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文化困境对信仰的影响及其克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认为,理论工作者应对此做出积极的探索以引导人们克服信仰危机。信仰危机有其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因信仰隶属于文化,信仰的生存仰赖于文化,所以,信仰危机的文化方面的原因便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从文化和信仰的关系上,论述目前社会转型期之文化困境所造成的信仰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探求走出文化困境、克服信仰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北京人的信仰文化刘宁波所谓信仰,是从人类原始信仰中不断传承变异而来的民间观念。作为一种民俗观念,它是民众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最隐蔽,同时也是最稳固的成分,并因此渗透在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信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戚杰强  代晓丽 《创新》2015,9(1):67-70
认识不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还包括主体对主观世界的反映。主体、客体、中介是认识的影响因素。信仰是一种认识活动和反映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同时还是一种确信态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确信态度,终究属于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范畴。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主体与客体在中介影响下相互统一的过程。主体、客体和中介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一、情感是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 情感作为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人与客体在对象性关系中形成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而产生的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以外心理体验的结果又对新的社会体验发生定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历史、对象及主观条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人类史上的法律信仰经历了习惯法信仰、宗教法信仰和世俗(国家)法信仰三个历史时期。并非所有的法律都被信仰,唯有具备规律-科学性、人道-正义性、方便—效益性三要素的法律才有可能成为主体信仰的对象;而且由于现代法律既具有被主体普遍信仰的价值基础、真理基础、行为操作基础和道德基础,又在确立法治原则的现代社会显得更加突出,因而使得法律作为最权威、最首要、最基本、最普遍的信仰对象具有了现实性。当然,主体信仰法律还需要具备从利益感受、价值认同到法律信念之三个主现条件。只有主体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运用权利、遵守义务,才能把内在的法律信念与外在的法律行为完善地结合起来,形成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从哲学本体论研究出发.强调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是个人的存在.先有个人的存在再有整个世界的存在。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没有先天的本质.只是一种主观单纯的存在。为了摆脱无助感.人们必须去寻找生存的本质和价值.为自己设定存在的状态和理由。因此,人们永远面临着各种选择,选择即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在当今决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从审美视域解阐李商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商隐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改变了唐诗的审美方式 ,以心理世界为对象 ,形成了一种新的形态。他的诗歌审美创作所遵循的不是自然逻辑 ,而是心理逻辑。心理逻辑演化中包含着缤纷的浮想和模糊的意念 ,泯灭时空间的界限 ,诗人的主体意味被裹和在意象层中。李商隐沉博绝丽的诗美风格 ,体现了情感的深沉内涵 ,弥漫着惨淡的色调。它的形成有多重原因 ,有时代因素 ,也有诗人独特的个体因素 ,从而构合为审美方式。因此 ,对于接受者来说 ,只能用其相对应的方式———审美的方式去体验、感应 ,才能解阐李商隐。  相似文献   

9.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马兴国禁忌在民俗学中又称为“塔布”(tabu),就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具有心理信仰、习惯势力、群体趋同力所凝汇成的巨大驱策力量。由于中日两国人民处于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拥有2千余年频繁交...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干预行动”框架:质性研究的反思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庆杰 《社会》2011,31(3):224-241
质性研究中存在三种困境:主体间性、表述政治、参与行动。前两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困境,后者是解放政治和行动意义上的困境。他们在反思广度、深度、力度方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对对象的反思到将研究作为反思对象,从认知研究到行动研究,共同构成了质性研究的“主体间性-干预行动”反思谱系。  相似文献   

11.
初二是物理学科开始学习的起始点,更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给予重视,尤其是从心理上重视。在初二物理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激励性教育,发现激励性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运用时,教与学将是一片阳光明媚。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  相似文献   

