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能拉动消费需求?在对财政支出(政府购买)和民间消费需求的关系做出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后的结果表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确实有助于刺激民间消费需求,从而刺激整个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应从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保持居民的良好预期、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等方面注意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支出刺激需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手段。本文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入手, 重点探讨目前政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政策的侧重点为何放在财政政策上, 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何主要采取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的措施, 以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拉动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保持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财产税制在其中具有其他财政手段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积极财政政策是财产税制改革的契机,财产税制需要适时在扩大征税范围、调整改革主要税种、税率设计等方面进行旨在拉动消费需求、促进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我国1998年财政运行的特点: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接近一半,财政赤字接近千亿,国债规模继续扩大。我国国债是多了还是少了?实施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什么不采取减税而扩大财政债务规模?适当扩张财政政策的实施,拉动了国内有效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冬天过去了,春天怎么办?”下一步是继续实施扩大财政政策,还是回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上来。  相似文献   

5.
从1997年以来,中国政府为了扭转总需求不足的局面,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拉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涨。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宜长期执行,要拉动内需、促进增长,还需要发展资本市场,刺激股市的活跃。  相似文献   

6.
1998年起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增长和拉动内需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预期通货紧缩、真实利率升高、非对称信息作用、相互强化机制和其他机制缺陷等原因 ,使积极财政政策绩效不够显著。提高财政政策绩效在于激活各行为主体的乐观预期 ;改善信息不对称环境 ;改革投资机制 ;规范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7.
我国真正意义上应用西方的财政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明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但其他方面如拉动民间投资与消费等不尽如人意.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过程中,许多可能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旧有制度,在向新制度变迁时,必然会导致政府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梗塞,甚至出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发挥失灵.笔者建议,目前的中性财政政策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从有关影响政策效应的制度安排上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改革,在政策手段上应减少公共支出,多运用税收这一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8.
市场自主性增长因素增强,但市场自主性增长机制还不完善,目前应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目前积极财政政策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承担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社会保障显性或隐性债务等任务为主,提高财政政策质量,稳定社会公众的预期,强化市场自主性增长因素,激活消费需求,实现扩大社会总需求目标。  相似文献   

9.
要积极发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着力实施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稳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个时期以来 ,积极财政政策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 ,财政赤字增大 ,其拉动经济的效应递减。政策实施过程已经蕴含着财政风险。目前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可能性不大 ,防范财政风险已成为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财政资金的科学分配和有效管理最为关键。当前,改革财政支持高校传统的预算拨款模式是行政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绩效拨款制度就是在预算分配阶段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有益尝试。选取在蓉四川省属本科高校为样本,在分析改革前在蓉省属本科高校财政拨款制度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在实施预算绩效拨款制度后其基础拨款和绩效预算拨款的试行效果,发现相关高校积极响应,总体情况较为理想。政府主管部门今后应在做大拨款总额“蛋糕”、强化资金投入效益、推动“放管服”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更加积极深入的探索,以不断完善高校财政预算绩效拨款制度。  相似文献   

12.
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面,"凯恩斯主义"和"李嘉图主义"提出了对立的观点。通过对"凯恩斯主义"和"李嘉图主义"两种政府债务观的检验,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中国目前经济转型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李嘉图等价定理虽不成立,但它在财政政策和政府债务规模的控制上,对中国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金融杠杆、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文章在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金融加速器机制,通过引入工资加成冲击、通胀冲击、货币政策冲击、投资冲击、政府购买冲击、偏好冲击、金融扩散冲击和生产率冲击,利用2001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经济数据,采用贝叶斯推断方法估计DSGE模型,比较了金融加速器存在与否、不同杠杆率和利率市场化三种情况下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金融加速器机制下,各种冲击放大了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金融扩散冲击解释了内生变量扰动的绝大部分信息;与杠杆率为1.5和2.5时相比,当杠杆率为2时,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利率市场化以货币政策冲击和金融扩散冲击间接影响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而言,内生变量均遵循类似驼峰状的轨迹,其中以劳动供给和投资影响最大,金融扩散冲击对产出、消费、投资和劳动供给影响较大.因此,给出去杠杆化要有一定的缓冲期、不断深化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四个政策建议,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相似文献   

14.
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考察,对菲律宾和泰国实施金融改革过程的介绍和结果的比较,分析了金融自由化政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实施条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对如何充分发挥金融自由化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意群与理群     
企业“减员增效”政策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该政策.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包括它对财政货币政策绩效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在实施这一政策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同时企业要进一步澄清认识,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6.
美、日、韩等国家在经济危机后,靠文化产业带来的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实现了向文化产业大国迈进的目标。同样,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主要表现在: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拓展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等措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积极的财政政策既不利于控制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财政政策必须调整取向,由积极转为稳健。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内涵:一是控制赤字,但继续保持一定财政赤字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二是调整结构,把更多的钱用到需要加强的农业、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三是推进改革,不再主要依靠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腾出财力用于体制和制度创新;四是增收节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从控制论角度分析政策对经济产生的自动稳定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应重在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不断提高经济效率,既重视GDP等经济指标的增长,更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强化生态建设和节约能源,提高控制系统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转轨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绩效差异和问题,金融改革的方式不足以解释转轨国家金融改革的绩效差异,而初始条件、其它结构改革及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制度质量都是影响转轨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绩效的因素。中国可以借鉴转轨国家金融改革的经验,根据较好的初始条件选择渐进的金融改革方式,将金融改革与结构改革、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及制度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只能是阶段性、暂时性的,随着一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应适时适度做出相应调整,才能更加科学地调控宏观经济布局和结构,使其沿着健康、稳定的发展运行轨道前进。伴随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实行,经济增长加速效应突出,国民经济领域产生了许多结构性的问题和矛盾,这迫使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有必要由扩张性向中性转移。把握积极财政政策向中性的财政政策逐步过渡的“火候”,就要充分适应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在调控目标、调控方式、调控手段和方法组合上进行适时调整,采用更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宏观调控财政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