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王珂  代绪宇 《南都学坛》2011,31(2):65-73
诗人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诗人形象却常常受到社会质疑。在公众印象中,外国古近代诗人是承担神圣使命的伟人,现代诗人是世俗社会的普通人;中国古近代诗人中有兼济天下的伟人,也有风流倜傥的骚人;现代诗人在20世纪是崇尚革命的浪漫主义者,在21世纪是喜欢炒作的功利主义者。在现代诗人被妖魔化过程中,以电子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媒体把诗人转型为文化人、伦理人甚至政治人,把诗歌事件演化成网络事件、文化事件甚至政治事件。在网络诗歌的诗歌论坛阶段,诗人的隐身上网使他们无所顾忌,影响了诗人声誉。在诗歌博客及微博阶段,诗人的实名上网使他们洁身自好,诗人形象有所好转。电子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使地震诗歌迅速传播,也为现代诗人赢得了一些声誉。  相似文献   

2.
秋景是诗人最爱表现的题材之一。在古人笔下,秋天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的气氛.是颓废、没落、消极情绪的反映。而现代诗人同样也写秋,但他们更多的是赞秋、颂秋。他们眼中的秋天是昂扬向上的,充满生机和活力,并且具有了丰满的人格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是对20世纪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的诗人,他的文学理论也有独特见解,对传统与创新,作家创作的非个性化,主观精神与客观对应物几个方面有深入的论述。他的早期诗作以干枯的"荒原"和情欲的"大海"为主体意象,表现对现代世界的感受和认识;后期转向宗教,以灵魂拯救为基本主题,深沉而富于哲理。他是将诗与哲理融合得天衣无缝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4.
晚唐五代诗人非常推崇陶渊明的为人,甚至有将陶理想化的倾向。他们较为普遍地肯定了陶诗,并在创作实践中对陶诗的情趣、风格多有效仿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诗人对中国隐逸诗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社会因普遍对西方文明的忧虑而转向中国古老文明的热潮中,为了寻求突破,一部分美国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接受和吸收了中国古典隐逸诗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诗人的本民族文化传统会影响、干扰、甚至是颠覆他们对中国诗歌和思想的接受和吸收,但不管怎样,隐逸诗最终成为美国诗歌的一部分,成就了中关诗坛的一段文学姻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三代"诗歌运动结束之后,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种原因,有的诗人选择了放弃诗歌,还有的诗人则选择留守在现场,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经过了90年代这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不少诗人在新世纪又返归诗坛,重新创作。他们在新世纪的持续性写作,既可能是对80年代诗歌传统的一种精神延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以来诗歌格局的形成和诗歌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文坛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评论家认为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属于传统一派,但有些人却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极强的现代派特色。单纯地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是传统的或是现代的都是不全面的,他是一位伟大的"传统的现代派诗人"。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诗人在当代诗歌中对都市的抒写;认为诗人对城市建筑意象的集中抒情,表现出其自身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建筑意象既隐含着抒情者的现代强国梦想,同时也牵涉着诗人诸多细微的私密经验,如时间感、道德感、精神存在感等;这些由混凝土搭建而成的城市辨意系统,丰润并完善着诗人的现代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9.
昌耀诗歌中最显著的精神品质是英雄主义和悲剧意识。昌耀的英雄主义精神是诗人为战胜生存的艰辛而进行搏击努力的内在动力,是诗人进行自我拯救的途径之一。昌耀对于英雄主义的颂赞是低姿态的,苦难使诗人不自觉地选择了低姿态。昌耀诗歌的另一精神品质是悲剧意识。昌耀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既来自于诗人多舛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生命体验,也与诗人价值观念的轰毁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昌耀的悲剧感接近于存在主义的悲剧观。英雄主义和悲剧意识这两种思想意识在昌耀诗歌中既相分离又相融合,统一在昌耀悲壮的苦斗精神中。  相似文献   

