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武帝未年开始,国家出现了政治危机,随着对武帝政策全面检讨的开始,在官的儒及时而大胆地对现实政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有力的批评,形成了一股持续上百年的有力的社会批判思潮。批判的主要内容是武帝政策的失误,元帝时宦官专权,成帝,哀帝时的外威把持朝政,君主的沉湎女色,以及吏治的严酷残暴。这批批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学术界对此至今未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赴重庆谈判。他以非凡的胆略,博大的胸怀,真诚的言行,高超的斗争艺术为共产党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他在公众面前表现出了伟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宏大的气魄和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树立了共产党人热爱和平、争取和平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3.
关羽崇拜是民间信仰中较为突出的信仰形态之一.关羽作为一代武将而被崇奉为神明,似乎与追求金榜题名、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的儒生并无关联.事实上,儒生与关羽崇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儒生推动的儒化关羽的过程,使关羽不仅为儒生所接受而且为其由区域神转向全民信仰大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关羽神在为儒生接受之后,他又不得不违背儒生为其定位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经济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的过程中,知识分子文化良知的呼唤与功利欲望的驱动,使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困境之中。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摆在每一个知识分子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元代由于历史原因,大批儒生投入到医生队伍中去。受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族防范心理的影响,大批汉族儒生入仕无门,游离在仕途之外。另外,元代统治者重视医学,医生的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医学被社会普遍认同。汉族儒生抱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信念,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转投医学,从而出现了大批儒医。  相似文献   

6.
姚化伟 《社区》2012,(8):56-57
《儒生》在中国内地创刊并公开出版格外招引目光。晚清新政后科举废,民国肇造后读经废,五四新文化后孔教废。三废之余,“儒生”这个秦政一统时出现并伴随中华帝国始末的名号,实质性内涵已然被掏空,偶有人用用。也无非是泛指书生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城管执法人员的公众形象进行实证研究,以城管的理想形象结构与实际形象特点为研究点。结果显示:城管执法人员理想形象呈现以职业道德高尚为核心,知识技能专业、人格谦和关爱、行事体察变通和仪态端庄得体为外围保障的甲烷结构;公众期望城管同时具备干部的品质和服务人员的态度;公众对城管执法人员实际形象评价较低,其中底层公众的评价更低(p0.05);不同职业类型的公众对城管执法人员实际形象的评价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合公众对城管执法人员理想形象的高要求和对城管实际形象的低评价,提出了提升城管执法人员实际形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曦 《今日南国》2008,(17):19-20
第二届“中国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将于2008年9月启动,除了要给歌星、影星、曲艺明星这一年的表现排座次外,导演和主持人也将纳入评选范围,共同角逐第二届“华鼎奖”。  相似文献   

9.
10.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评价体系,是响应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号召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质量整体跃升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评价体系需要在明晰其内涵特征和时代背景后,积极探索合适的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奠定评价体系的框架性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现阶段评价体系特征,使其在理论与实践双重检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论语》中全面展示了其丰富多彩的性格层面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礼记》一书围绕“礼”的内容,刻画出孔子形象,表现了孔子作为良师、儒者和智者的形象特点,也彰显了孔子人格精神中所具有的社会关注情怀、仁者爱人之心,以及诚信谦让的品格,对后世儒者形象的塑造,以及当今的人文精神建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我所用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治学方法上对后代亦有较大影响,可谓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4.
孔子把君子概念由对贵族的尊称转变为对有德之人的尊称,这种转变在当时起到了激励新兴阶层自强不息的作用.但由于这种转变既保留了君子概念中的尊贵传统,又强调了内心高贵,从而在君子概念中隐藏了外在与内在之间的矛盾.君子德性成为只有少数人才能实现的贵族道德,普通民众被贬低为小人,伪君子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虽是道家经典著作,但其中关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的记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书中孔子的形象颇为复杂,他既是道家批判的对象,又是道家理论的宣扬者。由此可以探讨儒道两家既矛盾又互相渗透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带有睿智思想家的风采与哲人的高度智慧,带有非凡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与普通的老实人的忠厚淳朴.由于庄子叙述描写的生动细致,他笔下的孔子形象不仅完成了“宣传使命”,还以其鲜明个性,存活于《庄子》的人物形象画廊,并给予后世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公共外交作为近年来我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概念引自国外,但在翻译过程中却被很多人误读。实际上,“公共外交”并不是一个新创概念,而是“人民外交”在新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孔子学院近年来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公共外交的新平台。实践告诉我们,与其争论“公共外交”的概念,不如找准定位,创新模式,锻炼队伍,提升能力,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闯出一条活力奔放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代随着新经济成分的出现,儒学出现了新的转向,商人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士商互动现象十分明显,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反映了这一现实。但是,由于蒲松龄处于新旧儒学的接榫时代,不可能摆脱延续两千余年旧儒学思想对他的控制。《黄英》中士与商的升降分合深刻地折射了作者的这一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