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作为孩子,我应当让母亲,生活在属于她自己的"家"里。哪怕,她一个人住,我有多么不放心;哪怕,为了探望她,我要不停地在两个城市间奔波……为了说服妈妈搬来和我一起住,我差点强行卖了她那套一室一厅的小房子。我知道自己这样做有些霸道,可我真的是为了方便照顾她。爸爸去世后,那栋房子也好像进入了暮年,今天水  相似文献   

2.
《现代妇女》2008,(1):25-25
暑假来临,法国巴黎地区的幼儿园联合发出倡议书:让孩子当一天妈妈的“生活辅导员”;第一,当一次“形象设计师”,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打扮妈妈;第二,做“有趣”的饭菜给妈妈吃;第三,对妈妈的健身计划提出建议,甚至当一回教练;第四,安排妈妈的一次常规约会。  相似文献   

3.
行孝要及时     
这几天和孩子谈论他们的妈妈。原来,在生活里看似稀松平常的事,里头也藏着无限的用心,孩子们抢着说妈妈替他们做了多少事,妈妈如何的辛苦伟大。当我反问:“那你们用什么样的爱回馈妈妈?”孩子们顿时陷入沉思。  相似文献   

4.
青枚 《现代妇女》2005,(4):51-51
年轻的妈妈们相约逛街时,给自己的定位往往首先是“女人”,挑选的服饰多半是收腰修身的上衣,配上窄裙或窄裤,尖细的高跟鞋。这身回头率极高的装束,的确是十分时尚。然而,当孩子看到这样时尚的妈妈,会是什么感觉呢?“妈妈真漂亮,像电影明星?”还是“妈妈今天又不能陪我玩了?”甚至是“这是我的妈妈吗?”裹着时尚、前卫衣饰的妈妈在孩子眼中绝不可能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像朋友般平等的妈妈。由于忽视了孩子的眼光和审美情趣,妈妈们的着装不经意间就可能带给孩子消极的、难以亲近的感觉。我的衣柜里有件毫不起眼的白色棉布吊带睡裙。一次先生开玩…  相似文献   

5.
全职妈妈的生活似乎总是围着孩子、家庭转;然而妈妈们大多拥有自己的梦想,一个让自己由衷感到快乐的源泉.本期我们将为读者朋友们讲述三位妈妈的创业故事,看看她们是如何兼顾家庭与兴趣.经营一种叫做“幸福”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6.
郑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一个学生,在自己承包的幼儿园里实践一种崭新的教育方法——“全纳性教育”:让智力障碍的孩子和正常孩子在一起学习,达到互相教育的目的。为了这个,这个幼儿园园长吃尽了苦头,把房子都卖了。有的人说她是“白痴”,可她却说:  相似文献   

7.
在孩子心目中,自己的妈妈是什么形象呢?在一场作文比赛上,在众多10岁小考生的笔下,妈妈成了“会计师”,计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生怕他们会多玩一会;妈妈成了“变色龙”,考了满分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成了“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成了“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就会发作;妈妈成了“如来佛”,做任何事都逃不出她的“五指山”……显然,妈妈被“妖魔化”了。事实上,“妖魔化”妈妈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地方,在全国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底是妈妈怎么了,还是孩子怎么了,抑或是……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  相似文献   

8.
12岁,花季一般的美好年龄;12岁,充满幻想、充满欢乐的年龄。然而,重庆合川市太和镇金沟村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李花(化名),刚刚12岁,却成了重庆市最小的“儿童妈妈”,也成了当今中国惟一的“小学生妈妈”!她不仅失去了童年天真烂漫的生活,还失去了做孩子的权利。这位在心灵上和肉体上被严重摧残的孩子,正在经受着一生都难以磨灭的痛苦和耻辱!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一家食品部,售货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18个孩子对着一位30多岁的女性喊着:“妈妈,我要火腿肠。”“妈妈,我要虾条。”售货员忍不住问道:“你怎么有这么多孩子?”其实那位被称为妈妈的女士,是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园长、38岁的农家女孙月光。那些“儿女们”都是康复乐园的孩子。  相似文献   

