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库全书》载南宋刘元高编辑整理的《三刘家集》一卷。"三刘"即北宋的刘涣、刘恕、刘义仲三人,为了方便对该集和"三刘"进行研究,文中从墓志铭、祭文、序跋等资料中考证了他们的生平经历,按辈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3.
4.
熊飞宇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3):49-52
民国学者郑宾于,虽曾因《中国文学流变史》见记于史册,但其生平事迹,至今尚无一文介绍。根据所存文字.初步断定郑宾于为四川(现重庆)酉阳人。自1925年至1936年,郑宾于曾活跃于学界,但此前后,则无迹可寻。对其著述,文中也有提要式的说明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王书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4):124-126
曹宪是隋唐之际重要的《文选》学家,他和他所培育的弟子李善等人共同把《文选》学推向了高峰.由现存于日藏《文选集注》中的曹宪《文选音》条目,可以看出曹宪为《文选》注音喜好标新立异,而《文选音》佚失的原因在于注音依据的是扬州音而不是以《切韵》为代表的洛阳音,加上其注音本身多有谬误之处. 相似文献
6.
常森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34-44
《五行》有一个重要范畴“和”,“和”又有一个等值的范畴即“时”。二者关联的是,仁、义、礼、知(智)四种德之行跃升为“善”,仁、义、礼、知、圣五种德之行跃升为“德”,以及德行达到最高境界时的践行方式。“和”一般被解释为“和谐、协调”,这种认知有悖于《五行》体系给出的界定,也背离了该范畴的历史渊源。《五行》之“和”乃取义于跟《洪范》“五行”中的五味关联甚深的“和羹”、“和五味”,以及由此滋生的“和五声”等观念,意指参与其中的各元素的个别存在被超越而生成新的同一体,因此并无“和谐、协调”可言。《五行》“和”(或“时”)深刻继承了《洪范》“五行”说蕴含的五味和的结构框架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王小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25-28
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或女性人物都是男性所期望和设计的东西。被认为真实而准确地描绘了美国华裔人物经历和特定历史时期唐人街历史的《吃碗茶》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在对女性形象选择和渲染方面也流露出作者雷霆超的"厌女症"倾向。 相似文献
8.
王琬瑜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2):50-53
《鬼恋》是徐訏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一段扑朔迷离的人鬼爱情故事中,从精神分析角度看,人鬼之间的感情纠葛实际上更像是个体自我意识与本我无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形象表述,透过奇幻、匪夷所思的想像和情节发展,读者会发现这种复杂的关系恰恰正是人鬼的个体矛盾、相互矛盾与焦虑产生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来源。 相似文献
9.
钟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3)
对于《尚书》“诗言志”的理解,一般倾向于接受《毛诗大序》的看法,将“志”和“情”混同起来.但“志”与“情”的混同还是遭受到不少质疑,迫使我们对其本意进行反思.由于这段文字出现在儒家思想比较成熟的时代,因此儒家思想体系的背景必须被考虑.《尚书》中“典乐教胄子”所希冀达致的,是由道德修养自然呈现的一种境界——中庸,“诗言志”的“志”就必然指向道德意志,而不是指向“情”. 相似文献
10.
徐訏小说对异性之爱有较高的探讨热情,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的情爱本质的追问。文章通过多个选角、多种文本来分析徐訏小说中寡欲的“审美距离说”与灵肉交融的爱情美学理想的矛盾统一,并通过解决矛盾,将徐訏的情爱理想及其对世俗婚恋的认识的轮廓勾勒出来。此外,还讨论到徐訏小说性爱描写的尺度。 相似文献
11.
从“金山客”到美国人:评《吃碗茶》中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夏林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45-49
与诸如《女勇士》和《喜福会》那样的华裔美国文学名著不同,雷庭招的《吃碗茶》于1961年出版之初并没有引起轰动。迄今为止,美国学者往往关注它所体现的封建父权以及唐人街令人窒息的封闭社会所造成的人性扭曲,而国内学者则被它包含的“亚裔感性”、群体主义价值观以及语言特色所吸引。本文拟运用英国文化学家斯图加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对其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以及同化过程作一探讨,旨在挖掘该经典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欧阳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书·武成》:“越翼日癸已,王朝步白周,于征伐商”。孔传:“步,行也。”《辞源》(修订本)据孔传在“步”的“行走,步行”义项下使用了这个先秦书证,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首先,根据古代的礼制,大夫已不徒行,王者之尊更不会徒行。《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13.
