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三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以日本著名学者、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梅原郁先生为团长的日本宋史研究者友好访华团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受到了热烈欢迎,取得了园满成功。 访华团共十五人,来自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爱知县立大学、东北大学、佛教大学、富山大学和东洋文库等七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2.
易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6)
日本以直木孝次郎和朝尾直弘为正副团长的日本史学家一行五人友好学术访华团,于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九日到二十二日,来我校日本研究所进行为期四天的友好学术访问。在此期间,日本五位知名教授同日本研究所、苏联研究所、历史系专家、教师以及研究生三十多人,先后举行了两次学术交流活动。相爱大学文学部教授、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直木孝次郎作了飞鸟奈良时代研究的报告,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朝尾直弘作了日本近世与近代化关系的报告,龙谷大学法学部教授木坂顺一郎作了关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问题的报告,名古屋市立大学经济学部教授芝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中日两国学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交流,由日本广岛大学和四川大学合办的近代中国与日本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28日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行.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日本学者有广岛大学的曾田三郎、水羽信男教授、丸田孝志准教授,琦玉大学的笹川裕史教授和下关市立大学的金子肇教授.中国学者有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挺之、陈廷湘、杨天宏、刘世龙、李德英教授、杨兴梅副教授和徐跃、周鼎、查晓英等教师,还有外国语学院的林敏教授. 相似文献
4.
阎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1984年9月14—19日,中国日本史学会古代史分会,在我校举行了一次小型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天津社会科学院、吉林社会科学院和辽宁大学的三个日本史研究所,武汉大学、天津师大历史系及我校日本史研究室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会议着重对日本古代 相似文献
5.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学人赴美渐成潮流。在这股赴美洪流之中,不乏从事中国文史研究之人。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赴美中国史家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相继归国。促使大多数赴美的中国史家最终选择归国之原因主要有美国汉学的边缘性及其薄弱、美国对华人学者的歧视、中国史家强烈高亢的民族意识、新中国的吸引与积极召唤等。 相似文献
6.
7.
陈衍俊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1)
<正> 一个大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讨会,十一月二十八日到十二月七日在我校中文系主持下召开,与韩愈学术讨论会同时举行。这个研讨会,旨在交流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探索和研究教学方法,以达到互相借鉴学习、互相交流、开拓眼界,提高信心,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8.
杨国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以青山学院历史学教授奥崎裕司为团长的日本“中国史家学术访中团”一行五人,于1984年9月3日——6日访问了山西大学历史系。他们与历史系部分教师和全体研究生进行了座谈,并给历史系学生作了四场学术报告。这些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古代专政主义和群众——明清两朝在历史上的位置》、《日本东洋史学的传统和现状》、《日军制造的〈马蹄 相似文献
9.
杨国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中国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于六月五日至十一日在我校召开。出席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吉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山东、云南、广西、江西和本省二十三个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专家、教学研究工作者,共五十余人。提交大会的论文,共三十一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黄宗智教授应邀前来与会,并作了《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不能发展的原因》的学术报告。会议就明清社会经济史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朱思信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全疆中国古典文学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在新疆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我校发起并主办的,会议代表来自全疆十二所高等院校和八个科研、教育、出版、新闻单位,还有乌鲁木齐市部分中学教师代表,包括汉、维吾尔、回、哈萨克、锡伯、塔塔尔等六个民族,共七十余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国主义问题;唐代边塞诗问题;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古典文学的研究、评介及其编入中国文学史的问题;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正>史家美感在史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它包括有哪些基本因素,对史学有什么样的作用,与艺术美感又有什么关系,史坛却鲜有论者。因此,笔者冒昧执笔,详述陋见。 史家美感研究的意义 史家美感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使我们不能不研究它。 史家美感是史家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美感是人们的愉悦的情绪。它即是非理性的,又是理性的。非理性的是指人们转瞬即逝的,易变易生的,时有时无的愉悦情绪;理性的是指人们一经产生就不会很快逝去的,较为稳定的愉悦情绪。因此,可以说,美感是人们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因为美“把人们的全部精神能力——感觉、情感、理智、意志和想象——统一和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我们研究史家、既要研究史家理性的东西,即观念,也要研究他们非理性的东西,即情感;同时,还要研究史家的全貌,亦即将观 相似文献
12.
