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刑事司法中存在国家、被害人、犯罪人三方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报应性司法认为,犯罪是对国家秩序的破坏,被害人不具有独立的利益,主张在保障犯罪人利益基础上通过对犯罪人责任的追究实现对国家、被害人利益的保护,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对被害人利益保护不足的缺陷。恢复性司法是对报应性司法对被害人利益保护不足的矫正,该制度注重被害人与犯罪人双方利益的保护。我国恢复性司法具体制度中,有些制度存在忽视国家利益、偏重受害人和犯罪人利益保护的情况。刑事司法应该在国家利益、被害人利益和犯罪人利益保护中寻求平衡,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利益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恢复性司法及其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刑事司法模式存在着许多区别。其最主要特征在于恢复性,是一种通过恢复性程序实现恢复性后果的非正式犯罪处理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和平方式,在当事人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解决刑事冲突的新途径。恢复性司法现已在西方诸多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同样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被害人学理论的迅猛发展动摇了传统的犯罪观念,凸显了法律对个人尊严和人权的保护.而我国被害人保护相关法律没有与国际接轨,借鉴恢复性司法的理念能使刑事被害人在整个刑事司法过程中的权利得到有效地保护.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困境,以恢复性司法模式为突破口,探索了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之路,并从恢复性司法模式的适用保障、程序要求、缺陷救济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恢复性司法弥补传统刑事司法的缺漏,从回顾性思路转向前瞻性思路,把注意力从如何惩罚或康复犯罪人转移到如何更好地恢复被害人和社区,是一种超越传统刑事司法的新解纷方式。在恢复性司法中,被害人是恢复性司法程序中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不可取代的主体地位。刑事司法关系也不再是国家与犯罪人之间对抗的直线型联系,而形成国家、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互相依托的三角形关系。恢复性司法是被害人权利保护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给刑事司法改革带来社会和谐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2010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发文要求将轻微刑事案件纳入调节范畴。我国罪刑法定的刚性刑法决定了其惩罚犯罪的主要功能的彰显和社会救济功能的缺失。刑事案件.特别是具有可补偿性与可修复性的交通肇事等类案件的调节,无疑有利于社会关系的恢复和损害方利益的救济。源于恢复性司法域境下的刑事调节,将有利于社会矛盾的深层次解决和和谐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恢复性司法运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中国,恢复性司法从最初的引入到目前的发展与运用已经有十多年时间.一些高等院校相继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对恢复性司法理论的研究与宣传.目前中国恢复性司法理论研究已经经过引入介绍期,转向纵深研究发展.司法实务部门利用理论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开展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恢复性司法实践.在刑事诉讼的立案侦查、审查起诉与审判阶段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恢复性司法试点工作,令人耳目一新.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专章规定了刑事和解制度.行刑领域中的恢复性司法做法虽然还未进入立法者视野,但一些矫正实务部门探索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于罪犯矫正实践,成效显著.应当借助《社区矫正法》立法与《监狱法》修改,将恢复性行刑融入立法之中.目前中国的恢复性司法实践尚有许多的困境,其进一步的发展有赖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与人们宽容心态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刑事司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特殊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惩治犯罪的力量,但从国家应对犯罪的手段以及期待达到的目的看,都还是比较单一的。因此,在我国倡导恢复性司法,从犯罪发生和产生危害的自身规律着手,强调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形成超越性的刑事司法体制,有利于彰显我们和谐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公益宽宥是将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从事公益活动作为是否决定不起诉或者提出从宽量刑建议的重要依据。悔罪表现在量刑协商中有重要的考量价值,公益宽宥将悔罪情节具体化;公益宽宥将认罪认罚实体化。在量刑协商程序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可以丰富认罪认罚制度,建议以恢复性司法重构被害人参与量刑协商和公益宽宥;将公益宽宥同时适用于有被害人犯罪与无被害人犯罪,可以解决无被害人犯罪悔罪表现趋于形式化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刑事司法的十大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的数百年内,世界各国的刑事司法将呈现出十大发展趋势,即走向统一,走向文明,走向科学,走向法治,走向人权,走向公正,走向效率,走向专业,走向规范,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中国刑事司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现阶段强调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一政策要求刑事司法秉承保障人权、和谐司法的理念,遵循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和正当程序原则,正确运用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各项制度,妥善进行刑事司法制度创新之尝试,大力改进刑事司法工作机制。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司法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 ,传统社会的刑事司法是非理性的。作者认为这种评价具有许多道德意味。本文以一种去道德化的学术研究态度指出 ,传统国家由于控制社会的能力较弱 ,所以采取了适应于自身特点的权力策略 ,这正是决定传统刑事司法诸种面相的基本因素。从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看 ,传统刑事司法具有一定的语境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修复性正义是在反思与批判报应性正义的基础上,一种旨在修复犯罪人、被害人、社区与社会之间正常利益关系并实现正义和谐的刑事理念或价值取向.修复性正义起源于古老的宗教仪式,是对报应性正义的批判.修复性正义下的刑事司法制度建设在我国有着广阔的正义基础和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刑事司法政策的批判性源自公共政策批判理论。不管是作为一种公共精神还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公共政策批判都为公共理性在公共福利的追求中保留了相当的地位。根据公共政策批判理论,刑事司法政策批判,不仅主张多元的刑事司法利益,而且将多元、普遍的刑事司法批判作为刑事司法民主、进步的标志。因此,现在的刑事司法政策研究(包括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仍然存在突出的批判不足问题。尤其是风起云涌的群众司法批判经常越界,这应当受到法律知识和法治原则的严格规制。  相似文献   

15.
刑事推定是在部分案件事实不能证明的情况下,依据逻辑关系或者司法理性,确定案件待证事实的过程。推定不是证明,但是,它是以控方的证明和辩方的证伪为基础的。从本质上看,推定不仅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还是逻辑思维与司法理性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依形式逻辑推导出结论,是现代语境下刑事审判该当的逻辑技术.但中国传统刑事司法,奉行的是实体主义原则下的实质逻辑推理,即非形式逻辑操作.其中,甚至包含了反逻辑的思维和推理.该种非形式逻辑操作,在本质上是对法律文本的解读中注入具有道德情感色彩的因素.这种惯常的、屡见不鲜的非形式逻辑推理过程,体现了传统司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作为辅助刑事审判的新贵,人工智能须提供有益的智能。忧患主要有算法黑箱、类案推送与外包服务的长远性、人工智能分析结果的参考度及偏差率、网络安全威胁。人工智能在刑事审判中的自由空间是法律在预设空间内承认其运用的效力,具体包括协同促进、管理记录、文书初稿形成;禁区指法律不承认在这一空间其运用的效力,具体是预测定罪量刑结果;对证据能力进行实质判断;判断证据证明力以及闭合证据链;刑事案件疑难问题的价值判断。应当以坚持人工智能工具性作用最优化为总原则,要求其分析结果具有可解释性,增设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监管机构,建立问责制度与强制披露算法制度,全面升级法院内部网络的安全操作系统,促进全国法院刑事案件信息技术标准的逐步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