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丁、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 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刹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苏派”艺术教育体系影响了中国的艺术教育迭数十年之久,然而当中国社会走向多元化、试图抛开它的影响、并以自己坚定的步伐登上世界艺术舞台之时,中国当代学院艺术教育出现迷茫,我们不禁会回过头来重新打量这个曾经让我们爱恨交织的俄罗斯学院艺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从艺术本质上讲,中印两国“味”论从总体上看都属于艺术鉴赏论,都强调了艺术美感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要经得起玩味、寻味、品味,强调艺术要带给人美感享受。但中国“味”论更突出地强调了艺术的“味外之味”,即艺术美感的多层次性和广泛持久性。而印度“味”论则更强调艺术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可体味性。从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上看,两国“味”论都极其重视艺术情感的传达和表现。中国文学一向就有重情的传统,中国诗论也很注重情感传达的论述,而印度“味”论则更是以情为核心,对艺术表达之情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但总的来说,印度“味”论更提倡“艳情味”,而中国“味”论则更强调“平淡味”、“冲淡味”。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政治波普”和“泼皮现实主义”,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艳俗艺术”……都显示了每个中国艺术发展期的 “前卫性”。然而这个被统称的“艺术当代性”,却日趋泛化出典型的“意义虚无”特征。这种艺术特征的形成因素应该是多元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就是后殖民主义的直接影响。对后殖民主义者东方文化想象的迎合、西方艺术资本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操控、大众消费潮流对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榜样”的树立、避世心理和敏感话题的回避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意义虚无”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再现说”是 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 20世纪中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整体格局,也影响了人们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看法。20世纪中国社会的动荡,使“再现说”为承载社会责任而偏离了艺术对它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各种观点的语境分析其合理性,并结合“表现说”来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7.
凡是用旧媒材和颜料画在中国纸或绢上表现流行已久的题材的绘画 ,都叫“中国画” ,或者叫做“中国的绘画”、“传统的绘画”以及“水墨画”。在文中 ,我们都用“水墨画”来统称。我们知道 ,“神”是中国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几千年来 ,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陈述。在陈述中 ,屡屡说起感受“神”的困难 ,感觉到“神”的短暂时刻和为此而付出的长时间的努力。直至最后才能达到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等等的境界。但是 ,随着时代的进步 ,艺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古老社会的产物 ,随着这一产物的发展与古老社会的衰落 ,传统…  相似文献   

8.
针对动漫艺术当下中国整体落后日本的事实,通过历史比较和现实比较,认为两国动漫艺术近百年来经历了“中国先中后”与“日本后中先”的先后转换,提出要加强中外文化学习和交流,借鉴日本动画动漫艺术的创意性特色,奋起直追,坚持“守净创意”方向,采取“新发创意”方式,运用“接受创意”方略,努力开创中国动画动漫“后中新”的全新艺术格局。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PostMondernism)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各种前卫艺术思潮的总称。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母胎脱离,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后现代主义张扬非理性,抹杀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是一种反文化的新文化。在中国,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有一定的发展,但中国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人在目前不可能对后现代主义产生很大热情。我们应取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从追随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鉴于朱子美学思想的历史重要性、对朱子美学系统研究的空白性,以及对朱子及其艺术哲学思想的误解性,我们有重视研究朱子美学思想的必要。艺术哲学是朱子美学体系中的主导部分。朱子艺术哲学建立在他的“理本气具”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主要由“文从道出”的艺术本体论“感物道情”的艺术发生论、“托物兴辞”的艺术特征论、“气象浑成”的艺术理想论、“涵泳自得”的艺术鉴赏论及“远游精思”的主体修养论等几部分构成。理论的系统性、矛盾性和伦理性是其主要特色,其主要影响表现在“顺承影响”、“逆反影响”和“文化影响”三方面。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应有朱子艺术哲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明清文人绘画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欧洲现代派绘画则表现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进步与光学、色彩学研究的成果影响了绘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绘画走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艺术用的是色彩,中国文人用的则是笔墨。东西方绘画在色彩上取之两极色阶与色立体;在造型上取之线、面、书法与几何体积。东西方绘画在冲突和差异中,在碰撞与交融中,突出了各自的艺术面貌,产生了新的艺术观念,促进了艺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岩画是早期人类用视觉呈现的方式表达意义的一种感性文本.这种图像世界的表达和诉求同现代绘画有着明显的差别.以现代人观物的模式和立场对岩画进行阅读,可能会因文化的巨大差别而形成深刻的误读.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岩画和现代绘画中的文化差别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期获得对岩画的图像发生与意义发生的人类学理解.  相似文献   

13.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推行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最直接的社会根源。近代中国经济和政治上的落后状况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最基本的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近代的文化矛盾主要是源自本土的传统文化与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文化模式的型变、文化资源的匮乏、文化内涵的混积、文化心理的冲突和文化方向的偏差。在应对近代文化矛盾中出现了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文化批判、中体西用的改良主义文化批判、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文化批判、主张革命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坚持革命立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才是从根本上克服近代中国文化矛盾和实现中国文化革新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4.