10.
诗意人生,是一种审美人生;诗化世界,便是一种审美世界;这是中西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和意义世界。这种追求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审美方式,西方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宗教方式。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产生两种不同的诗化人生方式;即中国的崇尚虚静和西方的标举迷狂。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诗人之所以要在自己的人生中设立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完全是由于他们发现了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之缘故,这是中西诗人人生诗意化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香港中生代本土诗人以纪年为界限.他们不同于台湾出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坚代,而是出生于40年代.他们全面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洗礼,主要有温健骝、古苍梧、羁魂、黄国彬、也斯等人,文章对他们的创作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为了拯救处于贫弱中的中国,纷纷转向西方寻求治国之道,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科学文明”重视。但是,在一场向西方学习“物质文明”和“科学文明”的热潮中,却有部分知识分子对此持更为审慎的态度。他们在肯定西方“科学”与“物质”对中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并由此指出了个体精神发展的重要性———鲁迅和梁启超就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诗人不能拯救世界,但能拯救自我,白红雪就是一位企图通过反抗与亲近来拯救自我的诗人。他一方面在反抗中自我拯救:面向个人的自我反抗和谴责,通过严酷的自我解 剖在重拾信仰中实现自我拯救;面向他人和社会,将自身融入到“他者”或集体里进行“一体批判”。另一方面他在亲近中自我拯救:不拒斥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有益成果, 从对现代文明病的拒斥出发,进一步走向对旧日家园、身体和那些具有同一性质的精神巨人的全面亲近。通过反抗与亲近,白红雪完成了具有某种超越个人、集体或时代意义的自 我拯救。  相似文献   

14.
蒙元时期出现了几位蒙古族诗人,其一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他们的才能是多方面的,由于多年的政治、军事生活的训练,他们善于鼓动将士,出口成章,时露华采。其二是作为统一中原作出巨大贡献的伯颜丞相。他除了政治家、军事家外,也是为人称道的诗人。其三是以侍讲学士而著名的童童。从这些人的诗作可以看出蒙汉文化的发展、变化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九叶诗人是一群清醒面对生活的现代主义者,是三足鼎立的艾青时代的重要支撑,他们的诗歌创作的社会现实视野、人生现实指向与时代诗学精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其生命和灵魂雕塑的诗学品格是艾青时代诗学、中国现代诗学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6.
香港新世代本土诗人,其代表性诗人为叶辉、陈德锦、王良和、洛枫、陈灭等。他们都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接领略了香港的经济起飞,其作品中有强调都市面貌,有着重本土意识,有强调家国之情,也有爱写生活琐事;诗风有的写实,有的现代,有的后现代,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7.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当代诗人谋求以新的方式建构自身形象。一些诗人积极利用绘画、摄影,甚至电视、电影等视觉媒介展示和传播自身形象,以"袪魅"或"返魅"的修辞,试图提供一种视觉模式的"诗人的阐释学"。诗界正尝试一种倚重诗人视觉形象的"泛化"传播策略,通过重塑诗人形象来改变中国新诗的边缘化处境。但在诗人的"明星化"塑造过程中,诗歌文本可能面临被视觉形象"僭越"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晚唐诗人心中的精神标志,陶诗的田园风光,是晚唐诗人的精神栖所。晚唐诗人的志节和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陶渊明三径、五柳、东篱酒的影响,而他们啸傲于山水,放情于远野,也显然得到陶渊明田园情怀的导引。在陶渊明接受史中,晚唐恰恰处于由认知、阐释到原型意义衍变的关键阶段,也是陶渊明从唐代形象的、感性的传播到宋代理性的、哲思的接受过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理解这个转折点,对陶渊明影响史研究和晚唐诗歌研究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从倡导“诗体大解放”、主张白话诗,到有意制造新、旧诗对立以提倡新诗,胡适对旧体诗的态度存在矛盾之处。归根结底,“旧诗”概念本身带有断裂意味,其两层意涵也常被混用,呈现出在概念收紧与放松之间的游移。“五四”以来,新诗集出版一度风行,借助现代传播条件,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评论家、诗人与诗人之间增进对话与互动。新诗诗人们对诗歌情感与读者共鸣的追求,不仅激励他们尽情释放自然的真情,也使其落入对新旧诗体分野与诗人身份认同的迷茫之中。  相似文献   

20.
自晚清以来,中日文学关系日益密切,双方文化交流也不断增进。明治末期的日本社会的转型与晚清的留日浪潮孕育了中国诗坛的现代精神,也开启了现代留日诗人异域求学之窗,异域留学体验延续了晚清留日诗人的探索路线,构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此外,现代留日诗人在诗歌中倾注了师法日本与鼓动革新的文化诉求。通过对明治末期中日关系的梳理,可以深入系统地诠释现代留日诗人沿袭变革的时代特质,彰显出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原初养料与初始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