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下人们经济投资的原动力已从传统的经济理性向财富幻象转换。财富的社会形式与物质内容相背离为投资原动力转型提供了现实条件,其背后更关涉人类的精神现象学问题:人们过溢的心理预期和精神创构性,市场信息解读的过度自信和工具理性的滥用。幻象导致社会财富泡沫日益膨胀、投机心态盛行等问题。虽然财富幻象逻辑预设的财富发生机理对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繁荣和国民致富具有促进作用,却极大地消解和挫伤了普通大众辛勤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识,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财富一切源泉的充分涌流在于社会劳动”的真谛,将有利中国经济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其丰富的财富思想,不仅从"劳动"和"资本"这两个核心范畴出发对资产阶级"财富生产"的实质进行了界定,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中的三种拜物教观念及其实质,而且从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意义上论述了财富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的历史作用、资本的文明意义以及财富生产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意义与社会价值.对这些思想进行哲学解读,有助于我们从经济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双重视野领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但不是任何劳动都能创造财富,付出同量劳动,创造的财富多少也是有差别的.经济管理,就是谋划和组织劳动,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研究管理,务必对"劳动"这一概念有一个全方位深入的认识.认识"劳动"应包括劳动的定义,劳动的两因素,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决定劳动效果的因素,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正向劳动与负向劳动,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劳动目的与劳动效果,劳动与自由活动,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等.  相似文献   

4.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以宏大的历史尺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他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总纲领.马克思通过劳动性质、财富尺度和自由时间这三个基本维度,不仅从"自由个性"、"自由劳动"与"自由时间"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人和社会互动生成的社会历史机制,而且从"实体"与"主体"相统一的角度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本原.  相似文献   

5.
欲望竟然是财富增殖的幕后推手。18世纪思想家休谟的这一观点可谓惊世骇俗,影响着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进程。在哲学向度上,他把欲望界定为痛苦或快乐的情感体验,自私或慷慨的情感动机,并通过祛魅揭开了欲望的不知餍足的本性;在经济学向度上,他把欲望看成经济活动的根源:欲望是劳动的唯一动机,单个人的劳动产品无法满足欲望的多重性导致了交换,欲望无限与财富稀缺的对立,造成了私有制的分配方式,等等。然而,休谟彰显的欲望是自然性的欲望,从自然欲望的膨胀到社会财富的增殖之间存在断层。这种遗缺历史、物质维度的欲望致使休谟不能从根本上揭示欲望和财富之间的内在关联。但他从理论上对问题开启性的探讨,为斯密、马克思等后世思想家的理论创新预设了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6.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但其实质上隐含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以劳动与生产作为财富的基石,阐释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和分配不公正现象,揭示资本权力下对抗性的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通过对资本主义将“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动生产转到人自身的生产,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时间将成为自由时间,人们真正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幸福,实现真正的社会的个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财富观与幸福观对改变当今社会人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满足物质需要的物质产品是财富,满足精神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是财富;具有物质形式的劳动产品是财富,不具有物质形式而以思维、活动的方式存在的劳动产品也是财富.在物质产品匮乏年代,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产品被忽视或被排除出财富领域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当今时代,非物质产品的财富性质不能被否定.生产财富的生产活动既包括物质性的活动也包括非物质性的活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将生产力解释得极为抽象,并且将它仅仅看作经济范畴。马克思则赋予生产力以普遍的社会意义,认为它包括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力量、客观和主观力量、个人和社会力量,这些力量创造了社会财富,并且本身就是社会财富。物质生产力不仅对于精神生产力,而且对于所有其他社会现象都是第一性的。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社会财富是无限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9.
