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揭露矛盾,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在创新中才能赢得事业发展的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2.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内核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学科的发展。不管是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改革开放30年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来看,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内核。从中外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和争鸣更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表现和较高的发展环节。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繁荣必须要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当然,创新必须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意识在本质上就是人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也必须的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到攸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战略地位来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一个国家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兴旺发达 ,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江泽民同志关于四个“同样重要”的论述 ,第一次对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经过 5 0多年的发展 ,我国哲学社…  相似文献   

4.
创新:人大学报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学报已有百年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出刊百期 ,只有十七个年头 ,应该说还年轻。但不能以年头论英雄 ,而要看其生命力及发展势头。人大学报依托人民大学而成长 ,广纳博采世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深入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宝藏 ,为推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成果殚精竭虑 ,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大学是以其“大师”为标志的。我们呼唤新时代学术大师的涌现 ,学报正可为大师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台阶。我们既看重已得到社会承认的大师 ,也看好学术上崭露头角的新人 ,冀望今天的新人 ,成为明天的大师。我们的职责是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为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竭尽全力 ,为繁荣和发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摇旗呐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 1月创刊 ,本期为第 10 0期。这里 ,由前后四任总编或主编 ,以笔谈的形式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做一番回顾与展望 ,不仅仅是对学报百期的纪念 ,也是对如何办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本刊编辑部特于 6月 3日召开座谈会 ,与会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畅谈学习心得体会 ,并就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问题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刊登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认识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是企业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础。学习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创新境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8.
哲学社会科学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展繁荣,就必须回答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问题,直面人生,直面社会,勇于创新。理论创新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关键。在创新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不竭动力。面向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新世纪,充分认识创新的价值,大力提高创新能力乃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增强综合国力,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不竭的动力来源。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确立了与时俱进的哲学路径 ;科学性、开放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是其基本表征 ;创新是其发展原动力 ;因而马克思主义才能随实践而发展 ,随时代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挂牌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创新基地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和环境学.  相似文献   

12.
13.
《江海纵横》2006,(5):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承担重大基础理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2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挂牌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创新基地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和环境学。主要目标是建成国内第一、国际知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建成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理论、规范和相应的标准;形成创新的体制结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各分支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稳定、门类齐全的高水平专业研究队伍,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培养并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建成以“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历史地理数字信息库和历史地理资料信息中心。历史地…  相似文献   

15.
16.
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不竭动力和关键所在。"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永远的追求与天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把"理论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文章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阐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亟待改革的举措。文章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回顾,并对其经验教训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江海纵横》2004,(3):1-1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8.
王艾 《新天地》2011,(11):49-49
古人云:教学相长。优秀的教师是在学生的问题中,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只有执教于具体而生动的人,才能知道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只有不断的发掘学生的问题,每堂课才能实实在在的留在学生心中。教师和学生就是在互相激励中共同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关键在于基础理论的创新。当前迫切需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正确分析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新的实践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20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了带有原创性意义的井冈山精神。它集中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的先进性和敢闯新路的胆识。今天井冈山精神依然是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不竭动力。第一、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针对当时党和红军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