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后传》虽是《水浒传》的续作,但作为文人独创型小说,它与世代累积型小说《水浒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貌。陈忱不再像《水浒传》那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而注重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他以文人特有的审美眼光,将诗骚传统引入小说创作领域,在叙事中流露出强烈的主体意识,以比兴寄托方式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在小说中他还流露出浓重的遗民心态和隐逸情结,带有明显的自我抒写意味;他以饱含诗意的笔触写景造境,从而显示出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同时,陈忱还继承了由司马迁《史记》所开创的"发愤著书"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存在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即随着名著的广泛流传,便有续书争相问世。清刘廷玑在《在园杂志》里,将续书贬之为“狗尾续貂”,一笔抹煞。这种态度既失之公允,也不科学,对研究续书这种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只能是有害而无益。 相似文献
3.
简析《水浒》两种续书——《水浒后传》和《荡寇志》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问世,名震遐迩.明代著名文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四十一谓:“嘉隆间(公元1522—1572年),一钜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经》,右置《水浒传》各一部;又近一名士听人说《水浒》,作歌谓奄有丘明、太史之长.”足见《水浒》在明代中、晚期的影响之大,文坛名士拟之于《庄子民史记 》和《左传》,这种赞誉实在够高的了.于是,《水浒》遂拥有一大批续书.续书良莠不齐,而“狗尾续貂”者居多数.有三部续书很奇特,它们在思想和艺术两大方面,均逊于原著,但比“狗尾”这种滥竿充数之作则胜得多多了,值得论叙一番. 相似文献
4.
评价文学作品,不能忽视作者的创作态度。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作者对农民起义是歌颂还是反对,关系到这部作品的成败。《水浒传》的情况比较复杂,说它歌颂农民起义固然可以找到例证,说它反对农民起义也同样可以找到论据;尤其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实际描写,观点不尽相符;《水浒》的客观影响更是远远超出作者的主观愿望。作者所极力颂扬的“忠义双全”的宋江形象,人民并不推崇,倒是作者有所非议 相似文献
5.
<正> 白居易名篇《长恨歌》的主题,向来有不同看法。本文想结合作者创作前后的政治思想、文学观点和同时期的其它作品,也来谈一点他写作此诗的创作意图。根据陈鸿《长恨歌传》最后的交待,我们知道这首长诗作于元和元年。从元和元年到元和五年,即从白居易三十五岁到三十九岁这五年间,是作者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有很大的发展,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写出了“新乐府”、“秦中吟”等光辉诗篇。 相似文献
6.
7.
:本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写于明初。作者有一种恋宋情结,主张驱逐胡元、恢复故宋。但元末群雄逐鹿的结果却使他大失所望,暴君取得了天下。所以作者便借汉末史实创作小说,以影射元末这段历史,表达人力无法扭转历史车轮的无奈心情。 相似文献
8.
作家喜欢给笔下的人物冠以这样的诨名,那样的绰号,从而使性格更鲜明、形象更生动,使读者感受更具体,记忆更深切,可见,起绰号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鲁迅在《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说:“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育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的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水浒》作者施耐庵便是这样一位。深刻博大的作者”。 相似文献
9.
场面是由人物在一定时空环境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是由人、事、物、景组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性整体形象,其关键在于人物的活动、在于动态性的视觉形象.《水浒》巨著时间跨度几十年,活动空间大半个中国,人物六百多,涉及天上尘间、市井城乡、山岭河川;描绘神仙凡人、官吏百姓、三教九流;反映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英雄造反.这确是人事物理,纷扰繁富,时空变幻,飘忽不定,这自然给场面组合与转换带来困难.《水浒》的场面描写却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永《水浒新传》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借《水浒传》原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加以改写,情节、人物均染上浓重的现实色彩。对卢俊义形象的重新塑造是人物形象系列改写的重点之一。一方面体现对原著叙事空白与叙事悬疑的有意识添补,一方面表现出对于大厦将倾的民族危亡的强烈忧患,由此,赋予卢俊义的新形象以强烈的现实与英雄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1.
