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完了德水君的诗集,我觉得,收入书中的80多首短诗,无论走抒写油田风景的篇什,还是吟唱人生岁月的章句,无论是记述古今人物的诗作,还是描写山水爱情的笔墨,都有一个“情’字贯穿字里行间,给人留下了很浓的抒情味道。因而,这部诗集应该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抒情诗集。人们常说,诗如其人,这恐怕是真的。德水君的诗和他的为人一样,写得从从容容,平平实实,从不耍什么花俏,读来晓畅易懂,而蕴含于诗中的感情却是极为真挚的。如:“从我的心愿里/拧出汗水/捧出星星/牵出憧憬/周围没有缠绵/一条脚印重叠的路,在延伸”以钻塔自述…  相似文献   

2.
浅谈王维诗的用色方法张岩绘画离不开色彩,画家常常运用不同色彩的相互搭配,赋予色彩以自身的思想感情,直观地再现色彩;有些诗人也往往“以画法为诗法”,采用富有色彩美的语言,间接地再现色彩。王维历来被推崇为是善写山水诗的大家,在许多山水诗中,诗人都借助了含...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是诗人,连吃斋念佛的僧人也是如此。与前代僧人不同的是,唐代的僧人在诗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一改过去僧人对佛祖的虔诚、对佛国天堂的向往,而多表现出对生命有限性的强烈体验与感受,在他们的诗中多流露出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意识,人生的短暂倏忽使唐代的诗僧一方面有及时行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渴望及早留金石之功、建不朽之业,企图以世俗的声名去实现人生的永恒价值。唐代僧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韦升  陈晓英 《理论界》2006,(4):180-181
李贺是主观性很强的诗人,他的诗歌里充满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以近乎自戕的写作方式来写诗,对生存的体验带有浓重的悲剧性色彩。他倾心于死亡,并在面对死亡的沉沦与挣扎中完成了一次致命的飞翔。他在诗歌创作中倾注了全部的生命激情,却对诗有一种深刻的怀疑。于是,生命与诗歌在互相渗透而又互相排斥的紧张关系中合而又分,分而又合,最后在死亡中达到真正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5.
李贺在对生命的忧惧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 ,在他的诗里找不到一般文人共有的闲愁情致。他承受着理想与疾病的双重负荷 ,他总想超越自我 ,总又沉溺其中。对生命的焦虑 ,对现实的缄默而又不甘放逐生命的矛盾心理一一投射到他的创作里 ,激发诗人创作的生命力 ,使他的创作燃发出美丽凄幻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该文认为,朦胧诗之后的“第三代诗”,是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写作,其根本在于它给诗歌乃至文学提供了一种关于“本体”的观念,从而开辟了一个本体论的时代。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诗就是诗”不是同语反复的无意义的文字游戏,它本质上揭示了一种新的诗学态度:诗就是诗自身,而不是工具或它之外的别的什么,它是以语言形式对生命或事物本真存在的最初的命名,具有存在与语言同构一体的本体特性,就存在本体论而言,它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事物感,力图避免和消解文化、逻辑与主体理念的遮蔽而回到生命和事物本身,因而,它尤其注重生命和事物的“此在”状态以及体验、呈现或行为过程,表现了我们时代一种新的感性倾向和过程程意识。就语言本体论而言,它强调与生命或事物相关联的语感,拒绝象征、隐喻和变形,迹伡岢钟锎实闹肝镄曰蚣拔镄裕η笤凇坝镅匝运怠敝薪氡菊娴纳褪挛铩  相似文献   

7.
读了薛翠薇君的诗集,我立即被她开启的一扇诗意之窗吸引了。这倒不是因为我们都降生于那个“洪荒遍布的年代”(即其诗中所云的60年代),也不仅因为我们是诗的知音,重要的是,她在诗中倾注了对生命的永恒关怀。以此为目的,她展示了所有的诗歌天赋和对生活特有的敏感力和洞察力。能做到这点是珍贵的。 翠微诗的最大特点是关注人、解剖人,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这在一个追逐金钱和享乐的年代,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尽管,她有相当不错的文笔,但其睿智并不专注于技巧的熟稔支配和对动人的感情、出色的境界之潜心玩味。她在这些因素之外往往溶铸了对生命的关怀和理解。翠薇诗始终不放弃对人的关心:  相似文献   

8.
黄静 《学术界》2005,12(4):295-300
沈从文40年代创作的小说《看虹录》与《新摘星录》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象征意味,作品中有两对主要意象,即“虹与星”和“诗与火”。“虹与星”不仅是关于美好女性的象征,更反映了沈从文对于“抽象”的思索———“向虚空凝眸”;“诗与火”则象征一种充满爱与美的理想生命形式———“神在我们生命里”。这两篇小说是沈从文为复活与重造爱与美的神性进行孤独求索的一份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9.
《遥远之歌》系列诗中的句子作为结束。这些待表达了对时光的追恋、对土地与自然的眷顾和生命悠远的意绪,具有优秀的诗歌品质,是与大众消费下的文化对应判然有别的。诗曰:“没有终点的旅行叫梦啊/和你在一起/走未完的路”。我们诚可由陈义芝的新作而肯认:消费社会下的文学没有终点。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者之一的作家,应当是享有充分心灵自由的。作家之笔应当只为自身的思想、情感所驱使,而不是其它。不幸的是文学的羁绊实在太多了,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无视消费浪潮对文学的冲击以及作家在这种冲击面前所产…  相似文献   