12.
王三意  雷洪 《社会》2009,29(6):127-147
本研究考察郊区城市化过程中的“种房风”现象,选取了W市近郊一个行政村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主要以访谈法,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来收集资料;从“种房”现象主体主观的角度,考察农民“种房”成风的原因。研究发现:农民“种房”是非现实需要的行动选择;选择“种房”主要是基于超额补偿效用,也有经营和增加收入效用、心理平衡效用、情感归属效用;农民“种房”行动是主观上的目的理性行动,且有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特征;而农民“种房”行动理性的诱因是种种政府因素,这是种房现象成风的根本内在原因。本研究的结论认为,更深层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调整自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因风说俗     
人们习惯把“风俗”二字当成一个完整的复合词来看待和使用,但我总觉得风与俗之间还是大有区别的。汉《地理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急缓音声不同,系水土之见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之情欲,谓之俗。”用今天的眼光来考察,这种让择已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了。先说风。街上引人注目、效法的对象流行起来,这是风;这“热”那“热”,也是风。风能在短时间内在广泛的领域中形成一种有声势、有影响的潮流,推动着、裹挟着人们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风往往来得急去得快,风行之日.热闹非凡,风去之时,冷落非…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但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关注躯体的生理学变化,而忽视了心理状态的是否良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是否健全。从心理咨询和妇女热线电话咨询中发现婚恋、心身保健及性生活是影响当代中国妇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对此,应有新的社会救助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角色效应、语言(符号)体验以及心理仪式三个方面论述了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作者认为,如果接受主体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势能或心理定势发生偏差,则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发生冲突,从而使接受主体开始蜕变、解体和重建,语言(符号)作为文化的产物不应该只理解它的原文意义,而应该看到接受主体的理解及其创造性,因而,接受主体应该穿透符号的外层而深入到人的文化本性中去体验情感和理想;集体心理仪式使接受主体升华出一种涤尽尘俗、超脱凡庸的感召氛围,使接受主体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体验、同构和重建,从而在深层发生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王齐 《浙江学刊》2003,(2):16-26
克尔凯郭尔借助假名作者克利马克斯对19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呈现出的世俗化倾向以及它在宗教信仰领域中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他把造成信仰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哲学理性在信仰领域中的泛滥。为了纠正这种精神领域中的“贫血症”,他首先展开了对自然神学思路的批判,其中重新提及并讨论了贯穿在整个基督教哲学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奥古斯丁主义的一致性。但是在他从宗教虔敬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人当以“单一者”的形象、以内在的激情去追求“上帝”的时候,他把信仰变成一个永无终结的纯粹的个体性行为,这里他的思想表现出了相当的现代性,而且在其内里即有解构神学意义上的信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名词解释     
社会性行动:社会性行动是与纯粹反射性的、偶然性的行动相区别的。它有两个前提条件:1.行动者具有主观动机。2.有具体的指向(目标)。因此马克斯·维贝尔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会性行动就是这样一种行动,它按行动者所考虑的动机与他人的行动发生关系,并在此关系过程中确定其发展的方向。社会性行动之所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因为这种行动中包含着“意义”,并且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与联系,而对行动中的“意义”和人们之间关系的深究,是深化社会学研究、指导现实生活的第一步。群体性行动:所谓群体性行动并不是指某一群体成员的同时行动,而是指该群体成员由于受特定的群体情境和群体文化的影响作出有别于其他群体的行动。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他们在肉体上是分散的,然而在精神上和行动模式上却遵守着共同的规范,有着相互的联系。比如学生和工人,由于所处  相似文献   

18.
1.两种对立的观点关于意义的阐释问题,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人们试图去阐释一个自然物、一段人类历史、一个文学作品或一个梦的意义时,这一被阐释的事物是作为一个既存的对象而存在的,就是说,阐释的对象是先于阐释活动而存在的。既然阐释的对象是先于阐释活动而存在的,那么,这对象的意义也就理所当然地是先于阐释活动而存在的,所谓阐释,不过就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而解体的家庭逐年增多。这种状况使社会上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单亲子女家庭。如何开展对单亲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培养和心理调适,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回避不如疏导曾经有这样一对夫妇,因丈夫支边在外地工作,妻子感情上得不到满定而抛夫弃女另求新欢。这给当时年仅四岁的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心灵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起初孩子哭着喊着找妈妈,后来就变得迷茫和疑惑了,经常怯生生地拉着大人的手问:“妈妈哪去了”,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相似文献   

20.
论超越     
1.王超越性是哲学的最高本性。1.2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人们对现实的理解永远存在着不完满世.假如我们企图去把握正在经历的现实,就会发现这个现实的瞬间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从而我们的理解也就滞后于现实.因此,人只是生成着,“我是我自己,可是,我并没有把握我又已.”(思斯特·布格赫语)现实的混饨促使人们在对现实的超越中去把握现实。现实自身的不足,也使其在本质上具有难理解住.直观的现实是真实、实在的,并具有其自身完满性.但少我们在时间的序列中反观现实时,我们既会发现,任何此在的、孤立的现实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