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虽然脱胎于莫言小说,但就审美内涵而言,两者大相径庭。这种改变,有多种原因。考察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可以看出时代精神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制约以及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生产机制、导演和作家在创作观念、意图等方面的不同追求,诸多因素综合,间离或区分了导演霍建起和原著作者莫言各具特色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白狗秋千架》因其为老百姓的写作立场、富有寓意的背景设置、深刻的主题揭示、精湛的叙事才华而成为其写作历程中很重要的一篇优秀作品。据《白狗秋千架》改编的影片《暖》则在投资方、中国官方以及编剧、导演、演员等综合因素的制约下进行影像构建,结果却因扬弃了小说的背景设置、人物塑造、主题揭示、意境氛围等基本思想内核力,而使影片流于介于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的通俗爱情故事片,其生命力与影响力自然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与电影有着质的区别,但两者却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反映人类情感的本质。在现代,文学作品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获金麒麟最佳影片大奖的《暖》是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删掉了小说中许多的苦难与残酷,留下了淡淡的惆怅,给人许多甜和涩的回忆,以致使原作犀利尖锐的批判演变为一种温情脉脉的忏悔。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文学文本入手,探讨经过修辞移植后的电影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笔者以莫言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文学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从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两种文本间成功的修辞移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语境对文本修辞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发表于1984年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到2003年以原文本改编上映的电影《暖》,虽然其中的许多故事元素被改造,但横贯其中的强势话语始终是"城市",它作为稳固不变的"主语",主导了两部文本的叙述节奏与故事导向,并喻指了从"怨乡"到"还乡"的审美寓意,呈现了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城市"的现代性历程。  相似文献   

6.
提到《白狗秋千架》,相关研究者知道这是莫言受《雪国》影响而创作出的短篇小说,却很少有人重视白狗意象在莫言小说动物意象的转折点处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白狗意象是莫言小说动物叙事的一个新起点,之后才有《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对于动物意象的扩展,甚至以动物指代人类进入小说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莫言文学的魔幻主义。在动物意象的创作上,秋田犬的启示意义固然不可忽视,但也不能否认莫言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是莫言的动物叙事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学来源,是莫言文学动物叙事的特色。基于川端康成的影响,白狗和秋田犬的意象关联作为其切入口,展示了莫言文学中动物意象从神秘性到魔幻性再到批判性这一流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为解读莫言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莫言短篇经典《白狗秋千架》女主人公暖两次无望的等待造成了自身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而等待的主体、等待的客体,在人生命运转变中,呈现了不同的状态和作用力,暖抛弃了传统的顾影自怜的凄美心态,表现的是一种决绝坚忍的个性特征,而被等待者"我"对暖半生等待的思考与回应,实现了传统文学"等待"主题内涵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的爱情书写往往会反映时代的精神特征.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直关注爱情主题,对爱情人生的探讨与思考总是与家国命运相联系.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与传统爱情故事的书写模式和道德主题小说的表现手法迥异,在爱情书写中增加了关于文化、存在、身份等视角.小说通过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对爱情进行了大胆思考和探索;小说主人公阿里萨的滥情和痴情形成一种荒诞的耦合,围绕一个个恋爱故事,作者探究了爱情的各种可能;马尔克斯通过各种爱情的呈现,洞察人生,探究爱情真谛,思考了拉美的文化与现实.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的《雪国》对莫言文学创作,尤其是《白狗秋千架》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使他“产生心灵上的感应”,建立起自己的“精神故乡”——“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王国”.《雪国》的驹子与《白狗秋千架》中暖的人物形象与悲剧命运同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社会制度紧密关联,因而对这两位主人公进行比较研究时应在作品的创作时代与传统民族文化背景下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10.
莫言文学的国际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被翻译成英、法、德、韩、日、希伯来语等四十多种语言;二是莫言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地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对莫言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本文将基于比较文学的视角,从《雪国》与《白狗秋千架》的人物形象出发,具体考察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为莫言文学的域外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蒙小说《青春万岁》从创作到出版,再到改编成电影,横跨"十七年"和"新时期"两个不同文学史时期。契合与分裂构成了《青春万岁》从小说到电影之不同艺术形态转换的基本特征。小说《青春万岁》的改编,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内涵,具有文学史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巴金的小说《家》被多次改编成话剧或电影,文章主要分析从巴金的小说《家》到1956年版电影《家》电影改编中如何处理文学性和电影性的问题。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探讨1956年版《家》在电影性表达中的叙事转换,文学性包括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表达方面的得与失,在具体的分析中体会经典作品改编的启示及正确看待不同时期电影改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采取时空交错的手法,沿袭“寻找”的情感足迹,将单一的爱情主题拓展到爱情与祖国的统一。蒙太奇手法的杰出运用和全面采用DI(数字中间片)技术,虽成功地解决了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导向和商业大片的视听表现和运作模式,却因镜头的过多闪回与切换,各种电影类型的杂糅与组合,不仅显得零乱,而且也削弱了历史的沧桑感,使影片罩上鸳鸯蝴蝶的外衣。  相似文献   

16.
周仲谋 《东方论坛》2013,(6):116-120
小说《白鹿原》被改编成电影,是文学界和电影界的一件大事。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对这部乡土民族史诗进行影像转换,尽可地将原著的复杂主题呈现出来。尽管大量的删剪造成不少遗憾,但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与美国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的《早秋》(Early Autumn)都通过短小精悍的篇幅讲述了一对昔日恋人多年后重逢的故事,然而两位作者由于生活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等因素,分别描述了不同的重逢。分析了两位作家在叙事手法上的异同,并着重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评析了两位女主角,展现了女性世界悲怆的一面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创作基于乡土又超越乡土,具有人类学的超越性、包容性、宏观性,体现了乡土叙事的历史——文化大视野。莫言在20余年不断创新的变化轨迹中始终如一的因素是民间立场和自由精神。莫言民间立场的内涵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可以划分为民间立场和民间叙述两个方面):首先,站在弱小生命和自由人性的立场上描写民间的苦难与抗争,摆脱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思想启蒙的双重制约,张扬个性自我;其次,自觉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在小说的语言、故事、结构等方面全面复活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活力,追求文学的民族化、本土化。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则体现为独创性、想象力和反叛精神三个层面。90年代以后,莫言最重要的乡土小说是《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的成就在于超越意识形态规范性的民间立场,写实与象征完美结合的史诗风格和故事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节奏感。《生死疲劳》运用创新性的轮回视角,塑造了蓝脸和蓝解放两位逆潮流而动的本色英雄。莫言使乡土小说插上了来自民间的自由想象的翅膀,这是他对乡土小说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安对张爱玲小说《色戒》的电影改编保留了小说的细节——内景与外景、故事框架、审美主题的真实,同时在关注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再创造。电影通过多次交代王佳芝被父亲抛弃的情节,在重新塑造王佳芝形象的过程中揉进了张爱玲影子,而对于特务易默成并未从“特务就是特务”的单一角度去刻画,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塑造人物。同时,大胆的床上镜头的取用,视听效果的冲击,完成了同名小说电影改编的审美再创造。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江苏作家的小说纷纷被改编成电影,在中国影坛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这些根据江苏作家小说改编的电影,或者突出小说中的情欲叙事与身体消费,或者虚化小说的历史意识,或者强化小说的历史意识,或者改编小说主题,完成人性书写,以实现电影与市场、主流意识、导演个体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