里普斯移情论内涵的核心是对象化。对象化主要有七个层面的规定:审美由"对象"和"原因"两个方面构成;"自我"和"对象"在审美中绝对"同一";"对象化"不同于"认知事物对象",也不同于"回忆对象性情形";"对象化"与自我日常生活中的对象性活动迥然有别;"对象化"的"自我"不具有生存实践性、但又必须是直接经验性的;"对象化"的内摹仿与身体器官运动无关;"对象化"的具体形态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居于经济学与哲学的二维空间内进行理论批判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诞生地。其中,马克思以现实的对象性的人及其实现自身对象化本质的劳动为立脚点,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精神劳动”论题的合理形式,并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现实状况出发,发现了异化劳动的现实存在方式。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以及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抽象性与非批判性,指出两者均妄图将现实异化绝对合理化。而马克思则以现实的、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现象理解为人类自我实现过程中必然生成却又只具有暂时性的特殊的物质生产形式。并且不同于黑格尔力图在主体思维范围内解决这种异化的幻想,马克思提出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以实现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众多学者在门学科和社会生活中“财富”概念认识差异的分析,坚持了广义财富概念和狭义财富概念的分类,认同自然资源不是财富,和劳动一样,自然资源只是生产财富的源泉之一。同时,认同和支持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财富概念的定义,认同“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建议坚持经济学自身对“财富”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西方经济学将价值与财富等同,导致其财富价值理论的庸俗性与表面性。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财富价值理论,科学地阐明了财富与价值关系,具有科学性、本质性:价值是商品中抽象劳动的凝结,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而财富由使用价值构成,表现为人与物或物与物的关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财富源泉除劳动外,还有其它要素;价值具有历史性,而财富是永恒的;财富的外延大于价值,作为财富的物品可以没价值,而有价值的物品一定是财富。价值分配利于公平,财富分配长于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文献当中,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两个概念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出现并具有理论意义的。生产劳动是直接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则只是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和精神上的服务,不能增加资本家手中的财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得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劳动指向对象和劳动产品享用者的变化,很多非生产劳动在实质上也转为了生产劳动。在当代社会,由于现实需要,通常人们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解不只是局限于马克思的文本,而是将二者的内涵做出了调整,使其具体化。马克思独特的经济学—哲学视域中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也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和哲学本体论思想,使其政治经济学理论具备了永久性的经济学、哲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 ,也是在认识劳动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下不断发展的 ,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其阶级性 ,而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只有在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 ,才能与未来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从事经济研究的理论工作者 ,应批判地吸收各种学说 ,创建属于劳动者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经济与伦理,在哲学的层面相通。“经济冲动”,不应当只是经济学的概念,更应该是一个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哲学概念。将经济冲动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学视野,不但导致了现代经济学的诸多理论困境,也导致了现代文明的诸多现实缺憾。作为法哲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冲动以意志自由为本质,它逻辑地包括通过创造和分配财富满足人的客观自由和外在解放的需要,与通过摆脱情欲束缚的主观自由即内在解放两方面。以意志自由诠释和规定经济冲动,可以使经济发展摆脱“自由的悖论”和“恶的发展”的厄运。对现代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可以成为直接的理论资源的是19世纪的三种关于经济冲动的理论模型,这就是巴斯夏、黑格尔、马克思的理论。经济冲动的法哲学模型是由动力结构、行为结构、目的结构构成的有机体系。“经济冲动”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实现由经济学向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转换(1)从“需要”到“需要的体系”,从价值体系与社会体系两个结构概念地解决经济冲动的动力结构中的客观自由与主观自由,以及经济与伦理、道德内在一致性的难题;(2)从“劳动”到“集体行动”,概念地解决如何将由“需要的体系”产生的“个体活力”凝聚为“集体合力”,以及“集体行动的逻辑”的难题;(3)从“财富”到“幸福财富”,使财富成为幸福的对象,并与幸福相统一,概念地解决现代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幸福指数”与“痛苦指数”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财富观的批判性蕴含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这一批判性主要体现在财富创造的实践性及财富观的社会历史性。前者指财富创造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的活动;后者指财富观在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上的统一。在实践性批判与社会历史性批判相统一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财富的本质,即财富本质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这一财富观批判体现着经济学说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亦折射着极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态产品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性劳动、管护性劳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维护生态安全、 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产品和服务。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人类劳动的生态化。 生态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变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裂缝,自 然财富生产和人类财富生产走向分裂,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下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劳动 促进自然财富生产和人类财富生产的统一,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基于生态劳动的生态产品具有生 产性、亲自然性和人民性特征。建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需要以人与自然为共同主体,以生态劳动 为实践基础,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协同为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印秀杰 《东方论坛》2003,(3):111-115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它创造性地指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源泉。然而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在形态上已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科技劳动已成为第一生产劳动 ,经营管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态 ,精神生产和服务业劳动也日益重要。这些新的劳动形态越来越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正确认识劳动形态的变化 ,适时调整劳动政策 ,使新的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得到事实上的承认、保护和激励 ,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