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使人类迈入“智能+”时代。从批判“异化劳动”到提出 “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思想在“智能+”时代已具有经验的现实。“智能+”时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消灭异化劳动”创造了日益充分的条件。“软工作”兴起意味着劳动复归为一定程度的人的本质活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出现了有利于劳动的趋势。“智能+”时代,“软工作”兴起,变革僵硬的劳动制度、建立新的劳动认知框架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个社会应遵循协同、互利、合作、共赢的价值准则。资本主义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更加凸显,劳动正义必将成为整个社会共识。信息革命以来劳动形式和劳动内涵的不断嬗变确证了“智能+”时代是复归人的本质时代。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劳动经济学将员工看作是为薪酬而工作的理性经济人,忽视了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特质,本文围绕员工有限信息与计算能力的生物性、信息成本的经济性与员工的社会性,论证了企业劳动分工边界模糊化的必然性,进而构建了一个在劳动分工边界模糊化条件下员工之间的工作内外互惠交换行为机制的经济社会学框架,论述了互惠交换行为机制的主要机理,即员工之间的工作内外互惠交换行为促进其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和技能学习,并促进其相互情感交流与劳动情趣提升,说明了员工之间的工作内外互惠交换行为可以加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激励员工的劳动创造性和减少劳动监管的成本。  相似文献   

3.
智能传播时代,面对新的人机关系,人们需要培养与之相适配的智能素养,这也是媒介素养的升级方向。智能素养包括算法素养、人机协同素养、人机交流素养、个人权利素养等不同方面。算法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在算法面前化被动为主动。人机协同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使人谋求机器的“增强”效应,抵抗机器削弱人的能力的风险。人机交流素养培养的关键,则是使人在与机器的交流中尊重“机器他者”,并获得准确的自我认知。智能传播应用相关的个人权利意识也是素养的一部分,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个人数据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权益保护,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4.
智媒趋势下,内容科技推动了信息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全流程的智能化深度变革,催生了新的业态、新的应用和新的服务。与此同时,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从人机协同向人机共生和人机融合演化,从“二元对立主体”向“复合型共同主体”转变。由此衍生出的智能传播的伦理问题,为人类社会新的生存形态的有序发展提出了挑战。对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发展史结合在一起研究,指出劳动分工既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也能产生阶级和社会不平等。安德烈.高兹把对劳动分工的批判延伸至资本主义科技、教育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种统治关系、等级关系,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劳动分工与社会公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和安德烈.高兹的劳动分工理论启示中国,要促进社会公平既要充分发挥劳动分工的积极作用,又要建立公平的教育、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劳动分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角度来阐释生产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劳动观--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然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对象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劳动客体和劳动主体的对立与同一中解释生产力的本质--人类主体的自我创造能力.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劳动中蕴含的人与自然这对基本的矛盾关系入手,揭示了人类主体的自我创造能力的根源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展开,这一对关系具有特殊的否定性性质--自我超越性,这种自我超越性,既是人的本质核心性质,又是生产力本质的核心性质.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揭示了“机器换人”的两种机制:生产工具作为延展人类劳动能力的“生产器官”,被赋予替代人类劳动的使命,由之引发的“机器换人”内蕴着劳动解放的积极意义;生产工具的资本主义使用以排挤劳动和攫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由之引发的“机器换人”突显出劳资对立的消极意义。以无人工厂为表征的当代“机器换人”,把工业时代的“体力替换”推进到智能时代的“脑力替换”阶段,却依旧遵循着马克思揭示的两种“换人”机制:人工智能引发的“普遍失业”既可能开启一种劳动解放的广阔前景,也可能造就一种“无用阶级”的生存境遇。在资本逻辑尚居主导地位的今天,为规避“无用阶级”产生,需对人工智能的资本化使用实行政治、法律和伦理的规制,使其朝着促进劳动解放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史上,对“人机关系”的思考亘古有之。“传统人机关系”是指“手工工具”“近代机器”两个阶段的人机关系,可概括为“机械式”“有机式”“分离式”三种关系。“机械式”人机关系总体上固然具有唯物主义特点,但是却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怪圈。“有机式”的人机关系论述纷繁复杂,其中恩格斯的阐发最具科学性,克服了以往唯心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的人机关系论述弊端。“分离式”的人机关系论述以马克思为代表,触及机器“异化”人的本质问题,体现了人与机器的残酷对立与非人性化分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传统人机关系进行把握,有助于破除关于“人机关系”哲学理解上的思想“迷雾”,引导构建智能技术革命背景下和谐的新型“人机关系”。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高效的决策支持方案,也为组织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引入组织的视角,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模拟人工智能(AI)引入企业组织的动态进程,基于行动设计研究(ADR)方法,从人机信任、人机分工,人机协作、人机共生成长四个方面研究人机协同成长的演化过程与特点,提出了人机协同成长研究框架。研究表明:人机协同成长的关键前提是建立人机信任,关键内容是人与AI的分工与协作,新的AI技术发展会改变人机分工模式和催生AI优化需求,能够不断进行需求重构和多次迭代,有助于形成更高质量的人机协同关系。为了帮助企业完成“数智化”创新与转型,应尽可能通过提高AI的可见性、可解释性和透明度,建立人机信任;注重人机任务分工、人机任务效率和人机信息交互,实现人机协同;解决人机分工矛盾、人机信任危机、人机迭代优化,推动人机成长;最终实现在VUCA情境下人与AI长期协同共生成长的高效敏捷智能组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哈尼族神话系统的分析,厘清了中国古史上一大命题“绝地天通”神话的文化本义,是宗教神职人员巫觋的职司化,亦即人类第一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分工的完成,反映在社会组织方面,即政教分离形态的出现。文章将这一文化变革分为三个阶段:一、人人为巫,人神杂糅,是为脑体劳动相混为一的阶段;二、人神交恶,天地绝通,是为脑体劳动分工的初级阶段;三、人神交通专职化,是为脑体劳动分工的深化阶段。这一系列过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因而是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直至近现代仍在这一文化变革中。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分工和私有制的起源。在私有制条件下,私有财产关系的本质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分工本身包含资本与劳动的分裂,并且分裂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私有制的各种中间形态。这种分裂所造成的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得到充分体现。由生产力决定的分工的发展决定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由机器大工业和分工决定的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私有制的最后一种形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相似文献   

12.