曾报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日本九州大学高林秀雄等三位教授近期来我校法律学系讲学,受到师生的欢迎。国际公法教授高林秀雄先生是日本参加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代表团的法律顾问,参加过1982年海洋法公约的起草工作。他讲授的题目是“白令海的公海渔业问题”。他谈及在建立200海里渔区后,美国、苏联和日本在白令海渔业方面可能因渔区重叠而产生纠纷,还指出,有关国家通过建立国际或区域性合作管理制度,并结合协商、谈判和仲裁等方法来解决渔业纠纷。他认为领海无害通过如适用于军舰将对沿海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国际私法副教授河野俊在讲授中介绍了了日本涉外民事法律——《法例》改革的历史和背景,并分析了改革的目的:在私法上实现男女平等,以及促使日本国内法与日本参加的国际公法相协调。行政学教授近藤昭三介绍了日本现行的行政法体系:内阁法、国家行政法、组织法、国会法、各部设置法等法规和日本宪法下的行政构架。 相似文献
13.
王凌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一考察中国对日本文学最早的翻译,当是清朝乾隆年间鸿蒙陈人译的《忠臣藏》。严格说来,这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翻译,而是译者根据原作的梗概自己改写的。题目也由于原书写的是外国的稀奇故事而改名为《海外奇谈》。以后沉寂了很长一个时期,直到十九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向明治维新成功的日本学习的高潮的到来,才出现了翻译日本文学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4.
应江苏省侨办、徐州市侨办、镇江市侨办的邀请,以菲律宾中华总商会理事长李逢梧先生为团长的菲律宾中华总商会访华团一行八人,于10月2日至6日访问江苏省徐州、镇江、锡山市。省侨办主任黄翠玉、副主任金建治,徐州市委书 相似文献
15.
唐明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8,(6)
一九七八年六月全国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确定编写一本中国哲学史教材,供高等院校哲学专业选用。这一教材的首次编写工作会议,在教育部的指导、关怀下,已于十月下旬在我校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武汉大学(主编)、中山大学(副主编)、四川大学、湘潭大学和武汉师范学院五个协作单位的代表。南开大学代表列席了会议。与会同志在党的十一大 相似文献
16.
唐明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6)
一九七八年六月全国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确定编写一本中国哲学史教材,供高等院校哲学专业选用。这一教材的首次编写工作会议,在教育部的指导、关怀下,已于十月下旬在我校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武汉大学 相似文献
17.
周景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8-10
王向峰教授从事文学艺术研究50年,在文艺理论、文艺美学、文艺评论及诗文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计发表论文与评论500余篇,自撰和主编著作30多部。2004年《〈手稿〉的美学解读》一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向峰文集》(六卷本)收录了他50年中撰写的大部分文稿,从中可以看出一位精进有成的学者的治学精神与学术道路。为此,本刊特约几位专家撰写了有关《向峰文集》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张金梅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2):89-94
中国古代小说被视作正史附庸或直接被称为"稗官野史",所以评点家们常常以史家笔法作为评点话语,其主要表现有三:直接点明小说作者采用了《春秋》笔法;明确指出小说作品"章法句法本诸盲左腐迁",直接以《左传》、《史记》笔法标准评判小说;详细揭示古典小说中的曲笔褒贬与史家笔法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9.
章友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3,(3)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那时起,近代中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对此,马克思和美国史学家都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他们是如何认识近代中国发生急剧变化的呢?马克思对近代中国急剧变化的认识16—18世纪,世界正进行着翻天覆地的革命,而当世界发生极大变化的时候,大清乾隆皇帝还抱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陈腐观点,这种 相似文献
2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五月十四日至十九日,日本京都市学术代表团一行九人,按预定计划来我校进行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代表团的四位成员在我校作了学木报告,即:代表团团长、历史学家上田正昭(京都大学基础部教授)作了题为“日本国的形成”的报告,副团长内海杨生(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纤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