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意识与民族心理素质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意识”是民族理论中的两个专门术语。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关于共同心理素质做了专门论述,将它作为构成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确立了它在民族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但只是寥寥几行。 关于“民族意识”,马、恩、列、斯都没有做过专门论述,在他们的著作中只是一笔而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两个学科合为一体,并产生新的学科。六十年代,在社会学和民族学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民族社会学。这一新的学科具有双重任务:其一,研究各社会集团在文化、生活、语言、民族意识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民族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会条件;其二,揭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民族多样性,并掌握这一特点,象苏联这样一个国家,不能不考虑各民族的特点。苏联各族人民的社会发展过程是同一类型的,但民族特点在  相似文献   

3.
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而且这两者是个对应的概念。只要民族存在,这两种民族意识就会存在。只是目前人们对此认识不足,研究不够,特别是民族分界意识,无人提及。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意识发展趋势时,提出和提及这两者,是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主要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问卷调查、个案观察和访谈,来分析民族意识的内在体验形式和外在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探讨思考了民族意识发展的特征。结果表明:第一,认同感是民族意识的内在体验形式,民族成员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服装、历史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第二,群体性是民族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民族成员大多数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民族群体,而让自己“落单”。  相似文献   

5.
民族意识过程:由“自在”到“自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在受到黑格尔哲学中关于概念的两个阶段的同一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者由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理论启发后有感而作。文章认为,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的升华过程。文章分别探讨了“自在”阶段和“自为”阶段的民族意识形成的条件与因素,二者的涵义、特征和社会作用;指出民族意识过程由“自在”到“自为”是一个质的飞跃,是一个发展规律,是一个民族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它的民族意识发展到“自为”的高度时,才有可能跻于现代文明民族之林,为全方位地参与社会生活以及解决民族问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民族理论研究2.001金炳镐熊坤新彭谦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思考2.009彭谦论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保障模式———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权2.013乌小花再论“民族”概念与民族问题理论2.018刘亚丽合理发挥“两课”对民族师范生的道德牵引作用3.007姚爱琴对列宁“民族自决权原则”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3.011袁雅丽建国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在青海的实践3.015贾桂英试论青海民族文化的“和谐”思想西部开发研究1.001龚永辉民族精神研究与民族意识研究1.008关桂霞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问题探微1.013穆殿春中国共产党处理和解决民族问…  相似文献   

7.
“民族意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民族意识是近两年来民族理论界探讨的一个新课题。有人提出:民族意识就是民族自我意识,不宜作过宽理解;而有人认为;强调民族意识就无异于坚持民族主义。对此有些人或多或少感到茫然,甚至提出这种现象是好还是不好的的疑问。笔者理解,民族意识是民族性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它同社会意识类似,具有社会意识的作用。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发展时期,民族意识的增长,是民族社会发展的必然。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评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就此作一探讨。民族意识这个词汇,在民族理论学科,民族学理论,一般社会科学,以及人们日常口头  相似文献   

8.
民族意识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四周传斌1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尽管民族意识是民族理论研究中不容回避的领域,却一度成为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禁区,直到80年代民族意识研究才开始起步,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①进入90年代民族意识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回回民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基本特征是民族学和民族理论学科范畴的概念,是构成民族的要素。本文从共同语言问题、共同地域问题和共同经济生活问题、共同心理素质等三个方面对回回民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述,认为回族具有自尊、自强意识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尤其是金炳镐先生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性介绍,对新世纪以来民族意识研究的新动向、新观点、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最后指出了当前民族意识研究中的不足和误区.  相似文献   

11.
民族意识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近二十多年来,民族意识研究在我国逐渐成为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意识进行界定。现有研究以思辨为主,较少有实证研究。未来可以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研究中既要关注本民族群体的意识,也要关注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举目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还是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世界范围内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民族问题的产生都是基于相关民族的民族意识对于维持和平共处的临界点的突破,有的民族问题本身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狂热迸发的结果。世界民族问题困挠着全球化的进程,对人类的共同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民族精神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了分析。文章认为 ,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是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并且从一开始就与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推崇联系了起来。民族精神是民族活力、民族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健康的民族意识、鲜明的民族性格四者有机的统一 ,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具体构成 ,集中表现于各民族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定的文化现象和历史遗存之中。  相似文献   

14.
关于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民族意识定义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意识的定义问题是民族意识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二十一世纪民族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民族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一番梳理,通过对民族意识概念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整理和其特点的总结,可以使我们对当前民族学中民族意识的研究有一个深化的认识并能从中得到进一步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内容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在形塑汉族青少年民族意识时的主要方式:表达中华民族意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比较中国与外国来展示的;表达族群意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突出少数族群与汉族群的"同"而淡化"异"来展示。总的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文中关于民族意识形塑集中在强调中华民族(中国)的一体性,重在激发爱国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7.
现代民族素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民族素质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智能素质在民族素质结构中的作用、体能素质与智能素质的关系、智能素质和传统文化及民族历史积淀对民族心理、意识素质的影响等方面,对民族素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云齐  郭立亚 《民族学刊》2022,13(5):100-107, 141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超越技能”的认识论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对于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具身认知理论批判了“离身”特征的认识论,强调认知源于“身体体验”,重建了体育的认识论意义,阐释了体育认识论价值的实现机制。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体育路径包括:以“参与性”为出发点,选择共享度高和实施性强的项目进校园;以“情境性”为切入点,打造身体感知和文化历史结合的体育课;以“互动性”为着力点,构建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的学习共同体;以“生成性”为落脚点,树立技能表现与动态发展融合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19.
励轩 《民族学刊》2023,14(1):112-120, 152
教科书是链接国家、知识精英与社会大众的纽带,是塑造共同认同的有力工具。南京国民政府较为重视边文教材的编译与使用,希冀借此推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建设。抗战胜利后,教育部下设的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编译了一套《国文藏文对照初级小学语文常识课本》,试图分别从政治、民族、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入手,对藏族学生的国家意识进行塑造。边文教材的编译者考虑到了藏族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编译教材内容,同时非常注重在编译中加入乡土元素,也很注意内外有别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藏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虽然编译边文教材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进国家认同建设的重要工程,但由于当时的国家治理能力有限,加之国民党深陷内战,无暇顾及边疆教育等客观因素,该套教材最终并没有大规模和持续性地对藏族社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