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进入人类视域的空间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总是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空间表象是特殊社会组织形式的映射。作为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的资本积累体制,其背面也体现为相应的空间形态,从而为该资本积累体制有效运作提供空间支撑。一般意义,空间与社会之间是同构的,体现为社会建构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积累体制包含了不同的关系范畴;借助关系范畴,资本积累体制与空间之间所共享的映射元素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持久的主题.哈维等人认为,资本的空间扩展不仅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键,而且也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不断得以延存的关键;如果没有内在于地理扩张、空间重组和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资本主义很早以前就已经不能发挥其政治经济系统的功能;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必须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资本主义怎样生产了它自己的地理.他们将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以资本积累/阶级斗争为中轴,形成了一整套对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批判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面临的问题,并从观念和操作两个层面探讨编辑转型的方式和途径,认识现代出版中图书编辑的核心价值,让传统图书编辑更好地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海滨 《学术探索》2013,(12):99-101
在后危机时代,要有效解决中国与印度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两国在技术水平上属于后发国家,在经济体制上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实际背景。由此,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印两国进入经济开放新阶段的条件下,必须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获得技术的增长模式,进而实现向主要依靠以自主创新战略为基础的能力发展的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5.
刘建明  张琰 《东岳论丛》2023,(9):67-77+191
随着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多数社区治理组织开始与社区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以此延伸其治理能力。但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次生问题——信息空间“巴尔干化”,在社区场景中也悄然显现。反思这一现象,因社区的地缘分化,社区媒体组织架构的尚未统一,社区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的“重新部落化”特征,使得社区信息空间更易暴露在“巴尔干化”的风险之中。一方面,社区信息空间的“巴尔干化”极易造成社区公共空间的消逝,扩大社区“原子化”危机,导致社区内的数字化区隔;另一方面,社区共同体意识的逐渐消解,加剧了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抗争矛盾。社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放大,造成邻里关系分化,甚至线上言论极化转向线下行为极化的连锁反应。有鉴于此,社区媒体首先需要优化信息配比,构建“人行道”传播模式,提高居民的信息偶遇行为;其次,应建立社区数字关怀机制,为老年群体融入社区信息空间提供便利,弥合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最终,社区媒体应当成为联通社区线上与线下的中介,使社区居民能够重拾“附近”,以在地化的真实交往,回归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以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引发了新世纪文学的历史性转型,并由此衍生出文艺学新的研究热点。面对持论者新的学术姿态,我们需要从学术理路上辨析转型期文学的理论形态、逻辑原点和价值本体问题,以揭开数字媒介文学的学理症结,廓清新媒介文学由学术资源向学理建构提升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7.
8.
数字劳动过程产生的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商品和资本的新形式,一方面,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推动着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另一方面,由于数字资本的逐利本性引发的经济无序扩张,也可能助长平台经济垄断、影响实体经济、侵犯消费者福利和阻碍创新等不良社会经济现象。要通过规范和引导数字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加强数据监管、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为数字资本设置“红绿灯”,制定相应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使数字资本在有效监管下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石 《中州学刊》2023,(3):109-114
积极自由理论认为,自由就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所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应符合某种道德观念,因此只有道德的行为才是自由的。在数字时代,各种数字设备与人类紧密结合,形成了“数字自我”。这个“数字自我”可能比行为者更清楚地知道行为者“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它为行为者出谋划策,甚至依据某种道德观念或政治立场违背或修改行为者的意志。如果依照积极自由理论将“数字自我”的所作所为阐释为自由,就可能出现以赛亚·伯林抨击的“强迫自由”悖论,使“数字自我”转变为“数字独裁者”,而政治现实则可能演变为“数字极权统治”。因此,人类只有加快现有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对数字权力形成有效制约,才可能避免数字极权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戴唯信 《天府新论》2021,(5):96-105
儿童在数字时代表现出相对于成人的生存性优势,然而数字时代的去身体化遮蔽了儿童的主体性。儿童的身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儿童从知觉中感受主体性,从身体的体验与经验进行思考,从身体互动中感受丰富多样的情感关系。数字时代的符号化漠视儿童的身体感受,数字媒介的冷认知监视并操控着儿童的离身思维,数字身份的隐匿使儿童情感变得易怒而冷漠。儿童回归身体意味着唤醒儿童身体意识与知觉之真,平衡数字体验与生活世界之美,重塑数字身份情感与责任之善,如此儿童方能回归于鲜活、灵动的主体自我之中。  相似文献   

