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画面空间结构图式。这种图式,其文化原点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时空认知理念,以"心"、"物"交融的视角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整体,画面上的空间构造,任由审美主体的"心性""移步换景",把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表现作为描画的主旨,以风采神韵"意趣"、"情趣"传达作为艺术创造的目的,构筑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2.
余光中融合中西的理论和实践显示了它的独创性意义。在余光中现代诗中 ,中西融合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它显示了中西文学融合的现代性目标和价值预期的实现的可能性。具体来说 ,这种融合 ,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改铸 ,这主要表现在余光中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功能观的认同。一是以外来文化 ,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哲学精神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铸 ,这主要表现在将以往的传统投射到现在的层面和对传统文学的追问和批评上  相似文献   

3.
传统山水画艺术在其肇始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建构和积淀成为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境界、主体与自然相融合一为表征的艺术范式。画家视自然山水为生命存在的对应物,以主体自身的精神拟态于自然山水,从主体对生命运动的深刻理解去认识和把握自然山水。所以,画家笔下的自然山水,作为对宇宙自然和主体生命的全方位关照的表现形式与媒介,具有深沉的宇宙感与强烈的生命意识,是画家自己内心宇宙的外化,从而使传统山水画的范式结构成为记录或承载画家内心世界中带有某种观念性的形象与外界自然相吻合、相感应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所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董传芳中国山水画向来看重传统功底,也就是崇尚笔墨的技巧。技巧从何而来,当然源于师从高手,临摹名家。但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仅仅依靠临摹名家所掌握的笔墨技巧是不能够表现出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来的。主要的途径,正像宋代画家范宽所说“与其...  相似文献   

5.
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是时间上的概念,也是作品风格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其从观念和技法两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传统山水画的观念讲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而现代山水画的观念则强调形式、个性。传统山水画的技法体系是较为封闭、保守的,因而趋于程式化;而现代山水画的技法体系是较为开放、开拓的,因而是灵活的、多变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传统造园艺术有很大影响.追根溯源,从传统哲学对中国丈人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对于山水画和传统造园艺术的影响,进而探讨山水画对造园艺术在立意、构图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和散文融合的源流一直未止,尤其是在现当代散文中,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的选择,自由个性精神的展现和理性精神的渗透.引用是二者融合的直接途径,二者的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裁上得到了创造性的衍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 ,最具阳刚精神文化倾向的有三个时期 ,即春秋战国、建安时代及初盛唐 ,造成这种文化与诗歌现象的原因便是士人的普遍精神解放。这种精神解放的背后又是以人才制度的改良与优化为依托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士人的首次觉醒期 ,也是阳刚精神的母体。汉末建安继承了这种人文精神 ,并使之文学化、抒情化。建安文学标志着中国士人生存智慧的再度激活。初盛唐则融合了春秋战国的尚力精神和建安时代的诗歌传统 ,建立了新型的阳刚文化。所不同的是 ,这种文化选择以完全的诗歌革命为形态 ,创立了古典诗歌的最高人文典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回望近现代山水画转型历程及其分析,将笔墨作为打入传统的基点作为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延伸至中国山水画独有的意境之美来谋求山水画创新之路,这对当代中国山水画成功转型、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老庄思想重新盛行,尤其是在文人及上层社会中涌现出了一批名士,这些名士所构建的新的权威思想体系,十分符合当时士人们的精神向往。由于大批的文人士大夫步入画坛,特别是他们借助道家的力量转向山水,进而引发了一个勃发艺术生机的"山水自觉"时代,他们所论述的诸多精辟见解,阐明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观并奠定了山水画的理论基础及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中同生同长的艺术形式。它们都包含着中华民族的重要审美观念。二者在艺术创作手法和精神层面上都有着相通之处,可概括为:在寄情山水中认识自然,在叠山理水中体会自然,在比德山水中天人合一的共性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于六朝谢赫的"随类赋彩"."随类赋彩"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按照物象的固有色来运用色彩.重"气韵"是山水画发展中的精神内涵,青绿山水画也不例外.气韵,是既有物质,也有精神的,因此,"随类赋彩"所具有的意义就更广泛而深刻了.  相似文献   

13.
牟宗三在借鉴中西传统历史哲学,尤其是王船山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哲学。以精神实体来探讨历史的发展演变,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主要致思理路。并由此发现中国历史是"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综合的尽气之精神"的表现,西方历史是"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的表现。这是中国历史中没有产生科学、民主和宗教的根本原因。中西历史的未来在于中国"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西方"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之融合。牟宗三的历史哲学从其方法论意义上来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贯穿在科学研究和人文探索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近百年来,两种精神出现了不断融合的趋势。本文主要论证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然性,并对其表现和意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文学观念由于受儒家诗学精神影响,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即使对时政的批评也是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入主中原,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文人地位的下降使之于传统文学精神产生了背离,从而使元曲表现出新的文化特质,即:突破传统的"中和"观念,大胆歌颂人性爱和本能欲望;看破红尘,陶醉山水,皈依佛老;揭露社会的黑暗,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的"蒜酪"风味.  相似文献   

16.
李一鸣 《南方论刊》2012,(10):94-96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艺术理论的不断传入,中国画创新成为必然的选择。周韶华提出“横向移植”理论,对于中国画创新的路径选择而言,主要包括观念更新和技法融合两个方面。所谓观念更新,是指在艺术观念上与现代精神接轨,通过喻意象征的强调与诠释,创造中国画新的传统。技法融合则是指将东方的“线”与西方的“面”融合,把色彩与水墨融合,在绘画语言、形式和材料上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的代表。笔墨、色彩与布局是构成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张大千的泼墨画法以"泼"的形式打破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固有风格,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新画风。阮荣春、胡光华所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一书提出:"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兴起,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时代。"表明受西方绘画影响的泼墨画法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泼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传承泼墨山水画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王洽,近代可追寻到晚清民国时期,张大千在其作品《高岩古寺》题记中提到:"自王洽创为泼墨,米老  相似文献   

18.
夏目漱石文学的特质表现在:它使日本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化作了有机的融合,从而形成了漱石特有的美感意识、伦理观念、批判精神和艺术表现力量;它具有清醒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现实;它刻意开拓了近代日本文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并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美学侧重点。  相似文献   

19.
雷涛 《兰州学刊》2006,(3):84-87
本文运用了跨学科的比较方法,梳理了宋明理学与绘画美学的发展关系。认为道学与心学的融合对立表现在绘画美学中,是山水画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转变和对继承与创新的讨论。这种思想变化在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显示出文人画家在遭遇突变后的复杂心态。而《苦瓜和尚画语录》的撰写,代表了哲学与美学结合的智慧结晶,体现了明清画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词虽以"婉约"著称,但诗词中却蕴含着浪漫主义精神.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感怀伤时,慷慨悲壮;想象奇特,超然物外;气魄宏大,豪气冲霄;幻想游仙,追求理想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