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人口普查10%全国抽样资料,提供了2,056万多名15岁及其以上人口分性别、年龄和地域的未婚状况资料,本文拟依据这些基本数据,并结合1982年普查等有关资料,研究分析当前我国人口的未婚状况。一10%资料中15岁及其以上人口合计为81,835,756人,其中,未婚者占25.13%,较之1982年下降了3.44个百分点,反证出1982—1990年间我国人口已婚比增幅较高的事实,即由1982年的71.43%上升到1990年的74.87%。资料同时表明,上述期间我国已婚比与未婚比的变动并非  相似文献   

2.
<正> 婚姻状况是人口普查中有关人口和社会特征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人口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婚姻状况的各项比例中,未婚人口状况的研究尤为人们所关注。这是因为,通过分年龄性别的未婚人口状况的研究和计算,可大致反映出该人口的分性别的已婚比和平均初婚年龄。50岁以上未婚者在同年龄人口中的比例一般可视为不婚率。这些都会对人口生育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未婚人口状况这一指标已成为分析生育率乃至进行人口预测的依据之一。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在我国人口史上首次全面记录和综合了我国未婚人口的状况。本文即拟以此次普查资料为基础,同时联系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我国未婚人口状况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婚姻状况是指人口在某一时点所处的不同婚姻状态的人数和比例。现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1‰生育率抽样调查的资料,将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初析于下。 (一)未婚人口状况 1982年我省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29.42%,男性未婚人口占男性15岁及以上人口34.62%,女性未婚人口占女性15岁及以上人口23.81%。  相似文献   

4.
根据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1982年我国军事人口4238210人,其中女性108820人,仅占2.57%;1990年军事人口3199100人,女性103493人,占3.23%。从总体看,女性比例略有上升。但从分年龄组来看,19岁以下女性人口由1982年的15288人减至10624人,其比例降低0.91个百分点,20-24岁女性人口由1982年的64231人减至23721人,其比例下降l.04个百分点。如兵员征集和军校招生男女比例不作调整,若干年后,女性在军事人口中的比例将下降到2%以下。笔者认为,联系到我军历史上女兵比例较高和外军当前女兵比例普遍上升的情况,军事人口中女…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1982年和1990年的两次人口普查中,都对人口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登记,这为研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本文利用普查资料试图对中国的就业问题进行一些分析。1中国人口在业程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也最丰富。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1990年7月1日,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为6.79亿,占总人口的60.01%。与1982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了1.28亿,比重上升了5.l个百分点。按国际上的常用标准计…  相似文献   

6.
何新发 《南方人口》2001,16(2):63-64
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了广东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第一号公报。广东省普查总人口数为8642万人,其中广东省户籍人口7473万人,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75%,比上世纪80年代末下降1.95个百分点,增长率的降幅大大超过O.4个百分点的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居全国之首。同时广东省城镇人口比重比1990年上升18.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8.9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新疆人口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八年间已有较大的变化,人口数量从1982年普查13081633人增加到1990年普查的15155778人,比1982年增长了15.86%,其中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由7795101人增加到9460152人,比1982个增长了21.36%,新疆汉族人口由5286532人增加到5695626人,比1982年增长了7.74%。然而总体上看,新疆人口的增长势头在下降。1982年人口普查出生率为29.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86%,到1990年普查出生率为24.67‰,人口自然增率为18.28‰,出生率下降了4.42个千分点。新疆人口增长势头的减缓是各种控制因素和人口学自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正确估价各种因素对出生率下降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标准化分析方法对新疆人口以及新疆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成因作一定量分析,并且间接评价新疆人口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的在业人口,为社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分析研究和合理组织人口就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茂名市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中茂名市共有15岁以上在业人口2,602,29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3.2%。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2,377,464人,比1982年增长7.9%。就业率为88.8%,比1982年降低了3.5个百分点。其原因,(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15—19岁在校学生占同龄人口的39%,比1982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使就业人口减少;(2)1966—1970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20—24岁人口比1982年增长27.3%,超过同龄在业人口增长速度的21.2%,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三是超龄在业人口达224830人, 比1982年增长了48.8%。占在业人口的8.6%,比1982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影响待业人口就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459万藏族同胞,其中45.64%居住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自治区。由于西藏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交通十分不便,难以取得关于西藏地区全部藏族人口的实际调查资料,因而长期以来藏族人口科学研究进展较为困难。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实施过程中,首次对西藏自治区全部人口进行了包括出生死亡人数、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等十八个项目的直接调查登记,并使用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计算机,高质量地完成了普查资料的数据处理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西藏人口统计资料,从而使全面分析藏族人口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龄未婚问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我国大龄未婚人口概观 (一)性别构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2年我国28—49岁未婚人口共有11269362人,占同龄人口的4.36%。其中男性为10555559人,占同龄男性人口的7.78%,女性为713803人,占同龄女性人口的0.58%。大龄未婚男性是大龄未婚女性人数的15倍。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全国28—49岁未婚人口又有所增加,达到  相似文献   

