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智慧博大精深,本文只选取它关于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方面的智慧和实践成果来展开。西方解决城市人居环境恶化问题,走过了从集中主义到分散主义再到生态主义的曲折历程。现代生态科学和西方智慧值得我们借鉴,中华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更应继承和发展。它内蕴及衍生的传统人居环境理论曾使历史名城千年不衰,给我们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智慧,并将不断提供有益的启迪:尊重和顺应自然生态的系统规律;慎又慎之地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通过回馈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  相似文献   

2.
廖柏明  余俊 《社会科学家》2006,(Z1):345-346
文章分析桂林市旅游生态城市中环境执法的战略任务,探讨了桂林市环境执法的组织设计,提出了桂林市环境执法协调机制的创新设想.旨在提高桂林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生态城市中的核心竞争力,以期桂林城市更美、更亮,为全面建设桂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当今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策略论,科学技术作用论,市场、政府与公众作用论以及"弱化"和"强化"论等基本内容,它为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启发,即要树立现代生态观,积极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建设生态城市系统。  相似文献   

4.
“生态居住社区”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社区作为城市居住社区最理想的形态,是一个高效、和谐并日益完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关系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多层的分解利用,废物循环再生,社区内外的管理部门和社区成员之间形成发达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着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本文综合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居住环境的各种生态思路,从理论的层面上分析适宜在新农村居住环境中采用的生态技术,为新农村和谐居住环境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翠祥 《东岳论丛》2001,22(1):67-70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城市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深层控力。日照从 1989年建立地级市以来 ,各项事业和社会发展都日新月异 ,尤其是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上 ,尽管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但已融入生态城市建设的大潮 ,取得了一些经验 ,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虽然如此 ,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城市整体水平不高 ,二是区域整体观念薄弱 ,三是长远规划不系统  相似文献   

7.
对“单位社区”和“物业社区”两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居住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运用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分析两类社区居住环境出现差异性的原因,并从结构功能框架的视角,提出城市社区环境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这不能不严重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而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建设生态城市.为此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生态问题主要有资源供需失衡及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人为控制自然资源、争夺自然资源。结果造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使自然和社会都付出巨大的代价。对此。我们倡导人与自然双赢、人与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0.
城市既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今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化理念及其倡导的行为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生态城市内在之魂的建设。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导,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巨大推动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是维护巩固生态城市建设成果,使之持续改进的保障。发展生态文化,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和道德修养,对于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五位一体: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显然这是一个艰巨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认真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必须加快形成五位一体的推进思路,即培育生态文化、塑造生态主体、构筑生态产业、优化生态环境、创新生态制度。唯有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建设宜居型城市。政府环境行政的不足决定了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吸纳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其中,生态环境的公共性使得城市公众有可能协调一致行动,以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家庭、社区、社会层面的生态环境改善。政府应当更加完善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和政策,为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现实渠道和切实保障;城市公民应自觉培养生态可持续性行为习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自律、监管、建言献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发展中我们要深入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6.
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生态城市建设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造福大庆子孙后代的第二次创业。一、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一)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理论,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生态学理论的核心就是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性和共生性。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就是将城市看成一个以人为核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发展,城市才能健康有序发展。在城市生态  相似文献   

17.
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在于: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和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人们对按生态学规律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简称。其三个支撑点是生态安全、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生态安全是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稳定程度、生存和发展的风险和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支撑能力的评价,包括生态风险、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用刚性、弹性、开拓进化性和自组织性来测度。和谐社会包括:人和水、土、气、生以及地球化学循环等自然生态因子的自然生态和谐;人的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方式的经济生态和谐;人的温饱、功利、道德、信仰、天地等人类生态境界的和谐,社会的技术、体制、文化在时、空、量、构、序层面的系统生态和谐。和谐的核心是开拓、适应、反馈、整合。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已在一些省、市和农村蓬勃开展起来。本文应用科学发展观基本观点,结合各地实际,对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以城市生态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存在状态.生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价值观基础是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生态文化发展的动力包括生态危机的直接推动,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规律的作用,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等.生态文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核心推动力和灵魂,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城市建设凝聚社会合力和向心力,提升生态城市的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爱华 《东岳论丛》2003,24(6):131-133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要从生态环境规划入手,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构建生态工程系统网络。并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创新生态经营思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强化公众环保意识等途径,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