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发展》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一书中写道:帝国主义国家“所有用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开支,都是从工人身上榨取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92页)这个观点也流行于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如有一本教科书是这样写的:“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搜刮去,然后用于各种‘福利’措施。”(《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是他的剩余价值学说主要组成部分。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一个最大的功绩。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家把剩余价值只看作分配中的一个经济现象,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只是对这种不公平现象进行道义上的遣责。而马克思在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3.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区际公平”原则的体现,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要求。“代际公平”指在不损害今后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目前这代人的需求,“区际公平”指一部分(地区)人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另一部分(地区)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时间和空间结合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当前发展基础始之上,其内涵不仅为单纯的生态观,它应包括:生态环境的持续和谐,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消除贫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是科学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第一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即使如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理论上,也“只知道相对剩余价值”,不知道绝对剩余价值。因为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他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揭露资本剥削现象的同时,把资本合理盈利完全归为剥削所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般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皆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理论缺陷是怎样存在于马克思严谨理论体系中呢?本文将用“超质劳动”“集成劳动”等概念给予合理解释。文中将重点结合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规律、“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规律,在肯定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合理内容同时,指出其否定资本家创新劳动的片面性以及“先进生产力‘天然具有’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发展为剥削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媒介所有者一方面通过出卖受众的网络使用行为使他们沦落为资本产生的“数字劳工”;另一方面,也通过不公平、不合理的合同制度无偿占有传播者的劳动时间,剥削传播者的版权。而作为普通传播者与受众的个人和群体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身所受到的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的剥削,反而在媒介所有者提供的微薄酬劳、毒心灵鸡汤的宣传下心甘情愿沦落为媒介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分为绝对意义上收入的普遍提高和在此基础上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两个层面。在绝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视角下,斯密和马克思都肯定了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二者有相通之处。而在相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视角下,斯密只研究了企业内分工,马克思既研究了企业内分工,也研究了社会分工;既在生产力层面对分工进行研究,也在生产关系层面对分工进行了研究;既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产生和相对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的内在机制,也分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斯密分工理论的全面超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启示我们,通过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从而改变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限制相对剩余价值的扩大是缩小相对收入差距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技术革命把一个熟视无睹的困惑加深到了差不多业已能够洞见底蕴的程度: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源泉究竟是什么?生产力无限发展的机制究竟是什么?马克思披露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但一个童工在那时就能轻易地代替八十名工人的劳动,人类在一百年内创造的生产力在那时就已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这种成番加倍,取之不尽的神秘潜能来自哪里呢?当自动化流水线上的一名“钢领工人”代替了一名蓝领工人时,生产程序和生产结果都毫无变化,那么这一部分人力的价值剩余又来自哪里呢?信息社会的到来使这类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用电脑的人最怕的两个词恐怕就是“病毒”和“木马”,从历史渊源上分析,病毒来自于生物学,而木马则来自于战争。传说特洛依人和希腊人战争中,希腊人把战士藏在木马中后,佯装败退,并派人劝说特洛依城的国王把“战利品”拖入城中,但是特洛依人并没有想到对手会在木马中隐藏着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结果输掉了持续长达10年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1956年第4、5、6期连续发表了江诗永先生等有关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问题的五篇论文,在这五篇论文里,对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来源,就全社会来说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一论点大体上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六章中和第三卷第十七章中,都曾指出:纯粹流通费用并不给商品附加任何价值,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虚费。这种费用必须取偿于剩余生产物,从资本家全体来看,是剩余价值或剩余生产物的一种扣除。江诗永先生虽没有引用资本论第二卷中有关这个问题的文句,但在他的论文中关于纯粹流通费用中不变资本部分亦曾提到:“对于这一部分纯粹流通费用在物质上  相似文献   

11.
传统认为,神学就是关于神的学问。“神学”(theology)一词由希腊文合成,与今天所谓“神话学”语义相近。古希腊人以通晓诸神的性质及故事的人为theologos。亚里士多德以“神学”一词指他的“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中世纪初期,曾以辩证基督神性的论述为神学。在各种世界宗教和民族宗教中,只有基督教的神学最为发达。基督教神学在论证神的存在及本性的同时,也讨论神与世界、神与人的关系。对于自然界第一因的思考,使一部分哲学家转归于对神的认知。对于神的认识,断乎不是来自人对自身的了解。相反,对人的认识,却来自对神的…  相似文献   

12.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提出来的。马克思生前一直认为,《资本论》第四卷(马克思当时还称作第四册)的主题,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简称为“理论史”。据此,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恩格斯主张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题编辑出版《资本论》第四卷,“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是不恰当的,至少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或者认为恩格斯并不十分清楚《剩余价值理论》的整个写作过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对它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考察,因而恩格斯并不完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他提出的编辑《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具体设想“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这些  相似文献   

13.
一、资本经营中的“资本”的含义为了深入理解资本经营的内涵,首先有必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资本”的含义。资本,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表述:“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表明资本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资本成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试论“剩余价值”的实质性差异王孔琳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开了资本主义历史时期无产阶级深受资本家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经济理论、科社学说的基石。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智环 《齐鲁学刊》2002,3(4):142-144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其理论依据是要素财富论、“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 ,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项原则 ;其现实依据是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6.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理解为一种“他者剥削”即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并对此加以否定,从而提出了一种数字化时代“自我剥削”的新剥削理论。这种“自我剥削”实质上是一种沉湎于“自我实现”幻象中的新异化,其深刻呈现出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从“使人活”到“使人自愿活”的全新变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自我剥削理论的基础性论点,即新自由主义体系中工人阶级的消失使得身处其中的主体无法联合为无产阶级进行反抗,实质上犯了一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所谓自我剥削,实质上仍然是马克思语境中的剩余价值剥削。韩炳哲的根本错误在于陷入了一种“资产阶级眼界”,停留于观念层面的认识。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剥削理论的关键并不在于他者剥削还是自我剥削,而在于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抵达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现代性和资本主义进行武器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马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辨证关系 ,并指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原则的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 ;然而 ,就目前现实而言 ,它存在着加重而不是缓解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 ,助长畸形的经济行为以及延缓了合理健全的社会政策的制定等负面效应 ;因此 ,要“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 ,关注公平不仅仅是来自公平本身的需要 ,同时也是来自继续提高效率的需要 ,改善公平 ,也是改善效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平等性”问题,而教育平等的社会基础主要来自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和谐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思想内涵不仅为研究现代教育公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现代教育公平所倡导的“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确定了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在政治經济学的教学中,对資本主义的利潤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提出这样的一种說法:“利潤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轉化形式”,“剩余价值率轉化为利潤率,掩盖了資本家对工人的剝削程度”。我认为这种說法是不妥当的,因为利潤率和剩余价值率之間的关系,并非“轉化形式”或“轉化”关系。理由是: (一)不能因为利潤是剩余价值的轉化形式,就引申为利潤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轉化形式。利潤和剩余价值之間的关系是表現形式和内容本质之間的关系,利潤是剩余价值的表現形式,剩余价值則是利潤的内容本质。在現象形态上,人們不能一眼就看見剩余价值,看見的只是利潤、利息、地租等。而利潤、利息和地租等都是剩余价值的各种表現形式,它們的本质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