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揭示了现实的物质性本体,即实践,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是建立在全球化实践基础之上的,在今天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同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有利于我们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认识后现代社会,回答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认为,作为终极实在的本体是既定的、不变的,整个人类世界是预成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则认为,人类世界的本体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界、社会和人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的。马克思生成的实践本体论的诞生,实现了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确立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实践本体论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传统哲学的抽象本体论,完成了对传统本体观的变革,并由此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本体论。马克思更加关注的是在实践基础上改变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这一问题成了马克思本体论变革的重要理论旨趣。马克思本体论变革的实质在于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和超越性的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的生存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为我们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一个新世界,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论的新哲学,实践与物质的关系取代了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它已不同于物质,又由于实践的实质是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和改造,它又高于物质,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因而实践并不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实践本体论也不是以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为本体的古代思维方式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实践与物质     
马克思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论的新哲学,实践与物质的关系取代了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它已不同于物质,又由于实践的实质是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和改造,它又高于物质,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因而实践并不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实践本体论也不是以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为本体的古代思维方式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实践及物质两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定位问题是肃清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争论的关键。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但整个世界最后的基础不是实践 ,而是物质。马克思哲学是地地道道的物质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7.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物质本体论.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是理解和阐释其实践概念的全新视域。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是指人类一切活动的总体和人类生活的一切过程,即广义的生活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构成现实的人及其生活本质的具有优先性的实践活动样态,即人类的“第一活动”。政治伦理活动、理论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之间具有同构性。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思想是哲学家们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现实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审视和人类在活动过程中的追寻,马克思认为哲学本体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生成的,是“人”的本体。这种界外视角的方法,为人类自身超越性和自为性的实现指出了一条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列宁的《哲学笔记》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个所谓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劳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就是实践世界观,新历史观就是实践创史观;新自然观就是人化自然观,新认识论就是实践认识论,新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新逻辑学就是实践逻辑学。因为这一切均不是统一在物质本体论的原则上,而是统一到实践活动论的原则上。马克思的哲学新主题已不是本体和派生物、思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问题,而是主体和客体的改变和被改变的关系,这一关系的掌握不能靠物质本体论方式而只能靠实践活动论方式。以物质活动论方式的思维内核的已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实践活动论方式为内核的实践人化主义是两个不能同构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道体、性体和心体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构建的核心概念,是牟宗三构建"道德形上学"的理论支点。道体是形而上的根据,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的逻辑前提,性体是从道体养成心体的必要环节,是不同主体成德的内在根据,心体是具体化的性体,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道德之心,是人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只有从道体、心体与性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才能从先验的层面上理解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红色旅游的政治性和教化性在旅游者中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旅游吸引力,也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有关红色旅游价值的讨论备受关注。从价值论角度,红色旅游包含本体价值和认识价值两个层面:本体价值揭示的是红色旅游"存在"的意义,它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遗产价值;认识价值体现的是人们对红色旅游当今价值的一般认识,它包括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红色旅游的本体回归是以本体价值为理论基础提出的,并通过历史回归、文化资本再生产和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传承等途径开展,从而增强红色旅游的本真性、文化性和国际性,提升红色旅游的品质内涵,进行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4.
情感作为重要的人性内容,在先秦有一自觉的过程,自觉后的情感在魏晋和晚明的崇情思潮中被赋予了本体性内涵。情感上升为哲学本体,这是唯中国古代所独有的文化现象,“感之为道”的哲学认识为情感本体的生成提供了哲学基础。李泽厚先生曾据传统文化提出情感本体,来弥补工具本体的缺陷,可惜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其实,情感本体的产生像工具本体一样,是植根于特定文化土壤中的,并非个人号召而起的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论话语由于本体的缺失 ,文论话语呈非审美的功利化形态 ,批评文本粗俗浅陋 ,理论价值较低。本文从历史、现实及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针对病因探讨了文论话语审美重建的可能性、思想方法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学批评领域的新批评出发,指出文本的自足自律是文学批评的根本,作品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结合弗莱的原型理论,重新认识形式分析,形式之美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自主性,而艺术的自主性已成为理解和解释审美现代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太极范畴的自然哲学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极是用来统一阴阳、五行观念的最高范畴,它既是自然的本体,又是自然的存在样式。自然本体是混沌与有序的统一体,太极既是本体混沌的样式,也是其有序的样式。太极内部的阴阳对立统一,既是自然事物解体走向混沌的原因,也是自然事物自组织发展转化为新事物的原因,因此太极是自然有序的源泉。太极既是具体自然事物开始,又是具体自然事物的终结,同时,又是具体自然事物的极至。  相似文献   

18.
与非重叠式动词比较 ,重叠式动词语义上动作性增强 ,语法上自足性增强 ,语用上焦点性增强 ,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上都突出了动词本身 ,体现了其本体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谱写了艺术本质的三部曲:第一部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部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以认识论的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部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同时开始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的艺术本质论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第三部曲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