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鲁迅首先是位翻译家,然后才是文学家,此为学界对其之新定位。他的儿童文学翻译中富含成人因素,其翻译方法为直译加意译,以直译为主。他的儿童文学翻译对其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
关于翻译的方法历来为各种学派争论的焦点,可谓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透过众多译法主张,不难找出他们所恪守的一条准则,即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检验一切翻译理论合理与否的唯一准绳。本文从直译和意译的基本定义出发,依据翻译的标准,针对其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分别加以阐述,究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讨论翻译活动中各自所遵守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中国翻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在翻译佛经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的取舍和偏好, 阐述了佛经翻译的变化和发展,并指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两种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原作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之争在英汉翻译中由来已久.一些人坚持直译的方法,而另一些人坚持意译的方法.实际上作为翻译的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两者的目的一致,都是要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本意,因此没有好坏之分.在翻译中,译者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原文和译文的需要灵活处理,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国翻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在翻译佛经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的取舍和偏好,阐述了佛经翻译的变化和发展,并指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两种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原作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正确看待文学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如何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直译能忠实原文,保持原著的风格。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有些作品用直译无法为译入国读者所接受。而意译比较容易为译入国读者所理解,但却无法完美地保持原著的风格,再现异国文化的风采。所以在译入国读者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用直译,直译行不通时用意译,不必执着于一种译法  相似文献   

7.
马丽青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2):137-138,141
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备受关注,相比之下,聚焦其翻译,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利用MonaBaker结合社会学角度的叙事理论和翻译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代表作《小约翰》从时空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两个叙事手段进行解读,尝试用较新的叙事视角解读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旨在发现叙事视角为研究鲁迅翻译带来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8.
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发展谈直译与意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其理论的发展的分析和阐述,认为翻译实践中直译与意译方法的运用是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交际翻译以传译原文的信息为重点,意义优先于形式,此时用意译。而语义翻译既要试图涵盖所有的原文意义,又要尽力保留原文的形式,此时则要采用直译方法。直译是基础,意译是直译必不可少的辅助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有关鲁迅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聚焦他的译作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其中的一个原因或许是他的译作欧化的痕迹过多,晦涩难懂.以鲁迅的三部儿童文学译作<小约翰>、<表>和<俄罗斯的童话>作为具体的考察对象,从动态的视角来探究鲁迅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可以发现,就鲁迅的儿童文学译作而言,欧化现象并非一成不变.从整体上看,鲁迅后期的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没有他中期的明显.同是后期的作品,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鲁迅心目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与创造社太阳社明显不同,与茅盾也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从建立"人国"的理想层面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二、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必须由无产阶级自己来创造;三、痛恨投机,强调必须正视现实;四、既强调韧性的反抗精神,也强调珍惜生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五、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文学。  相似文献   

12.
鲁迅有"三绝",即"创作、翻译和辑佚".本文从创作、翻译和辑佚三个方面论述鲁迅对绍兴地方文献所作的巨大贡献,并认为越文化情结和忧患意识是鲁迅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弓 《南都学坛》2008,28(3):50-57
20世纪30年代,在国内战事连绵、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复杂背景下,民族主义文学应运而生。鲁迅在各种场合对民族主义文学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追溯否定性评价的原因,有阶级论的作用,更有苏联与共产国际的影响,也有左翼与民族主义文学的不同处境所激起的愤懑,以及流派之间的排他性等。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应该努力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认识这些现象的本来面目及其发生的原因与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而不应只是以一方的言论作为根据,片面地剪裁历史。  相似文献   

14.
作为“正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副文本”分析对译作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翻译家鲁迅不仅留给国人大量的译文文本,而且还留有丰富的关于翻译的书信,以及围绕这些译作所写的序跋。文章试图以鲁迅翻译的译作中的序、跋、附记、目录、插图等副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副文本作为鲁迅译文文本补充和扩展的平台、鲁迅在译文中显身的平台以及鲁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其对中国文学翻译所做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国际文学的广阔背景,分析了近年来文学低俗化的种种表现,进而从中国文学的前途出发,提出必须抵制文学低俗化这股潮流.而鲁迅光辉的文学思想,正是抵制文学低俗化的有力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6.
和合学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和合思想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的"最佳、最优化的文化选择"。鲁迅翻译的文学作品化解了当时困惑年轻一代的人文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和价值危机四大危机。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革命文学思想是他在域外革命文学思想和中国现实的主体体验中纠葛而成的,是他融会先进思想文化资源、积极批判中国国民劣根性、探求中华民族"固有之血脉"和追寻现代革命精神的结晶.鲁迅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生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思想的现代生成,并与其创作、译品一起推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进程,且使中国革命文化得到提升并成为世界左翼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宗教观是鲁迅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鲁迅广阔襟怀和高远视野的体现。其宗教观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由早年的欣赏与肯定到后来的批判与扬弃,无论是对宗教的褒扬还是批判都是基于他"立人"以"兴邦"、改造与重塑民族灵魂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宗教观影响其创作并体现在作品中,显示了一代思想与文学大师博大的襟怀、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中的幽默概念因语境的变化而具有不同内涵。他反对幽默的温厚说、超脱论以及低俗化倾向,提倡运用幽默批判现实,促进工作,调剂生活.鲁迅幽默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在追求社会功利的基础上达成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