11.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陕西省15—19岁人口共计342.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比重为10.40%,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绝对量较当时的346.7万人减少,2.7万,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当时的11.99%下降了1.59个百分点。然而,他们的婚育状况都比那时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12.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广东省总人口达6282.92万人,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净增919.73万人,增长17.15%,比全国同期的增长率12.45%高4.7个百分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是广东八十年代人口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广东九十年代人口发展的趋势如何呢?我们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按常住人口范围先计算出1990年年末人口,然后预测了1991~2000年全省人口发展状况(均为年末常住人口),得出了人口增长幅度由低至高的3个方案。现根据预测结果,对九十年代广东人口发展几个方面的情况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不同婚姻状况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婚姻状况是影响人口死亡率的重要社会因素。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未婚、离婚和丧偶人口。这种差异表现在几乎所有年龄组中,但在低年龄段差异最大,随着年龄提高,差异趋于缩小。20—80岁暂时预期寿命的比较显示,未婚、丧隅和离婚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差别不大,三者均明显低于有配偶人口,平均差距约为7岁;此外,婚姻状况对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关于在业人口状况的资料,对了解中国国情国力,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普查结果看,中国究竟有多少在业人口?就业程度如何?他们的性别、年龄构成如何?在各个行业和各种职业间的分布情况怎样?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 一、中国人口的就业程度 中国是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就业率较高的国家。1982年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表明,中国劳动适龄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注1)为57,347,227人(未推算全国总数,下同),占人口总数的57.13%,比1953年第一次普查时的54.61%上升2.52%;比1964年第二次普查时的51.11%上升6.02%。若按国际上运用的口径15—64岁计算,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则为61.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80年为59%),更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57%),但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5%)。  相似文献   

15.
戚杰强  谭燕瑜 《西北人口》2008,29(1):35-37,41
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月平均收入”和“婚姻状况”两个变量进行列联分析,验证了三个研究假设:第一。城市居民的不同收入水平与其婚姻状况是显著相关的,但两者的相关度不高(λ=0.147)。第二。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更倾向于未婚,但是高收入者的离婚率比低收入者的离婚率更低。第三,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其婚姻状况的影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于男性而言,收入水平时其婚姻状况的影响更大;而对于女性而言.收入水平时其婚姻状况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人口普查获得的资料就如一座宝库,努力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料,对于认识我国人口现状,研究我国人口发展规律、了解计划生育状况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普查项目来看,其普查内容可分为四大类: 一类是人口的自然状况,包括人口的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生育与死亡状况。二类是人口的社会状况,包括民族、户口状况、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三类是人口的经济状况,包括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构成、不在业人口状况。四类是人口迁移状况,包括1989年常住地状况和迁移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表明,1990年大陆少数民族人口已达9,120万人,比1982年增长了35.53%,高于汉族(12.45%)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净增298.85万人,高于1964~1982年期间少数民族平均每年净增数(151.77万人)的96.89%和1953~1964年(41.82万人)的614.61%;1982~1990年的平均每年递增率高达38.7‰,分别高于1964~1982年(29.4‰)和1953~1964年(11.2‰)的9.3个与27.5个千分点。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已由1982年的15个增加到18个(新增加的有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人数已由6,035.6万增  相似文献   

18.
在性别失衡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男性婚姻挤压不断加剧。文章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单区域离散型未婚人口发展方程,充分考虑积极生育政策对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不同影响,设置不同的方案预测2021-2100年全国未婚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数据,利用未婚男性过剩规模、潜在初婚比、男性终身未婚规模和比例测度我国未婚男性婚姻挤压及其后果的变动趋势,得到如下结论:第一,2020-2100年婚龄未婚男性婚姻挤压先加剧后减缓,婚龄未婚男性过剩规模将在2040年左右达到峰值4 913万人。潜在初婚比将在2052年左右达到峰值183.9。第二,1970-2050年出生队列男性终身未婚规模和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2020年左右出生队列达到峰值,“10后”男性将面临最为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第三,积极生育政策有利于从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两个方面缓解未来男性婚姻挤压。出生性别比越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则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程度越低;总和生育率越高则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程度越低。第四,我国男性婚姻挤压以往被高估。根据最新的第七次全国普查数据,采用逆存活法测算发现将近一半的“失踪”女性被找回。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广州青年人口数量增长与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构成变动特征.广州青年人口绝对规模扩大、增速下降和相对规模收缩.人口迁移流动是青年人口增长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转变,未婚为主、已婚有配偶居次的婚姻构成更趋向未婚状况,职业以体力劳动者为主、正逐步向高级化转变.这些社会构成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及其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有着不同的死亡水平,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低于无配偶人口(包括未婚、丧偶和离婚);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未婚、丧偶、离婚的死亡率与有配偶的相比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