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文章使用OP、LP等方法从企业微观层面实证分析了区位选择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有效就业密度的产出弹性为6%,表明城市产业聚集为微观企业提供了生产率溢价;(2)虽然存在行业差异,但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从产业聚集中显著获得生产率收益,依赖于本地市场及上下游联系紧密的行业受益更多;(3)企业在不同规模城市的生产率溢价存在差异,城市规模越大,生产率溢价越高;(4)若不克服内生性偏误和样本选择偏误,会高估城市产业聚集的产出弹性.本文政策涵义在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为处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提供增长动力,同时,产业聚集作为人口聚集的前导力量有利于破解人口城市化慢于土地城市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2013年我国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数据,文章从要素贡献程度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工业各行业的增长方式.结论发现:(1)我国规模以下全部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为0.418,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贡献度分别为0.389、0.125和0.068;(2)从推动因素来讲,规模以下工业的智力因素贡献为0.486,而初级要素的贡献度为0.516,说明目前我国规模以下工业的增长更主要为外延型增长(粗放式);(3)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偏向外延型增长,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偏向内延型增长.因此,为了实现规模以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工业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研究中的统计核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研究中的统计核算问题□深圳市农行博士余鹏□江西财经大学博士杨廷干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是我国经济理论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打算对上述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与产出、投入测定有关的概念、方法的争论加以分析,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降低旅游能耗对实现我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能源消耗要素,采用Solow余值法对1995-2015年中国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各生产要素对旅游业产出的贡献程度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波动性大,中国旅游经济属于要素驱动型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资本的增长要与高生产率匹配才能带动旅游经济的高增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能源的制约性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
所谓工业经济粗放增长,即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各要素增加而增长,具体地说,就是大量投入资金、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由于大量不断地追究加投入,工业经济也可能增长较快,但工业效益不高.所谓工业经济集约增长,即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入要素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增长,具体地说,较少投入,而产出相对较大,投入产出比率较高,经济效益也较高.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将各要素投入总量增长速度作为粗放增长的测定指标.运用因素分析法,测出该指标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份额高,则粗放程度高,反之则相反;可以将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各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作为集约增长的测定指标.运用因素分析法,测出该指标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份额高,则集约程度高,反之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分析:1979-200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方法,结合整体分析与阶段分析的方式对我国经济动力因素予以了量化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背景对其推动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继续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政治体制改革;(2)培育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3)确定适当的投资率;(4)准确定位商品出口战略,实现出口对经济增长持续高效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直陪伴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根据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的转移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及改进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法分别对我国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利用估算的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使用丁伯根技术进步定量评价方法,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对西安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对外开放、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市人口比例和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因素对西安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应着眼于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改变科技资金投入的来源,优化要素的配置结构,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经济能够取得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彭文慧 《统计与决策》2012,(19):148-150
文章采用我国31个省(市区)2008年和2009年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吸引外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1)外资特征的区域差异是导致外资行为的重要因素,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外资企业的就业比重越高则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2)外资出口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增长,这会削弱本地的积累;(3)区域差异化的开放战略和引资政策仍然是影响外资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下,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要素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扩张的经济增长以粗放式地消耗要素和资源为代价,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论文借鉴文[1,2,3]将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对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论文试图通过研究甘肃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分析,为我省产业结构变迁提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小平  陈勇 《统计研究》2007,24(7):22-28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本文使用常用的和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实证检验了1998-2004年期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虑Verdoorn效应后,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中国工业TFP增长的总贡献较小,即结构红利假说并不显著;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绝大部分原因还是内部增长效应。因此,更合理的配置省际工业间的生产要素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李超  商玉萍  潘团 《统计与决策》2017,(15):125-128
文章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选取2000-2015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并根据各要素的增长率和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是资本投入,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发展的现实,构建了包括基础动力和创新动力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的动力体系,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工业GTFP增长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就整体而言,基础动力和创新动力呈现1∶1.05比例结构,创新动力要略强于基础动力;东部地区的创新动力要显著强于基础动力;中部地区基础动力仍占主导地位;西部地区两种动力发展趋势相当。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动力对工业GTFP的驱动存在以人力资本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5.
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改革开放 2 0年来 ,中国经济以年均接近 1 0 %的速度增长。在这个过程中 ,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为此许多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从分析的内容看 ,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研究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玉国 ,2 0 0 1 ) ;另一类研究产业结构因素和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梁昭 ,2 0 0 0 ,7)。但这两类分析都未能将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投入要素综合起来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拟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出发 ,研究制度变迁、产业结构和投入要素共同作用下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经济…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受需求约束的制约,扩内需是重要的应对举措。文章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投资、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投资增长不是引起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对于居民消费和出口的变动相对敏感;(2)出口是投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和我国GDP的格兰杰原因,外需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虽具有一定时滞,但负面影响不小,而扩大投资仅仅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有效,扩大居民消费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适宜举措。最后本文根据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出发,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耗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效率,而后在三要素生产函数的框架下.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证明了我国工业经济与工业能源消耗的单向因果关系,从而证实了抑制能源消费并不会阻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剑 《统计研究》2006,8(10):10-13
一、国民经济核算国际通行的方法难以满足生产率增长测算的需要对生产率及其增长的测算和研究分析一直是各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热点。目前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生产率研究机构,对本国的生产率增长进行测算和研究;一些国际组织也在积极研究生产率增长测算的各种方法,以求从中选择出最适合本国际组织内各国及各国之间进行比较的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而SNA作为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代表了核算领域的最权威成果,但直到目前为止,其对国民经济的核算仍然仅限于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资金流量、国际收支、资产负债等方面进行核算,也…  相似文献   

19.
滕泽伟 《统计研究》2023,(10):30-42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低。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不同极化特征和“俱乐部收敛”趋势。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为正向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对于识别不同区域之间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实现服务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迈向了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测度并提高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成为21世纪管理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访谈、归纳等多种方法,研究知识工作、知识工作生产率的规律,探讨知识工作生产率测度的计量方法,为知识工作生产率测度这一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