何凌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散文集,《尚书》中的对偶不仅数量较大、种类较多,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无疑对此后我国对偶艺术的发展、骈偶传统的形成,以及华美骈文的孕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灿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62-64
从思想产生与历史发展来看,《周易.彖辞》中的"汤武革命"说实际上晚于《尚书》"革命"论,前者极有可能就是归纳或引用自后者。《尚书》"革命"论的基本内涵是: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统治者如果"失德甚重"就会被得民心、顺"天命"者取代,其实质是一种民本道德主义。《尚书》"革命"论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2):53-61
《围城》不像古代小说那样,明显引用他书材料,但是这并不表明《围城》没有使用他书的材料.其实钱钟书先生《围城》中大量的名言隽句都是借用古代经史子集或外国典籍中的材料加以生发的,只不过由于作家的艺术手法非常高妙,让人不易察觉罢了.《围城》的本事大致是采用“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化用而成. 相似文献
16.
黄诚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
《尚书》经典中蕴涵丰富的宗教哲学思想,文本所涉天命、鬼神、上帝、群神、神人等与"神"直接相关之思想概念与哲学范畴,是建构《尚书》"人神观"与先秦宗教神学思想体系不可或缺之内容。《尚书》文本论"神"与论"人",既弥漫着强烈的神性意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所论人神关系内容,蕴含天人关系、天神关系和天祖关系,是天、神、祖、人、上帝之间立体融合。《尚书》"人神观"反映了殷周之际思想世界复杂之人神关系图景,体现了"人本"与"神本"并行发展之态势,展示了"人神同构""天民一体""神人不二"与"天人合一"之理论特征,彰显了中国古代社会以"神道设教"和"人道设教"为特质的历史文化思想面相。"神本"向"人本"转向之观点,并非完全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轨迹与状态。"神本"与"人本"、"神道设教"与"人道设教"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张力中并行发展且互为补充,并成为社会稳定与人心安定的重要教化之道。 相似文献
17.
叶修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98-105
最初的“典”体生成于殷人的贡典制度,主要是书写对祖先神灵的祝告之辞和先王先妣的祀谱和庙号。周人将礼乐法度上升到了“典”的神圣地位,并将先王先公有教益和借鉴意义的话语也称之为“典”。而《尧典》是春秋时人出于制度的焦虑,为王者未来的实践行为建构的一部理想性的行政法典,体现出了迥异于商周其它“典”体的叙事性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姚苏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1)
《尚书·金縢》中提到的"穆卜"是周初一种特殊的占卜方式。这种占卜成王以后便不再进行。它的具体内涵虽已不可确考,但仍可根据《金縢》推断其大致情况。清华简《金縢》的文本虽然与传世本有所不同,但在此问题上不能提供反证,反而说明战国时人已不理解"穆卜"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19.
邓梦园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2):18-23
南宋史浩撰写《尚书讲义》一书,注疏及讲解《尚书》中每一篇的篇名、书序和内容。其解析《泰誓》篇名不但从《尚书》誓体文篇名命名的规律进行推求,而且结合书中各篇章及其序言的内容,吸收、借鉴前代及同时代的经、史文献以及诸家学者的解说,认为《泰誓》由姜太公所作,伐纣之谋源于太公,太公在讨伐商纣王一事上居首功,从而提出了“泰誓”之“泰”意指“太公”之“太”的观点。该阐释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从另一个视角折射了宋代理学家的解经特色和风貌,以及姜太公的形象、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凯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62-75
无论在唐代文学史还是在巴蜀文化史上,陈子昂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2020年,陈子昂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人,说明陈子昂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陈子昂家世和经历,重点分析了陈子昂的思想和性格、诗文创作成就、文学思想,说明了陈子昂集版本的基本情况。文章强调了陈子昂的双重身份——政治家和文学家,强调从文体角度认识陈子昂的创作,强调陈子昂与巴蜀文化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