一金圣叹评《水浒》的结构,认为七十回书,“只用一目俱下,便知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水浒》确是一幅构思严密的画卷,人们从七十回书的漫长而又布局得当的画卷中,清晰而形象地看到一支农民起义队伍的发生、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和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多方面。一部具有严密结构的作品,象亚里斯多德说的那样,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结构严密的反面是松散。在这方面,金圣叹谈到《西游记》,说它“太无脚地了,只是 相似文献
12.
<正> 林冲是《水浒》中所描写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作者从正面描写最早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多年来,论者较多,并被视为逼上梁山的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是从林冲典型性格上着墨较多,至于林冲为什么会从封建统治阶级营垒里分化出来(包括分化的困难性和必然性);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社会意义,对《水浒》主题思想的深刻揭示,以及在揭示《水浒》所描写的水泊梁山起义军产生的社会原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着墨不多。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古典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水浒》,以“结末不振”(鲁迅语)而告终了。所谓“结末不振”,指的是宋江等“受招安”征方腊,及其悲剧的结局。但是,在《水浒》的“结末不振”之余,还有另外两种《后水浒》本子(不是《征四寇》),似乎没有被人注意。这两种不同的《后水浒》都表达了它们的人民性,是描写梁山泊斗争精神犹存的现实主义作品。这在全面研究《水浒》的各种著作中是不可忽视的。这两种《后水浒》,大约都是清初写的。一是陈忱的作品,另一是久已埋没的青莲室主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水浒学者张国光同志近著《(水浒)祖本探考》一文(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他的观点即“郭(勋)刻本就是《水浒》最早的刻本,它其实都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也和某些《水浒》研究者一样,否定了施耐庵的《水浒》著作权。这篇《探考》是化了力气的,对于郭刻本《水浒》给原作增加了哪些新东西是作了认真研究的。但张国光同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16.
一九七五年八月,在我国曾为“评《水浒》”爆发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当时在“四人帮”直接控制下的一些舆论工具,曾到处引用鲁迅在杂文《流氓的变迁》中对《水浒》的一段论述,假借鲁迅名义实现其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鲁迅在一九三○年初发表的《流氓的变迁》中,确实批评了《水浒》中起义军首领们“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的思想局限,对于我们认识古典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言行,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正象他对于古今中外一切文艺作品所作的精到评析那样,总是以两分法对其成就与不足,进行全面的评价与缜密的分析。《流氓的变迁》的有关论述,仅是他对《水浒》所作评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不仅在重要论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对《水浒》作过透辟论述,而且在一 相似文献
17.
一居常读《水浒传》,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经》里的“水浒”。《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相胥宇。”《毛传》:“浒,水厓也。”《郑笺》:“循西水厓,漆、沮侧也。”《正义》:“太王作王业之本,文王得因之以兴。”推原诗人之意,盖以“水浒”为周家发祥之地,故后之言周家之始基创业,莫不盛言“水浒”。《文选》潘安仁《西征赋》:“思文后稷,厥初生民,率西水浒,化流岐豳,祚隆昌发,旧邦维新。”又干令升《晋纪总论》:“以至于太王,为戎翟所逼,而不辱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故齐诗曰:‘来朝走马,帅西水浒,至于岐下。’”《史通·杂志说上》:“姬宗之在水浒也,鸑鷟鸣于岐山。”所谓“水浒”,是指特定的关中平原的漆、沮二水流域的一大片土地,即《诗》所谓“周原(用無)(月無)”的周原地区。周家之经营“水浒”,拿《水浒传》的语言来说,就是为了“图 相似文献
19.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散文化的结构、童年的视角、自叙传式的故事、对故乡的遥望与怀念,给了这两部作品以神似:怀恋的,哀婉的。同时作品中又弥漫着强烈的差异,林海音是生活的主角,坚强而独立;萧红则是一个旁观者,寂寞而孤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