对“媒”产生、发展的历史考察分析认为 ,“媒”在中国古代社会除了担任婚姻中介人这一主要职能之外 ,还在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展现出一幅极具民俗风味和社会风貌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5.
《徽风奇韵》所描述的绘画空间表现了当代工业文明条件下的人造物的美学意义.表现主义形式诉求的是现实主义的实质,这正是画者对中国现代工业文明及其语境之下机器美学的新的诠释,这种根植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艺术创作,符合人们惯常的存在语境和常识内涵,澄澈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感受,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美学观念、绘画形式空间之间的平衡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界,非常重视王学仲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但很少提及他的绘画作品,更绝少研究他的现代文人人物画。笔者认为,王学仲作品有别于传统文人画,也不同于数年前中国流行的新文人画,而是自成一体,可谓"现代"。王学仲的现代文人人物画,将水墨与色彩融合,创新文人画的表现手法以及人物画题材。他将哲理蕴涵其中,赋予现代文人人物画以新的时代面貌。画面体现出典雅的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7.
岩彩画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美术的一部分。历史上由遣唐使传输至日本,日本画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从材料研发到表现语言都有新的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国留日画家在秉承前辈改良中国画的愿景中将这一绘画重新带回中国。经过不断的推广与创新,最终完成了岩彩画在本土的现代复兴,从而使岩彩画成为中国美术中一次成功的推陈出新。在各高校内开展的岩彩画教学,更是依托本土石窟艺术资源,建构起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持续深入的岩彩画理论探讨中,对这一绘画的来源生成及历史追溯有了清醒认识,岩彩画更成为凸显民族文化基因及传统艺术向现代转型的表征。对岩彩画发展历程的追溯和文化基因的解析,都是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去理解岩彩画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衍生、演变和传播,岩彩画也由此成为当代文化交流、互鉴、共生、创新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8.
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不仅有孔孟哲学、诗书礼仪,而且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如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创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本土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应该好好揣摩的问题。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芥子园画传》作为传统绘画的教本,是文人画家组织生产的结果,它代表着文人画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在金陵城里有着浓厚商业氛围的书肆书坊中出售。对《芥子园画传》的批评反衬了山水表达的模式化、雕版印刷的现实性以及绘画学习的方便性,它们将带来传统绘画的普泛化和浅俗化,是新的美学价值生成的契机。和传统的画谱相比,《芥子园画传》提供的学习方法可让初学者在短期内掌握绘画技巧和知识点,为登堂入室打下良好基础,它也有意识地连接到历史上名家的画法、画作,使文化资源的获取变得容易。通过借助李渔和芥子园品牌效应的推广,《芥子园画传》终结了传统绘画学习方面的资源垄断,打破了文化对社会阶层的区隔,开辟了中国绘画走向现代性、平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发展到近代,创作中的诗意逐渐淡化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中国近代社会政局巨变的影响;其次是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最后是中国画求发展,以实现中国画近代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