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瓶梅词话》中的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中表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有“在”、“到”、“于”、“打”、“向”、“自”、“从”、“往”、“至”、“望”、“朝”、“比及”等12个。这些介词的一些用法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但更多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而由别的介词承担了。  相似文献   

2.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3.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字蕴涵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姓”、“舅”、“姑”蕴涵了远古群婚制度,“家”、“室”蕴涵了对偶婚制,“媵”、“妾”、“姒”、“娣”蕴涵了多妻婚制。“婚…‘、娶”蕴涵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蕴涵了买卖婚俗,“媒”、“妁”蕴涵了包办婚俗。  相似文献   

5.
《焦仲卿妻》中之"东南"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仲卿妻》中的“东南”并非表示确切地理位置的方位词,而是特殊的艺术“东”、“南”分别同八卦中的“震”、“离”;家庭成员中的“长男”、“中女”;四季中的“春”、“夏”;五行中的“木”、“火”;五色中的“青”、“赤”和 五味中的 “酸”“苦”形成了对应关系。“东南”既象征着爱情婚姻,又象征着痛苦哀愁。《焦仲卿妻》以“东南”意象起兴和作结,奠定和强化了该诗赋艳和悲剧的色彩,产生了爱情悲剧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语言中一般词汇里的新词则是观察社会的“晴雨表”,是包罗人世百态的万花筒。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汹涌澎湃。现代汉语词汇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那就是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而且许多新词已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工薪族”,“打的”,乘“中巴”,吃“快餐”,唱“卡拉OK”,到“收银台”处“买单”;“炒股”、“按揭”、‘贷款”、“网络化”、“电脑”、“下岗”、“再就业”、“跳槽”、“咖啡屋”、“透明度”、“跳楼货”、“在甩卖”、“发烧友”等等。现已流行的这些…  相似文献   

7.
一、“孰”是“熟”的古字。《说文解字》:“孰,食饪也。从(?)声。”本义是加火把食物煮熟。而后,“孰”被借去表示疑问的代词,通常指人、指物,相当于“谁”、“什么”、“哪一个”的意思。后来为其本字选了新字“熟”,所以“孰”、“熟”成了古今字。“孰”的本义逐渐消亡了,而假借义却被经常使用了,“孰”本来是实词,后逐渐虚化,变成虚词了。“孰”作为疑问代词,其意义和语法功能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如:①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概括“道”的本质特征入手,揭示出老子“道”的内在涵义就是规律。文章认为“反”是老子“道”的运动规律,“弱”是人们执“道”的诀窍,“天之道”与“人之道”的运作充分证明了这个观点。文章还试着分析了老子“道”学中“无”与“有”、“一”与“万物”、“恒名”与“可名”以及“静”与“动”几组相对应的范畴,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肯定了“道”的内在涵义。  相似文献   

9.
在古希腊,伴随奴隶制的产生,出现了城市团体“poliso”,即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曰城邦国家。古罗马奴隶制的国家也叫城邦国家。一用“Civitas”表示,和希腊“Polis”相当;一用“respublica”表示.“国家”一词由法文“etat”,德文“staat”,英文“state”而来,而英文、法文、德文的“state”、“etat”、  相似文献   

10.
“的”是繁峙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助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文选用了许多含义不同的助词“的”的例句,来讨论它的语法功能。“的”表示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地”、结构助词“得”。“的”表示动态,相当于普通话的“着”、“着呢”、“了”。“的”表示能愿,相当于普通话的“应该……”、“动词+不+得”中的“得”。“的”表示趋向,相当于普通话的“到”。  相似文献   

11.
清代竹枝词中的“叶榆”、“鹤拓”是大理古代地名,“云南”是祥云古代地名;“白人”、“人”、“西爨”、“白蛮”、“夷”是历史上对白族先民的称谓。竹枝词反映了大理历史上的许多战争,描写了大理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提要]有清一代,清朝统治者面临以“夷狄”统治“华夏”、以“少数”统治“多数”的现实,为了实现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他们采取了兼顾利益和平衡关系的策略,一面反复强调“满洲根本”“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一面又不断强化“满蒙一家”“满蒙一体”“满汉一家”“满汉一体”的民族观念。在推进“一统中国”的进程中,清朝统治者提出了多民族“一体论”,从思想文化、用人制度、经济生活、民族关系诸多方面制定政策并付诸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治统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满、蒙、汉等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子商务“进行曲”——趋向小高潮2004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达到4400亿元人民币。迅速增长的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阿里巴巴”已经盈利,“易趣”、“淘宝”、“携程”、“e龙”、“卓越”、“当当”前景良好。同样,电子商务也为网上创业者提供了机遇,提供了致富的机会。互联网创造从“失业”到“创业”的成功故事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他认为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学校本原之本原,兴女学具有“开民智”、“争平等”、“生民利”、“宜家善种”、“造就新民”等多重价值。惟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培养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等素质的女“新民”。在他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将“女德”与“女红”、“启蒙”与“救亡”、“立人”与“立国”、“小我”与“大我”、“实然”与“应然”、“经济独立”与“人格平等”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受直译体影响,元杂剧的虚词有了非汉语的用法:方位词“里”、“根底(的)”、“上”、“上头”、“行”表示介词应具有的处所、对象、原因等意义,并形成了“介词+名词(代词)+方位词”汉蒙杂糅句式;助词“来”、“来的”、“呵”、“者”表示过去时、假设语气、祈使语气等。  相似文献   

16.
唐朝中期的韩愈、柳宗元,高举文学复古的旗帜,“攘斥佛老”,复兴儒学,用儒家的“道统”进行变骈为散的文体改革,宣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主张,并以“陈言务去”、“文纯”、“道真”及“道”的“施于事”、“及于物”、“有益于世”等观点,对唐代中期的文体改革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二人“文”、“道”观点的异同,并重点分析了二人在儒家“道统”理论一致的基础上,其创作的不同倾向性:韩愈的继承中的复古思想倾向,导致走向形式主义;柳宗元在批继承中的开拓思想倾向,导致走向了现实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美学“意象”论是一个文化与哲学意蕴的范畴,经历了“物象”、“法象”、“形象”、“意象”、“兴象”、“气象”、“境象”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其本体是“道”,构成形态是“天人合一”,认知基础是“言不尽意”,与“立象以尽意”审美心理与观照方式是“玄鉴”、“神思”。  相似文献   

18.
朱熹论"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朱熹在探讨“信”、“诚”、“忠”的基础上,分析了“信”的内涵,论述了信在为人、交友、治国等方面的价值,并指出通过“体信”、“言行相顾”等途径达于“信”,实现对“天之道”真实无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与先秦婚制婚俗相关的称谓语与特定词,其结构和意义展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字与制度及民俗的密切关系。其中,“父”“叔”“伯”“家”“室”“嫡”“小”“娣”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群婚制、伙婚制、对偶婚制和专偶婚制;“妻”“娶”“婚”“薪”“父母”“兄弟”“媒”“归妻”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抢婚习俗、包办婚俗与赘婿婚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山西方言父亲称谓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发现主要有“爹”、“爷”、“爸”、“伯”等四类。文章重点对“爹”进行了研究,并对三者的演变过程做了构拟。同时对“爷”、“爸”、“伯”等三类进行了文献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