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正>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落后于汉族地区,如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越人实行了“和辑百越”的政策。一、“和辑百越”政策的具体内容古越人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汉水以南的广大地区。早在商周时期,这里的越人部落就已与中原王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西汉建立后,为了处理好和周边少数民族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是稻作文明类型,这里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先民适应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了稻作农业,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总之,岭南早期文化是由这里的原住民族的先民创造的.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是壮族开始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生存和发展的时期.但是,从秦到清中期,岭南壮族及其先民的人口一直占绝大多数,因此, 这一时期我们仍然把岭南视为壮族或壮族先民地区.清中期后直到民国时期岭南汉族人口增多,我们才将岭南的一部分壮族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称为壮族地区,并以此为依据来了解和研究壮族经济.一个纯粹的壮族经济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古代岭南,地域上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自秦汉开始,岭南地区基本上是处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的直接统辖之下。唐初,设立了岭南道,下分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和安南五管,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唐代岭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民族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总是不同程度的长期存在,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唐代岭南地区,  相似文献   

4.
根据已收集整理出来的部分石刻档案文献资料,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石刻档案包括碑刻和摩崖石刻两大类,其内容函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军事斗争、科技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广西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南汉统治的时间虽短,但对岭南地区的开发仍有影响.两宋北边不靖,统治中心南移,使岭南的开发得以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6.
岭南民族经济史在我国民族史和岭南开发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几十年来,岭南民族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展,但真正从民族学的视角,从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依存和互动去论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从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来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及其制约因素的并不多,一些重大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加强岭南民族经济史的研究,为制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时提供科学的依据,促使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官营茶马贸易之所以在宋代兴起,不仅有其经济原因,而且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一方面,茶马贸易是由分工而引起的交换,随着中原地区茶叶经济的发展,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嗜茶成风,同时宋王朝又因种种原因,需要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口战马,从而,中原与周边对茶叶、马匹的供需关系,就成为宋代官营茶马贸易兴起的经济原因;另一方面,两宋时期"群雄并立"的政治格局,迫使宋王朝把市马看做是加强军备的"国之要务",宋与辽、金,及一定时期与西夏的敌对关系和宋蕃抵御西夏的共同政治、军事目的促使官营茶马贸易在宋与吐蕃之间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王朝大力推行户籍、赋役制度的背景下,无论是桂东、桂中流官统治区,还是桂西的土司地区,都对相当多的少数民族户口进行了调查统计,而桂东、桂中的熟瑶、熟僮先被纳入户籍系统.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桂西改流地区的少数民族户口被编入户籍系统,成为王朝的编户齐民.土司户口虽然仍未入籍,土官却进行了调查统计,并上报地方官府备案,成为官府管理土司地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个地区人口的经济活动状况,既反映这个地区人口的自身素质、能力和地位,又反映该地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片红土地上聚居着除汉族以外的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一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这十一个少数民族为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各少数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不同,致使各民族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广西少数民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意识和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促进广西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本文利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00%汇总资料,采用异期纵向,同期横向对比法,对广西少数民族人口在经济活动中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中央对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一贯重视的结果。目前 ,在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中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这其中既有自然的原因 ,也有历史的原因。当前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种形势下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 ,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大教育观应运而生并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将大教育观运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社会工作为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教育观提供了新视角,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树立社会工作新理念,学习社会工作知识,掌握大学生舆情,提高社会工作能力.高校应当运用大教育观的新视野,分类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档案,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辅导与救助,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舆地纪胜》等书记载,唐代岭南是少数民族的聚住区,当时泛称为“僚”或“蛮”。唐末,黄巢统帅的农民起义军,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流动战争过程中到达岭南地区,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有力支持,从而顺利地突破五岭天险,进取中原,终于打垮了李唐王朝的腐朽统治。本文系为求索此一历史事件的经过、影响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2012,(5):64
在国家民委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了一批实事好事,解决特殊困难和问题,起到了雪中送炭作用。对少数民族要有感情,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困难要知实情,对少数民族发展要动真情。自治区民委十分  相似文献   

14.
序论以往关于华南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也许由于史料所限,忽略了时期和地域,研究的成果难免失之于编颇。唐宋时期,该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王朝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体制也相应地有所改变,这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研究工作的现状很难说对此己作出近乎全而的明确解释。作为本稿考察对象的左、右江流域,过去在我国由河原正博、小川博、谷口房男诸先生进行过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中国王朝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来探讨的。河原先生考察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始祖南迁说”的真伪、“蛮酋”(族长)向宋朝疆域的“内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要讲的西北地区,系指北宋政和元年所划分的政区永兴军路、秦风路和河东路西北部及西夏全境.这个地区在祖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秦陇自周秦以降至唐中叶是中原统一王朝的政治重心所在.河西、河湟及银川平原之地,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自古即为各游牧部族驰逐往来的场所,也是中原王朝屯田畜牧和军马供给的重要基地.特别是汉唐以来该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亦即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同时它又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与西南民族联合的接合部.所以该地区一向为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必争.  相似文献   

16.
罗树杰 《民族论坛》2011,(7X):38-43
土司制度是历代统治者不断总结统治少数民族的经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俗而治的一种产物,少数民族首领在维护地区稳定和保卫边疆中具有汉族流官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中央王朝依靠少数民族首领的间接统治方法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因俗而治的原则,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制度已日益失去其经济基础,被改土归流实际上也是因事制宜的结果。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灵魂"可以说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秦汉至民国时期广西建置沿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至民国时期广西建置沿革初探雷坚(广西通志馆)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在岭南设置郡县至民国38年(1949年)的2163年中,今广西境内县级以上行政建置的总量、特点及其与政治、经济、地理和民族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对象。由于研究不深,...  相似文献   

18.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先进文化、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针对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促进该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教育是指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发展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在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提高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繁荣发展民族经济,建设民族  相似文献   

20.
从唐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茶马贸易,是全国各大经济地区之间闭锁状态被日益突破,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经济关系日益发展,民族关系日益密切的具体表现.唐宋时间,这种贸易还是比较单纯的经济活动,并出现了由官方贸易向民间贸易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同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但是明初,朱元璋却把茶马贸易纳入了政治的轨道,把它变成了从政治上分化、控制一定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手段,于是有金牌信符制的出现.茶马贸易被国家垄断,民间贸易遭到禁止,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交流通到了人为的障碍而不能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