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体现;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在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导向、熏陶、实践、整合规范等功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前,要通过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并与公民道德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的追逐,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令人堪忧。儒家道德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精髓,又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宝贵的精神资源。从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入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这不仅对培养人民群众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良好健康的引导作用,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与每个国民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为人之德,是道德的基石,同时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提出,充分体现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处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地位,从小抓好诚信教育,是当前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是每位教师的应尽职责。它不仅是小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4.
陈黎东 《南都学坛》2007,27(4):115-116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确和谐社会对公民道德的新要求,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贵州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贵州民族学院是贵州民族教育的龙头,担负着培养有科 学有文化有社会公德有文明行为的合格民族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需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的重要性,不断探讨加强民院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在充分认识“两课”教育的主线作用的前提下,要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本文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体系,系统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以及部分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原因,深入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对策及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高职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对他们进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仅要处理好继承优秀传统和创新民族精神的关系,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之孝是亲子道德,既不是“君德、宗德”,也不是适应对象广泛的公共道德。孝至迟在商代已经形成,它是个体家庭的产物,而不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其目的既不是维系宗族关系,也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利益,而是家庭亲睦与社会的安定。孝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家庭文明进步的标志。孝德自西周始方与宗法、政治发生联系:西周宗法制采用祭祖的宗教方式,吸取孝德的精神,使祭祖成为孝的重要内容,孝德因而宗法化;儒家移孝为忠,使孝政治化。孝德对象的增加使其社会功能扩大,但孝作为子德的本质特点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撑,是社会文明的鲜明体现,是时代进步的衡量尺度,是民族复兴的恒久动力。要在全社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社会道德积极、进步、向善的主流情况下,本文对我国现阶段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关于培育民族精神对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就是要坚持以民族精神的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局;坚持以民族精神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方向;用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谐文化化育人心。  相似文献   

10.
公共危机时,大爱精神成为举国上下通力合作抗灾救灾的生动写照,成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弘扬大爱精神,是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实践,也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加强公民孝道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然诉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包括感恩教育、养亲教育和敬亲教育;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包括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和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相似文献   

1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推崇为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传统孝道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将孝道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都不反对忠孝道德,但是二者在忠孝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人性认同上。儒家以人性善为其忠孝观的理论基础,法家的忠孝观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在忠与孝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忠孝合一,法家认为忠孝相互矛盾;儒家持相对主义伦理观,强调君臣、父子的权利与义务,法家持绝对主义伦理观,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在忠孝道德的实现方式上,儒家主张道德教化,法家提倡法律强制。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儒家关于民众道德教化方式的省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儒家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方式可以梳理为五种类型。这些道德教化方式表现出 ,“德治”是实现民众教化的基本方式 ,“孝悌”观应该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道德教育其实质是教育人如何去“爱”人和“敬”人 ,将家庭“孝悌”伦理视作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础 ,可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统一和一元 ,但也造成了“孝悌”观念泛化的流弊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新的孝道包括:赡养之责、敬重之心、关心理解之情,发展“孝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是理顺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有效途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孝文化需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益的新型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注重“孝”道德教育与法律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儿童价值观教育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这一体系中有积极、合理的成份,也存在消极、糟粕的东西,这为清末民初中小学传统价值观教育的传承与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文化条件。清末民初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在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背景下,传承了“以孝为先”“忠恕之道”及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传统价值观教育优良传统,也摒弃了愚忠、愚孝的腐朽教育内容,同时吸收了西方近代公义、公德、权利平等、遵守法律等德育元素。清末民初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传承与变革一方面深受儒家道德与教育传统的影响,当新的价值观教育思想与实践产生时,传统儒家道德与教育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动,而文化异动与价值观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传承与变革。此外,近代先进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理念的反思以及对西方道德与文化的审视也推动了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相似文献   

17.
站在道德信仰这个全新的视角上,我们发现孝道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沦丧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唤醒国人心中的“孝”感,使传统孝道回归家庭,并继承其中的合理内核,通过采取孝道教育的方式,在全社会建立起对孝道的信仰,使之成为传统道德信仰与新时期道德信仰的连接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唐律中德法关系的几方面特点来看,唐律虽然也强调"孝亲",但终以"公法"优先于"私德",以"忠君"优先于"孝亲";唐律中"刑罚"的目的着眼于外在行为的调控,而不是道德"教化";唐律强调为子、为臣要"顺上",强调对"人"的服从,而不是"从道"、"从义"。唐律的所有这些特点都是一种"改造"了的法家思想。  相似文献   

19.
孝亲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了解大学生孝亲观念的现状,进一步丰富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之中孝亲教育的内涵,对培养德、智、体均衡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孝慈文化融入祠堂中,成为族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定势。从恭敬慈爱、承志守业、重祀追远三个方面阐释祠堂孝慈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其对族人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重要影响。祠堂孝慈文化独有的亲情感染力,可以促进个体道德自觉性的提升,进而为建立和谐的家庭代际关系奠定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