引导,推动突发公共事件的理性解决。  相似文献   

5.
糜皛 《晋阳学刊》2014,(3):108-114
公共危机,是指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生活和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以及与此相关的特定状态。公共危机因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可扩散性、危害性和巨大的矛盾冲突,一旦发生,就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公共危机中能否做好信息公开,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文以黄岩岛事件为例,探讨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中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公开信息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诸多公共危机事件中,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为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之间的博弈提供了可能.而借助于新媒体,公众正成为传播格局中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公众在危机传播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政府要积极与公众进行互动对话和权力分享,使民间力量充分、全面地参与到危机传播中,在双重话语空间的冲突与调和中尽可能地掌控话语权的"制高点",从而在危机舆情收集、危机舆论引导和危机决策中与公众进行沟通与协商,最后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保留有死刑制度的国家,对此日本公共舆论一直保持着支持态度。同时,公共舆论对日本死刑相关制度的改正和具体适用也产生了具体影响,例如因公共舆论的影响在立法上改正了死刑之公诉时效的限制等。但公共舆论对死刑制度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公共舆论是在对死刑制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政府当局情报公开的不充分性,使公共舆论并不十分清楚死刑制度的全貌尤其是死刑执行制度。未来,日本应更加推进关于死刑的情报公开,使公共舆论在充分了解死刑制度的基础上迈向对死刑废除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危机传播是政府、组织、媒介和公众获取与交流危机信息、实现各主体的危机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在危机传播和危机治理中,政府居于主导性地位,其舆论引导的效能关乎危机能否化"危"为"机"。因此,在危机传播中政府需要做责任、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接受监督的治危行事理念,坚持透明公开、主导协同和多方合力的原则,并采取正确的舆论引导路径,如此才能有助于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9.
信息公开对于公共危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收集是政府危机决策的依据,信息发布是稳定社会情绪、调动社会力量共攘危局的手段,但是,政府、媒体和公众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形成了对于信息公开的不同态度。信息公开的过程就是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只有整合利益、达成共识,提高公共危机中信息公开的水平,才有利于促进公共危机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是危及社会稳定、具有公共性质的极其严重的事件。它们可能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或是天灾人祸;可能是突发的,也可能是非突发的。恐怖袭击事件是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比较特殊的事件,不仅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带来不可名状的灾难,而且给社会成员制造了深重的紧张感、焦灼感、恐惧感和心理创伤。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处发生爆炸事件;2014年3月1日,中国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蒙面暴徒砍人事件;2015年1月7日,法国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巴黎总部遭到武装分子袭击。三个个案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在舆论方面却呈现出某些共性;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与危机处理机制的不同,又呈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从分析公共政策的本质出发,提出必须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同时对何谓公共利益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分析了政府利益对公共利益的影响。最后认为要有效地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必须建立有效政府,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间的关系,强化组织建设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当前,科学运用政府公共权力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政府的合法性、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进步等方面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把政府公共权力的运作置于公共行政价值、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三个维度所建构的三维框架中加以考虑,只有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才能使政府公共权力的运作真正走向科学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政策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政策问题构建日益成为政策分析的首要环节和政策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公众参与政策问题的构建是其实现价值诉求的必要途径,也是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合法化程度提升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这一环节中的公众参与却是不充分的,并表现出零散性、附属性、单一性和突进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以政策问题构建为核心,从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现状出发,完善公共决策政府议程的全面公开机制。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是新闻宣传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一对矛盾。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于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弘扬正气,鞭挞歪风,唱响主旋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充分认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我们进行各项实践的根本指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正确分析和深刻领会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通过学习与探索,笔者认为,实行正确的舆论监督,其重要性则在于:1是…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公共财政下财政监督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财政监督即监督财政,是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是确保政府财政活动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制度安排.实施财政监督的原因在于财政活动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财政监督要达到应有的绩效,其制度安排要点应包括对政府预算的决策形成监督的制度安排、对预算执行过程监督的制度安排及对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监督的制度安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公共性视野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天生的"公共性"和大众传媒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在公共性视野下,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作为公共政策的新闻政策之与大众传媒的规范、大众传媒之于公共政策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李覆野 《理论界》2014,(6):160-162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媒介环境的改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本文详细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的重要现实意义,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提出当今中国的公共领域治道变革进程中应当提倡多元化决策和开放性文化.  相似文献   

19.
金友渔 《人文杂志》2007,1(6):24-28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使以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和公共精神为伦理文化支撑的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被边缘化了。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合理的公共生活样式的反思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就社会价值追求而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并不只表现在经济基础方面,它还包括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发育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提高全体民众的公民素养,不仅事关中国公民公共人格的形成,而且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树立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20.
作为对现实中的社情民意的复制、重构与超越的网络舆情,作为由民生构成“主体”,民意与民主构成“两翼”的网络舆情,其瞬时到达、瞬间爆发的爆破力越来越触动着城市政府的公共安全神经,越来越幻化为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新症侯.城市政府必须超越治理它的认识危机、“他者”化和“硬引导”等问题域,走向科学化、理性化的方法论,即高度重视网络舆情,设置舆情“防火墙”,发挥“主场优势”,确保地方网络成为舆情引导的最短路径,建立“巧引导”范式,形成引导的“网上网下统一战线”,制度化标志性的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