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问题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断求解的问题,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实现人权的问题。在中国当今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解决民生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社会的核心问题。就目前而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放权让利、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中国革命就是寻找有效解决民生问题道路的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不仅使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初步实现了小康;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让社会发展成果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经验表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政府理念的创新和价值取向体现在民生改善和社会正义的实现,解决民生问题需要长期努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并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理论创造与实践创新,这个理论体系和实践历程蕴含着浓厚的民生旨趣。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以民生问题的彻底解决为终极;其建设是一个围绕民生问题展开的历史过程;其是非成败是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为标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必须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统筹”——科学解决民生问题的门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民生问题具有复合性,它表现为中国人生存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面,不同的阶层和群体有不同的民生要求,以及民生问题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等。中国民生问题是在特殊的国情和社会变迁背景下发生的,只有用统筹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统筹是科学解决民生问题的门径。  相似文献   

5.
周朗生 《兰州学刊》2010,(10):20-23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民生政治史。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未曾圆满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翻开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观。因此,探讨民生政治观的思想渊源、内涵特征和重大意义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谈到民生问题,自然绕不开住房问题,住房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居者有其屋”,无论是从理念层面还是从制度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来看,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难度都很大。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住有所居”则体现了居住目标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与跨越,也是解决中国住房民生问题的理性选择。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必须落实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多元责任。群策群力,以达契合。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谈到民生问题,自然绕不开住房问题,住房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居者有其屋".无论是从理念层面还是从制度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来看,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难度都很大.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住有所居"则体现了居住目标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与跨越,也是解决中国住房民生问题的理性选择.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必须落实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多元责任,群策群力,以达契合.  相似文献   

8.
民生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而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从民生问题角度可以将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这一百多年分为四个时期。中华民国提出“民生主义”,首次将民生问题提升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高度。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半殖民统治时期,没有发动广大民众,无完整主权的国家没有能力解决当时严重的民生问题;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政权,为解决国家安全和增强独立自主能力,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民生问题被降低到次要位置,公众参与仅为开展政治运动,导致整个社会的民生难以改善,尤其以农村的民生问题更为严重;改革开放伊始,国家和市场都将资源集中于轻工业生产,政策激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困扰中国百年的基本温饱问题在几年内得以解决,而此时公共服务民生问题却凸显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以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时期,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构建公众参与基础上国家、市场、社会合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何平 《江淮论坛》2009,(6):117-120,157
从法理的角度看,民生问题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社会权利能否落实的问题。当前,解决民生问题,需要通过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建立社会自我纠偏机制,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完善社会立法体系,是解决民生问题、使民生得以长久保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问题,而当今我国民生问题凸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度问题,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将导致民生问题不断加剧,而民生制度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从制度结构的角度进行整体配套改革,以提升改革效果。我国民生制度呈现出整体性、依存性和延伸性三大结构特征,这些特征为民生制度结构的改革提出了新思路,即具体民生制度改革应伴随着其他诸多关联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从局部结构的协同配套改革出发,完善并扩张制度结构同时协调内部具体制度的配合关系,从而为我国民生问题的解决创建更加有效的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11.
刊发在理论刊物上研究民生问题的学术文章,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学术理论发展及国家改革实践的风向标之反映.也是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和建构的一个缩影.该文分类选择刊发在甘肃省理论期刊对"民生问题"研究分配问题的文章,以此来考察学术期刊是否会必然地忽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进而从一个视角探讨学术期刊所应担当社会责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问题,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影响着群众的人心向背、社会发展速度。毛泽东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都强调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对现代民生问题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对中国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甜 《兰州学刊》2009,(6):83-86
中国正处于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不仅仅是要引入竞争,而是要以此为基础,借助市场的力量既解决电力发展当中的效率问题,还要解决电力产业发展以及消费者福利等民生问题。因此,文章以此作为评价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基点,从发电总量和电价两个方面,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电力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行了检验,进而对市场化改革的绩效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保障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政治承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民生,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实现,就谈不上全国人民的民生。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民生问题,认真分析农村的民生问题,科学把握重点和思路,才能把民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发展阶段后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它既关系到人民群众每个个人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现代民生问题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方案时,必须特别强调公民的参与和对民意的尊重.杭州市运用公民参与的方法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不仅使当地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表明在解决公共民生问题上,民主方法具有比较高的绩效;而且它在保障公民参与方面形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对深化民主建设的作用,也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发展方式GDP的提高,民生问题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自上个世纪末启动商品房改革以来,地产问题就成为一个主要的社会焦点问题,直接影响着信仰的持存。文章从中国式的房地产调控所引发的特有现象出发,通过马克思对房地产的批判来反思时代的病症,以便为信仰开拓地盘。  相似文献   

17.
李永军 《理论界》2014,(3):65-68
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民生问题并提出建构民生伦理的任务,是研究民生问题的一个全新视野。民生伦理就是指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提出的政策或主张及其内蕴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取向,民众对社会的民生状态和政府的民生政策所持的道德态度、所作的道德评价及其道德标准。当代中国民生伦理应坚持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基础;以以人为本为价值核心;以民生幸福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李培志 《理论界》2013,(7):79-81
化解我国民生问题的结构性矛盾,需要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通过对社会事业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以此为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提供具有整合功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这是推动我国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面对我国民生、社会事业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当前应着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实践创新的智慧与勇气探索社会事业"深水区"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成效不大,仍然存在着政府间财政的严重失衡问题,致使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们摆脱现有的认识误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20.
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之一,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也鲜明地阐述自己对于民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形成关于民生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十九大提出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目标是现阶段民众对生活水平的一种期盼和追求,是民生问题在现阶段的一种表现。马克思的民生观与"美好生活"有着高度的契合点,后者以前者为理论来源和行动指南,在前者的视域下分析"美好生活"可以得出,"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和衡量尺度是需要,力量源泉和价值取向是人,解决方式和现实路径是"生活的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