10.
色彩学中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色彩的表现和特征出发,阐述了色彩对人所产生的生理、心理的反应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情感、意志、情绪方面的效应和变化.色彩的心理效应是人们主观感受赋予色彩的生命意义.在色彩学的概念里它只是一种借喻.人们以往的视觉经验和对环境色彩的体验均会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形成独特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1.
海藏楼内外的郑孝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藏楼在郑孝胥的生命里是有重要作用的,他的诗集就是以海藏楼来命名的.海藏楼内外的郑孝胥反映着他易代之际矛盾而痛苦的心理历程,也记录着他从一个文化遗民到卖国汉奸的历史变化,走出海藏楼正是他生命的转折点.海藏楼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与文化象征意义,解剖海藏楼与海藏楼诗对于我们认识郑孝胥以及当时的"文化遗民"现象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施补华的西域诗以其独到的历史文化价值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他足迹所到是当时许多西域诗人不曾远涉之地——远离喀什千里之外的俄国边界,他的诗式日记《纪行十四首》及《马上闲吟》二十二首生动记叙了沿途风情及所见所感,可补前人记述之不足;他以特有的政治敏感和责任感,撷取影响新疆稳定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大事人诗,这种内容上的拓展和纪实,使其西域诗体现出浓郁的西域文化特征,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中“色彩词”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 ,都有很多表示色彩的有趣词汇 ,它们在文学作品里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都起着很大作用。本文试图对英语中几个最常见的表示色彩的词 :red ,black ,white ,blue,yellow ,green加以探讨 ,指出它们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下所包含的不同含义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4.
光彦同志是诗人,他少时即为诗,可以说,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写在日记里的,在文化革命中,诗和日记都被抄走了,我们为此有着不小的遗憾。但就是现在这些新时期的作品也给我们留下了诗人的鲜明形象。 读《杨光彦诗词集》,我很感动。这是我们时代的诗的纪事。诗人真是象他在60岁生日时在飞机上写的那样:“万米云霄思广远”。他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  相似文献   

15.
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意识的歌咏 ,他的一生中始终怀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而壮志难酬和人事变迁的遭遇则使其生命意识充满了悲壮的感情色彩。虽然道家的消极思想对其生命观也有一定的影响 ,但陆游生命意识的核心精神则基于儒家以人生建树来实现生命之不朽的观念 ,这使陆诗中出现了许多充满着积极精神的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16.
熊辉 《兰州学刊》2009,(2):102-104
对五四新文化语境中的翻译诗歌展开讨论是译介学关注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创造社创办的刊物为依托。以分析创造社译诗热潮兴起的原因为切入点,从翻译数量和国别、诗歌形式、译诗的“普罗”文学色彩和译者队伍以及译诗思想等方面论述了创造社译诗的特征,并由此突出了译诗与新诗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屈平 《云梦学刊》2010,31(5):139-143
花儿从绽放到凋零过程的迅速和短暂会让诗人更深刻地体验生命的兴盛和衰亡,更能产生"生灭原知色是空"的慨叹。花之所以能成为感人之物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力量主要原因是花儿能赋予生命最为深切也是最为完整的感触。对于诗人敏感的心灵来说,这感触尤为真切、生动。咏花诗在中英诗歌中因此向来不乏上品之作。然而,由于两国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英咏花诗自然会有不同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胡适、刘半农和周作人这几位主要的白话诗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创作倾向及其个性化的精神表现,更加深入地揭示初期白话新诗的精神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个人情感与文化理想的冲突在胡适的诗里最为突出,从中透视了一个先行者灵魂的孤寂与无奈;刘半农以平民的姿态观照世界,其诗渗透着浓厚的人间情怀;周作人无力抵御外部世界苦难的侵袭而转向内在生命的玩味和咏叹,其诗表现了自我生命的悲哀和惊恐.尽管他们的创作还处于新诗的尝试阶段,在艺术形式上难免有些幼稚和不成熟,但在艺术精神上,却表现出真纯朴实的情感内容和个性化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个体对生存和生命等根本困难的承担;在写作内部,则是经验、语言和形式三者之间的搏斗及最终的平衡。闻一多在《死水》集里呈现出一些生命中最根本的困难,如死亡、人的罪等,但在写作上他没有流于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以艰难的艺术形式来克服这些困难,寻求一种独特的诗美。《死水》集不仅对新诗在诗形与诗质上的寻求有意义,对于普遍的文学写作,亦是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20.
论海子诗中潜流的民族血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子作为一位必将传世的诗人,除了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中也潜流着民族文化的血脉。首先是他浓厚的乡土情怀,海子的乡土情怀与古代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情怀之间的有联系也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海子的乡土情怀泛化了;把思乡的我与故土都心象化了。同时海子诗中的故土情结还给向往的故土蒙上了一层梦幻中的远古色彩。海子诗中潜流的民族血脉之二,是他的诗中反映的历史观念,有着我国古代诗文和古代思想观念的明显影响。最后,在海子的创世说中,水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把水看作万物生长的来源,而且,把水看作一种精神的象征,这又与汉民族农耕社会水生万物的古老观念有着相连的血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