亚当·斯密的劳动生产力理论主要由分工论、交换论、市场论和运输论组成,这些论断之间存在缜密的逻辑联系,即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是分工,引起分工的原因是交换,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范围受交通运输的限制.斯密劳动生产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说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法,还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一理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是要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分工,必须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构成了当代人类劳动的技术背景和人机互动参照系,基于此,人工智能视域下劳动的当代域题愈益丰富。智能革命条件下人的劳动方式的历史性质将发生立体嬗变,人的存在方式亦会发生颠覆性变革。劳动工具的发展史是人体劳动器官工具化的生成史,劳动工具系统历经“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辩证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脑体器官劳动能力的过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反噬,劳动的具体性将会消融于智能机器的物质运动之中,异化泛在的大观园展示了劳动方式变革的反向图景。未来技术变革中人的解放仍然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劳动关系与人类社会生产中的二大核心内容即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关系(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紧密相连,因此.劳动关系的形成、发展、调整和变化,既与经济基础相关联.同时又会对社会上层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数据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的延续。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看,数据生产力标志着人类生产方式依次从“以土地为起点”“以劳动为起点”和“以资本为起点”向“以数据为起点”深入发展;从生产力内在矛盾发展看,数据生产力推动人类生产力发展路径从“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认识和理解自然”以及“认识和理解人类自身”发生深刻转向,从而为突破工业生产力所面临的自然界限和技术界限迎来曙光;从生产力发展状况看,数据生产力在深化劳动分工的同时又呈现出“消解分工”的趋势,使人类劳动的内容和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数据是数据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数据生产力是建立在“经验型数据”和“理论型数据”发展到“数字化数据”基础之上的,而数字化数据呈现出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统一、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交融、工具属性与资本属性并存的复杂特征。因此,需要以精神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主体理论和社会生产力理论等为重点,深化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引领和推动数据的生产力功能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16.
将经济社会学关于小群体的社会性互惠行为理论运用于内部劳动市场研究后发现,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群体互惠行为促进在劳动分工边界模糊情况下交易成本的节省与劳动和谐的提高,继而提高劳动效率。互惠行为引起高技能者的劳动技能溢出以及收益外部性,高技能者劳动技能溢出的经济外部性不能在劳动定价中实现经济收益,而是通过行为互惠合作中的情感收益得到补偿。此外部性将会造成劳动市场二元结构,即高技能者收益相对偏低与低技能者收益相对偏高导致高技能者相对短缺和低技能者相对过剩。但是,通过提升高技能者的社会赞誉与尊重方式,可以补偿他们劳动技能溢出的收益外部性,从而缓解高技能劳动者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师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除具有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外,还具有真善美统一的精神价值,这是教师劳动达到的最高境界。教师劳动蕴含着真,教师传播、维护、追求、享用真理,这是教师劳动价值的非功利特质,教师劳动与真同义,失真即失去劳动的意义;教师劳动包含着善,教师爱学生、爱社会、爱人类.体现了对善的追求;教师劳动体现着美,主要有人格美、艺术美、形象美等。“师者.真善美也。”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生产力"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亦应赋予"生产力"新的定义,即"所谓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谋求人类自身生存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财富(或物质资料)的能力;二是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力的能力."它表示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社会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作者明确指出,"管理"也是一种"劳动","管理者"也是"劳动者";管理既是形成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又是创造生产力的源泉.应当重新认识管理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的突破式进步印证了凯文·凯利有关未来机器“失控”式自主发展的预言,引发了人们对被机器奴役甚至毁灭的恐惧。文章借助解构主义、凯文·凯利提及的“无为”之治及其他学者所论述的人机合作、共同进化的设想,通过分析机器失控发展对传统二元人机观和主体概念的冲击,旨在指出在真实与虚拟界限消解、“人”的概念不断刷新的后人类时代,传统二元人机观已经过时,且将带来新的人机关系危机。人类需从视机器为客体及他者的思维转向多元动态的后现代主体观,从单一主体的中心式掌控转向共进、权力共享的合伙人式的人机关系,如此才有助于维护和谐的人机互动,而人类对机器失控式发展的恐惧最终也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它经济学著作中所考察的劳动 ,主要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科技人员的劳动 ,是“总体劳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是生产劳动 ,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劳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