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基本心理需要在大学生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 2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工具包括身体活动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结果发现:(1)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基本心理需要(β=0.53, p<0.01)及心理健康(β=0.13, p<0.01)呈正相关,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β=0.35, p<0.01)。(2)基本心理需要在大学生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95%CI:0.14,0.24),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41.94%和58.06%。结论是:(1)大学生身体活动、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且大学生身体活动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2)基本心理需要在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起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和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我们以河海大学495名贫困大学生为实验组,476名非贫困大学生为对照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状况均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病性三方面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文科学生低于理工科学生,来自城市的贫困大学生低于来自乡村的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支持状况存在显著相关。提高个体感受到的主观支持及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将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心海软件学校心理管理系统中的卡特尔16PF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重庆交通大学2006级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测评。结果表明被测群体的人格结构基本和谐,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男生心理素质略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4.
运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7 554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1986至2017年间四百多万名被试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变化趋势以及群体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三十年来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呈现缓慢向好趋势;(2)男女两性、四大地区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所提升,男性、中西部民众的改善更为全面有力,军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医护人员呈现下降倾向,老年人、教师、中小学生与警察无显著变化;(3)男女两性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1986至2005年间,中西部地区民众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东北地区民众,西部地区民众低于东部地区民众,2006至2017年间地区差异消失,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其次是军人、大学生、医护人员,再次是中小学生、警察与教师。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身心状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这四个方面引起的。防止大学生自杀的对策:(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室,关注自杀高危人群;(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4)改善家庭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5)加强网络和社会媒体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中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法:采用元分析方法研究2000年至2013年间139篇采用SCL-90测量中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结果:(1)贫困和普通大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差异的效应量d在0.26~0.46间,95%的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2)男女贫困大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差异的效应量的绝对值d在0.01~0.21间,其中躯体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95%的置信区间包括0,其他因子不包括0;(3)城乡贫困大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差异的效应量的绝对值d在0.004~0.11间,除偏执因子其他因子效应量95%置信区间都包括0;(4)经济区域与焦虑和精神病性的性别差异效应量d有显著正相关(r=-0.34、0.42),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的城乡差异效应量d有显著负相关(r=--0.56~0.74).结论:(1)贫困和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不大;(2)男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存在差异;(3)城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存在差异;(4)经济区域是影响男女、城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受到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关系,采用SCL-90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量表对38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喜欢并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F=3.23);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活动在人格特质的内外向、神经质也存在显著差异(F=9.49;F=4.73);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人格特质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受到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关系,采用SCL-90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量表对38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喜欢并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F=3.23);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活动在人格特质的内外向、神经质也存在显著差异(F=9.49;F=4.73);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人格特质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及《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对安徽省各级各类高校中的3 064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分析了事实贫困、主观贫困、非主观贫困及事实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贫困类别的大学生在除冲动以外的11个心理健康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活跃及严谨这两个人格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活跃、坚韧、利他这三个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有:社会适应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根据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现时特点及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作者提出要改进高校德育──把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关心大学生的需要并把它作为高校德育的出发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二)把培养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作为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三)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高校德育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具有浓重哲学内蕴的牛顿力学三大运动定律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启示,可借鉴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分别从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的三个环节,即“立志”、“修身”和“崇尚仁爱”出发,引导学生建立自强不息、厚德栽物的完善人格及心理品质。同时,心理教育中三个环节之间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也印证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文化性和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农业院校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无资助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资助政策实施前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无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影响,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除躯体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大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焦虑状况,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四川、云南、重庆三省(直辖市)的3 178名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测试。结果发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高于常模,并且与大学生的性别、就读学历层次、就读学科、每日上网时间等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28.48%的大学生还可能有严重焦虑;女性、专科层次、尚不清楚就读学科的大学生群体焦虑水平更为明显;精神性焦虑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焦虑的主要特质;每日上网时间与大学生精神性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期,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有效疏导和干预,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民族地区蒙、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内蒙古自治区某普通高等学校蒙、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期为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心境量表(POMS)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研究工具,通过实验比较方法,研究女大学生参与不同选项课教学对其心理健康和心境状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教学实验后,参与舞龙选项课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境优于参与其它选项课的女大学生,且多项分量表呈极显著差异.证实舞龙选项课教学有机渗透心理干预能较好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选用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中《心理健康测查量表(PHI)》及《体育锻炼状况调查表》对河南省14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正常,但不容乐观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②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③专科学生在抑郁方面得分较高,本科学生在兴奋状态方面得分较高。④体育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参与者。⑤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中存在神经症的表现,其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及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社交焦虑、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社交焦虑问卷(IAS)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368名大学生进行测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因素之一,引导大学生采用“合理化”、“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在遇到问题时注意避免自责,将有利于降低社交焦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整群分层抽取了1—4年级大学生341名,使用状态焦虑问卷(简称STAI)、抑郁白评量表(简称SD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简称SCSQ)对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抑郁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焦虑有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有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有显著正相关。因此,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有显著相关,指导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会有助于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减少,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高职大学生选用应对方式的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逃避、幻想、合理化和自责。在合理化因子上年级差异非常显著(P〈0.01);解决问题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P〈0.05)。幻想因子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P〈0.05)。(2)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两个因子年级差异显著(P〈0.05),焦虑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年级差异非常显著(P〈0.01),敌对因子年级差异极显著(P〈0.001);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以及精神病性三个因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P〈0.05),抑郁、焦虑以及敌对三个因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非常显著(P〈0.01)。(3)自责对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合理化对除恐怖以外的其他8个因子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求助对人际敏感、抑郁、恐怖、以及偏执有负向的预测作用。我们应引导高职大学生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关注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15名在校大学生,探讨早期(12岁之前)饮食质量对心理健康的长臂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大学生而言:早期饮食质量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早期饮食质量可以预测其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早期饮食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大学生的早期饮食质量可通过身体健康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在小时候要提高饮食质量,大学阶段要增强身体健康,提前干预与身心和谐发展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