11.
李洁 《社会科学家》2012,(5):152-154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为我们带来了数字出版,使得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也随之发生变革。因此,数字时代对编辑的要求也有着新的认识。编辑角色的转变、编辑意识的建构是编辑适应时代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是相互联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它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为前提和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过程是再生产过程,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积累过程.这一理论既是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深化和继续,又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在资本积累问题上的重要革命.  相似文献   

13.
最近10年,经济转型呈现出从繁荣到危机的路径演化轨迹.2008-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转型国家造成严重冲击.危机的爆发和扩散暴露出转型国家治理模式重构过程中累积的治理危机.后危机时代,转型国家需要对原有治理模式作出深刻变革和调整.其核心任务是重新定位国家角色,培育和增进国家能力;建立社会规制型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依附性发展模式,增强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以综合性的社会政策整合社会秩序与扶持社会发展,为转型深化和经济发展奠定和谐稳固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庆节 《中国社会科学》2023,(2):25-39+204-205
在人类历史上,知识载体的变化往往衍生出文化和文明的革命性变革。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数字替代文字的新时代来临,而数码虚拟时空则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社会生活交往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现今人类恐怕是最后一代“读书人”,也是第一代“数码人”。和文字时代相似,数字时代的哲学本质同样在其“强字之曰……”式的命名,而非“数数”式的计算或算计。“文字”与“数字”乃人类自身文明演化过程中不同的“命名”方式。澄清这些不同命名方式的混淆所产生的困扰,以及理解和探究这些方式的本质及界限,就成为数字新时代哲学批判和思维的根本任务。为求达成这个任务,人们需要回到哲学和科学的初衷和本色:“自知己无知”。  相似文献   

15.
白寅 《河北学刊》2007,27(2):127-129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构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图绘,从传统资本主义到数字资本主义、从工人阶级到革命大众、从阶级斗争到新社会运动、从商品霸权到景观霸权,这个风景线上刻画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深刻变化,要求人们重新审视革命力量、阶级力量、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似乎给资本主义注入了起死回生或"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实际上却在进一步积累使自身走向灭亡的因素和条件,给人们认识人的解放问题以及走出乌托邦的幻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维度。技术与资本的合谋成了资产阶级的猎心策略,而无产阶级要掌握技术工具来为自己服务,就必须寻求新的策略。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把握数字时代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人类历史规律和全球关怀的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人均阅读图书册数极低,数字阅读也不尽如人意。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不应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片面地夸大或贬抑任何一种阅读方式都是错误的。应该根据阅读的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阅读有浅阅读和深阅读之分,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浅阅读易碎片化、娱乐化,深阅读适合人文经典等内蕴深邃的读物。提倡非功利性阅读,有助于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阅读是门学问,不可能凭空学会,需要训练。要加强对读者和读物的分层、分类指导,使阅读真正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认为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审美必须符合审美的基本规律,必须坚持真实美和艺术美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数字媒介下文论转型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阳友权 《河北学刊》2007,27(2):119-122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时代下,国内外宏观和微观环境的转变,使我国服装品牌走向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我国企业靠规模和数量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面对劳动力成本及原料价格变动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服装产业走到了需要依靠科技、依靠研发、依靠创新品牌来提升整个产业运行的阶段.品牌的转型升级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通过建设“软实力—一文化创新”、“绿色经营——低碳经济经营模式”、“信息与知识管理系统”等促进我国服装品牌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