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藤 《天府新论》2024,(1):77-94
起源于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作者观被普遍认为是著作权扩张的主要成因。由此,主流学说试图通过引入后现代理论对浪漫主义作者观的批判,扭转著作权的扩张趋势。但本文认为:第一,著作权法并未接纳浪漫主义作者观主张的高度独创性理论和非商业性的个人英雄作者理念,著作人格权也表现出对市场交易便利性的妥协;第二,浪漫主义作者观的含混性削弱了自身的解释力;第三,借浪漫主义作者观批判著作权扩张的观点将走向盲从文学理论,以错误的“可证伪性”理论为基础的“后现代著作权法”。著作权扩张遵循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演化规律,对著作权扩张的解释应该转向多元主义,恢复著作权法在数字时代的生机。  相似文献   

2.
福柯的“作者-功能”思想并非他的全部作者思想,它主要涉及的是思想观念领域;福柯的“作者-功能”思想并非是对德里达的文字理论的批判,其理论批判的对象是多个,并且有着鲜明的历史意识形态特点;福柯的“作者-功能”思想中没有拒绝审美,相反,他认为审美的原则已经贯穿到了当代的一切书写领域。  相似文献   

3.
"人之死"是福柯"作者之死"的逻辑起点,随着现代知识型的废除和新知识型的诞生,作者终将与人一起死亡.作者功能是福柯作者理论的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里某些话语存在、流通和运作的特征.作者是话语实践复杂运作的产物,作者形象及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园文化传统和话语形构的改变而改变.福柯改变了关于作者的提问方式,从"谁是作者"转向了"什么是作者",从而开辟了作者理论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4.
著作人格权在著作权理论和实践中是困惑最多、争议最大的问题。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关于著作人格权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对著作人格权与著作权的关系存在着根本分歧。面对理论与实践中对著作人格权的众多困惑与不协调,应立足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著作权的立法成因及其模式的相关比较,深入剖析著作人格权进入著作权立法的机缘,进而分辨出著作人格权与著作权应然分离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徐莎 《学术探索》2009,(1):121-124
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当代作者观伊始之前,都属于古典作者观时期。柏拉图率先把作者看作是“神的代言人”;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其看成“自主的诗人”;到了17,18世纪理性主义时期,作者被看作是理性的演绎者,在布瓦罗的基础上,康德进一步给予这个理性主体以“创造性”的天才秉性;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个万能的权威走到了顶点,成了一个孤芳自赏的吟诵者。至此,古典作者观已经完全陷入了悖论,作者既是权威,又超越了自我,成为了一个非我,这种悖论意味着古典作者观终于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刻,当然,这也说明该是现当代作者观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了。但不论怎么说,古典作者观中的作者始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权威,始终闪烁着神圣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殷鸣放 《理论界》2009,(5):118-119
启蒙是现代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福柯从现代性的视野出发,通过对康德启蒙观的创造性解读来阐述自己的启蒙观,赋予启蒙以现代性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福柯对启蒙所作的本体论阐述以及启蒙与现代性的关系,来对福柯的启蒙观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空间与权力——福柯空间观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后现代地理学中空间理论的建构却鲜为人知。福柯对于空间问题的直接论述主要出现在他为数不多的讲稿和访谈录中,他的很多理论著作也贯穿了空间的概念。他揭示了空间和权力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成为后现代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本文从空间的着魔、空间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圆形监狱的极致范例三个层面分析福柯的空间观。  相似文献   

