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明王朝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榆林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边塞要地,这里是汉民族与匈奴、突厥、党项等少数民族长期混居之地,也是汉民族与诸少数民族长期发生战争交战拉锯之地。在和平时期,这里又是汉族居民与少数民族居民进行商品贸易的重要场所,因此,榆林市的地域文化必然会受到诸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长期战争的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形成显明独特的具有边塞特色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2.
"边塞"考     
边塞诗是中华诗国的奇葩,它深深植根于"边塞"这一神秘、苍茫、雄阔而又极富时代特点的社会现象之中,历来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本文通过考察"边塞"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内在缘由,比较全面地揭示它所蕴含的深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内涵,从而有助于客观、深刻地剖析边塞诗那撼人心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梅山地域考     
梅山首先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主要出现在唐末宋初的170余年的史籍中,它的地域范围就是雪峰山东麓北段的上、下梅山。梅山也是一个对大西南广大少数民族影响深远的文化符号,梅山文化的发生地也是瑶族、土家族等族群起源生息之地,梅山文化区域覆盖了湘西、湘南、大西南甚至整个长江以南的广阔区域,但是,其核心区域在湘中梅山。  相似文献   

4.
清代河陇民间信仰具有显著的边塞特征:其一,作为拱卫川、陕的河陇地区,民风一向以“尚武”而著称。这种尚武风气不仅体现在“关西出将”这一层面上,还体现在民众对历史上拓边戍守将领的广泛崇祀上。其二,地处中原农耕区边缘的河陇地区,属农牧交错区域,一旦种植业成为主导产业,旱灾就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对水神龙王的崇祀也就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马戴边塞漫游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诗人马戴曾多次出游塞上,其游踪极广.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可考出其漫游塞上以844年(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及第之前,为求汲引,曾远涉灵武、盐夏、鄜坊、太原、河北诸州,西游陇州,两次出入邠宁;及第之后,入幕大同、太原.马戴的边塞漫游经历,为其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清代词学中兴,边塞词的创作较前大有推进,其成就斐然可观。此文按前期、中叶、后期三个历史阶段逐次论述了清代边塞词的变化发展,充分显示出其词人之众与创作之盛;同时,又从作家队伍、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简要评析了清代边塞词的鲜明特色、杰出成就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域化倾向使张承志的作品带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原始、阳刚、纯真;英雄探险精神和宗教意味;穷人宗教的极端血性,都表明个体生命的强大力量。随着张承志在小说中表现的历史从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到对目前生活图景的描写,小说的基调也由早期的纯真与明净逐渐变得深沉与冷峻。这两种力量催萌了作家的宗教潜质。同时,也预埋下作家强烈的个性与草原化碰撞的精神种子。  相似文献   

8.
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学积极进取精神的承担者,它的繁荣在于边塞诗人的入边、游边和使边,其外敛的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胸怀的完美演绎。文章分析了盛唐边塞诗歌的特征:功名理想和爱国情怀;侠义精神与英雄情结;边塞风物与乐观情绪。  相似文献   

9.
陈玲 《南都学坛》2010,30(5):23-25
汉代疆域辽阔,在其漫长的边防线上,除了戍卒以外,还有大量刑徒被安置在这里。他们多数来自内地,到达边塞后,或从军打仗、戍边屯田,或修建边防工程、传檄送信,并由所在地的劳作单位给予有效的管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主要包括严格的名籍管理、有效的工作管理、简单的生活管理及刑期管理,这充分体现了朝廷对服役于边塞刑徒的重视,使刑徒成为朝廷颇为倚重的一支边防力量,从而为汉代经略边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1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和发挥农民的内生动力,作出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论述。扶志与扶智发展路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团队在云南和广西边境调研的结果表明,西南边疆文化建设的内驱力来源于当地文化传统、现代文化、戍边文化和党建文化。在实践中,各地发挥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主要以民族文化+旅游模式、边文化模式、党建+模式推进扶贫工作中的基层文化实践与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内驱力建设。以民族文化+旅游模式、边文化模式、党建+模式为主的文化内驱力建设路径,将为中国边疆治理提供文化兴边、强边、固边的智识服务。  相似文献   

12.
论萧纲的边塞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纲在诗史上素以“宫体”见称 ,但观其创作实际可以发现 ,“宫体”一词并不能涵盖萧纲诗的全部。以萧纲的边塞诗为研究对象 ,对其创作特征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与归纳 ,证实该类诗歌无论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 ,亦或风格情调诸方面 ,与其宫体诗相比 ,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象。可见萧纲诗也存在着一定的多样化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河西汉塞是伴随着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战争而构筑的,在河西汉塞的构筑过程中,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汉王朝建立的边塞防御体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推进了欧亚交通及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黄奋生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边疆问题研究学者之一,对边疆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且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边疆问题解决体系,是民国时期边疆研究高潮的重要成员之一。对蒙古自治运动、边疆概念与内涵、边疆民族政策以及边疆民族自决自治理论、边政机构、边疆政治制度等问题的探讨,构成其民国时期边疆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他将"治学"与"治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呈现出边疆研究本土化的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战略部署,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征程上乡村振兴必然面临诸多新挑战,这些挑战呈现为一系列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和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性、全局性、战略性、时代性的问题,可称之为前沿问题。基于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调研,选取乡村振兴的政治逻辑、指导思想、两条底线、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县域经济、多轮驱动、深化改革、国际合作和党的领导等十个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阐述,对每一个前沿问题聚焦于回答“为什么是前沿问题”“问题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把握、领会和理解这一问题”三个方面,着眼于为客观认识、准确把握和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并进一步讨论了加强乡村振兴前沿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清季中国学术中居"显学"地位,后来一度呈衰落之势的边疆研究得以复兴.除了民族危机有以致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该会直属之边疆服务部,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服务边民之同时,从事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边政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其不自觉表现出的汉族文化中心立场以及基督教神学判断,一定程度影响到其研究旨趣及其对"边疆"文化的认知,边疆研究的成就也因此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17.
唐代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修辞是提高语言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借代则是唐代边塞诗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本文主要从借代的类型以及修辞效果两方面对唐代边塞诗中的借代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我国边疆多民族地区存在复杂的关系,尤其伴随着国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的急剧变化,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局部地区被凸显出来,成为我国边疆治理的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难题。因此,必须将边疆地区出现的认同问题纳入我国边疆治理视野之中,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有效整合,以确保边疆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明代官修边疆史籍颇具特色:边疆问题长期存在是明代官修边疆史籍的直接编辑动因,宏观层面指导边务是明代官修边疆史籍的根本编纂目的,中央地方上下联动是明代官修边疆史籍的特有组织形式,史事连续资料准确是明代官修边疆史籍的突出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洮岷边地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