10.
孩子生理上的断奶做妈妈的都能应对,但是给孩子心理“断奶”就不那么容易了。必须记住,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一生,我们最大的责任在于训练他们怎样自己面对生活,过分的保护会导致他们过分地依赖,使他们失去探索的空间。王丽去学校的时候忘了带作业,  相似文献   

11.
颖子 《职业》2013,(10):38-40
许多职场女性生完孩子后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不得不在产假结束后便给孩子断奶,这成了她们心中无言的痛。她们不知道,国家有明文规定,哺乳期妈妈每天有一个小时的“哺乳假”。据笔者了解,从国家机关到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很少有人享受过“哺乳假”,也从没听说职工为争取“哺乳假”跟单位较真。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妈妈选择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成为全职妈妈,认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了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更好的启蒙教育,越来越多的高知妈妈选择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当全职妈妈。她们的美好设想是,让孩子在3岁前享受到最好的照顾,  相似文献   

13.
妈妈MaMa     
妈妈MaMa文/曾舞图/王文婴儿学语,呀呀呀呀呀,最先脱口而出的是清楚解白的一声“妈妈”。见过黄口小儿把“树’叫“嘟”把“姐”叫“叠”的,可从未听说过谁家的孩子竟然把“妈妈”含混不清地喊成了别的什么。所以我想,从人类的第一个孩子起,儿女们就把母亲既定...  相似文献   

14.
点点 《现代妇女》2010,(8):42-43
孩子不断地试探着大人的底线,挑战大人的忍耐,尤其是在超市里,孩子们更容易变本加厉。 超市冷饮区有一对母子,那个四五岁的男孩正在拉扯妈妈的衣角嚷嚷着:“妈妈你讨厌,妈妈你给我买!”过一会儿再次经过冷饮区,那个孩子还在大叫:“妈妈你讨厌,妈妈你给我买!”  相似文献   

15.
咨询室的电话铃响起来了,当我拿起听筒时,就听到电话那边传来急切的声音:“陈老师,请你帮我解决解决孩子的问题吧。”没等我问孩子的情况,孩子的妈妈接着就说:“这孩子哪都好,就是慢慢吞吞地,不催不动,这才上四年级,作业总是做到十一二点,这可怎么办呀?到了初中那么多作业,孩子不疯,我都急疯了!”我心里一颤,又是一个急躁的父母和拖拉的孩子!在电话里安抚了妈妈后,我建议她带孩子来咨询室谈谈。妈妈同意了。  相似文献   

16.
《独生子女健康》2010,(6):11-11
“我怎么这么累呢?这是小孩的生活吗?”娜娜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委屈地抱怨着。妈妈看着女儿东倒西歪地“蹭”到卫生间,心里也不是滋味儿,娜娜就要考中学了,如果初中不能进入第一梯队,上高中就更难赶上了。想到这,妈妈又在心里安慰自己:哪家的孩子都这样,咬牙挺一挺吧!  相似文献   

17.
韩夏 《华夏少年》2007,(5):76-81
[点评] 1.主题积极、开头简洁、结尾有力。 2.善用悬念,使情节曲折引人。上了年纪的奶奶突然决定要上街卖牙刷,原因只是“在家里太寂寞”吗?爸爸、妈妈准备丰盛的晚餐又是为了什么呢?读来文末才知道事情原委,使读者也不由得敬佩奶奶了。  相似文献   

18.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一个“留守儿童”这样呼唤。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农村家中,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就在农民工生存状况一次次地拷问社会时,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只要是孩子,就会依赖于父母。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在只有“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情况下,往往更内向、更孤僻,有的甚至沦为“野孩子”。然而,即便进了城,农村娃的境遇依然令人堪忧。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我们在问题出现转机的漫长等待中,“留守儿童”一天天地长大。他…  相似文献   

19.
2014年2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一个乡村女子成为年度感动人物。14岁的少年叮嘱主持人敬一丹说:“阿姨,把奖杯让我拿吧。”敬一丹问他:“孩子,你为什么要帮妈妈拿啊?”孩子回答:“我怕妈妈把手举起来疼。”  相似文献   

20.
姥爷的四个孩子里,只活了妈妈一个。奶奶生了爸爸这一个孩子之后,就再也不生了。于是1935年出生的爸爸和妈妈,成了那个年代极其少有的“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