8.
面对现代理性破灭与权力渗透之下的主体危机,福柯借助于古希腊的生存美学思想和文艺复兴的人文理念,发掘出一条关于主体的审美化生存进路,试图以此来摆脱"大他者"的束缚,重新绽出生命的可能性。生存美学通过"极限体验"解构在宰制中沉沦的主体,运用建基于节制的生存策略推进身体的审美化,最终完成审美主体的重建。福柯对自由主体的执着追求,亦使以"关怀自身"为箴言的生存美学成为了美学化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10.
论著作权的起源、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尽论述了著作权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 ,认为著作权法在作者死亡之后仍保护其著作人身权 ,实为保护作者的亲属及公序良俗 ;至于法律在作品进入公有领域后仍保护作者的署名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 ,则是为了维护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及其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权力问题是贯穿福柯思想的核心问题。传统权力理论未能正确理解权力关系与支配关系,导致将权力视为占有之物,将权力分析局限在政治与法律系统内,习惯从宏大性、否定性、压抑性上来理解权力,特别是传统权力理论始终未能将权力从行为关系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络,未能将权力看作是活生生的多种"力量"的竞争消长过程。福柯通过一种"微观物理学"的权力机制拆散、肢解、分割、打碎、解构和冲毁了传统权力理论,揭下了权力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视权力真实的面孔。在福柯那里,权力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权力如何实施和运作;权力关系是一张复杂的、多元的力量关系图,是动态、循环的技术与策略。权力无处不在,不是因为它有特权能把每件事强置在它那无敌的统整之下,而是因为它无时无刻,在每一点上以及点与点之间的每一个关系上被生产出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著作权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内容出发,分析了二者难分彼此的依存关系,得出了著作权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一元的结论,并结合外国立法例,剖析了采“一元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此为依据,对我国目前《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的两权能的关系的规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苏醒 《理论界》2010,(6):95-99
在"考古学"阶段,福柯运用其独特的考古学方法研究了诸多领域,宣告了"人的即将消失";揭示出主体只是占据了话语、陈述提供的位置而已;指出作者只是某种人们用来阻止虚构的自由散播、自由使用、自由创作、分解以及重写的功能性原则。由"人的消失"至"主体位置",再到"作者功能",贯穿始终的是福柯对主体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4.
进入福柯思想体系的途径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导致人们在评价他时产生意见分歧。关于福柯晚期思想,就存在着回归主体与否的争论。本文认同德勒兹对福柯晚期思想的一些具体内容的描述,但不赞成他由此获得的结论,并进而表明,福柯的晚期思想只不过更新了主体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著作权法的作者—作品构成了该法律的核心,人工智能的著作权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推进与深化,会促进整体性人工智能著作权法律主体制度研究水平的提升。目前,国内外学界形成了五种人工智能著作权主体资格论观点,即否定作者资格论、法人意志下的创作者论、拟制的创作受委托人论、创作雇员论以及电子人拟制人论。对人工智能的著作权主体性问题的认识,要置于著作权作者论与主体论发展的历史当中予以考察。作为部门法的著作权法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性实践,会对转型中的民法体系产生影响。人工智能著作权主体资格论为最终建构一种全方位、多视角的新型法律主体理论提供了阶段性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16.
17.
著作权法短期的目标是为了保障著作权人个人的权益,长期的目标则在期籍对个人的激励,能促进整体文化的进步.著作权侵权罚则的合理应用,对实现著作权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构成、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形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福柯》一书中,德勒兹提出了主体化的四种褶皱之说,这与福柯在《快感的享用》中提出的主体化的四个层面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联,是对福柯观点的提升与扩展。借助于褶皱这一拓扑学形象,德勒兹将自我与外在联系在一起,将主体看作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消解了主体的内在稳定结构,藉此考察不同文化和技术语境下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化类型,分析它们诞生的缘由及其方式方法。这为我们反思当代技术环境下个体与电子技术所结成的新型主体提供了可资参照的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启蒙观以主动运用自己的理性为核心:首先,要自己思考,摆脱成见,主动运用理性检验一切接受的东西,乃至理性本身。其次,必须公开运用理性,将思考上升到普遍性高度,尤其是在实践理性领域把自己的准则上升到普遍的法则,从而在目的王国内实现启蒙。福柯认为,启蒙问题的提出是康德对他所处时代的思考,这代表着现代性态度的出现,而这种现代性态度包含了对时代的批判。由此,福柯把康德的启蒙置换成了批判。这种批判作为不被治理的艺术,意味着对权力引导的反抗,这就要对人们的历史存在进行考古学——谱系学的分析,明确知识——权力设立的界线,从而对界线进行不断地僭越,一次又一次地创造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福柯的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有共同之处:反对历史统一性、连续性,关注断裂与偶然;解构普遍真理神话,关注认识中的偏执与阴暗。不同之处在于:其考古学是一种尽力摆脱社会制度影响的话语分析,而其谱系学则着重权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