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孝道观念与老人的照顾 香港作为中国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特别在老人照顾方面,很多现存观念和习俗都有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以“孝”为伦理关系的中心思想。或许今日有人认为“孝”的观念压迫性太大,不适合现代社会状况,但对全世界的华人而言,“孝”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2年通过的宪法订明:“父母有抚育和教导年幼子女的责任;成年子女有扶养和协助老年父母的义务”(第 49条)。新加坡国会最近也通过法例,要求有经济能力的子女在物质上支持有需要的年老父母。在台湾也…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父权家长制与孝的文明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李卓父权家长制与孝道是东方国家封建社会共有的家族制度与家族道德,父权,即家长权,孝道是维护家长权的行为规范,在日本传统家庭中表现尤为突出,而且,较为独特的家族结构和家族意识又使日本的父权家长制与孝道具有某些...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是极重孝道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孝作为道德的核心内容成为一种社会的规定性和人们的行为规范或准则。作为一种博大而复杂的文化,在对人的塑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钟纯 《唐都学刊》2023,(1):49-55
“士孝”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尽孝道的道德伦理要求与义务。就《孝经》而言,儒家的孝道思想体系是有次第、层级的。对比天子、诸侯、卿大夫、庶人孝的内容,“士孝”具有独特的伦理意义。在“善事父母”方面,“士孝”具有普遍的赡养义务,对双亲具备爱、敬、顺等特殊情感;在“为教以孝”方面,“士孝”不仅要协调内在的家庭、家族和睦关系,更要将“孝”的内容外推于社会、国家,从而实现“移孝作忠”的政治转型。在文化、价值多元的当代,我们应借鉴中国古代“士孝”的伦理意涵,为当今社会新型家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孝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家庭生活看,子女孝顺父母是基本道德要求;从政治生活看,通过“移孝为忠”来论证臣民的政治义务是有中国特色的孝治理论.周朝在从家发展为国的社会结构支撑下,以孝治国具有源于人情的自然正当性.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丰富了孝的内涵,但此时儒家对孝的强调更侧重于观念.汉朝以孝治天下、推崇《孝经》,形成从重视孝观念向重视孝行为的转变.在“从上往下”看的视角中,《孝经》对“差序义务”的强调,使得统治者的责任对上不对下,但是在分封制废除、郡县制确立的背景下,“天子”与“士”直接相连,基于自然情感的孝被抽空了自然正当性.这一方面促使在上者以“恩惠”赐予在下者利益,另一方面促使在下者在“孝”的情感中由对人的“敬”转变为对位的“尊”,这就为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埋下了伏笔,同时,此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思维模式对于当代中国仍然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客.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影响不仅在中国社会,而且还和中国文化一起传入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大量吸收宋明理学,形成了学习引进中国儒学的第二个高潮,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本文认为,研究德川幕府时代的意识形态,“孝”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孝”在日本历史上曾经为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并且以法律手段推行“孝”。在“孝”的问题上,日本不是像中国那样直接用“孝”实现自己的统治,以“忠”为主的日本统治阶级的道德实践是通过“孝”来凝聚国民,“孝”是“忠”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小说《楢山节考》中所描写的将上了年纪的老人遗弃至深山中的故事,从人类伦常道德角度看,确实匪夷所思。但在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等书籍中确有相似的记载。可见日本在孝养观出现以前有过一段孝的真空期,在此期间人们心中并无孝的观念。在中国儒教孝道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的忠孝观念由于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原因,以中国儒教的孝道为基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经过几个时代的演进,形成了以恩为核心,忠大于孝,忠、孝为绝对义务的不平等的日本孝养观。  相似文献   

9.
《孔学堂》2017,(3)
孝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孝的基本要求是奉养父母;孝的灵魂是敬爱父母;孝的要点是能够对父母几谏;孝的境界是慎终追远。孝与仁、礼、忠、慈都有着密切关系,认识这些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孝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月26日,湖北省竹溪县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暨第二届道德模范、“十大孝星”颁奖典礼在县宾馆隆重举行。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为“十大道德模范”、“十大孝星”  相似文献   

11.
“孝”是古老的道德观念。“学者,人生之至性,百行之本原”,为历代人们所承传、崇尚并袭进。匡亚明在《孔子评传》中曾说:孔子在孝的观念中注入和强调了亲子之爱这一新因素,却是有光辉的。”正是这光辉,照亮了千秋万代无数善良者的心。天地间,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胡乃不如禽与畜?”只有“父慈子孝”,才能做到“少有所长,老有所终。”家庭若没有孝悌规范,就不可能有男耕女织的正常  相似文献   

12.
翟学伟 《社会》2019,39(5):127-161
思想转化为行动,有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也伴随着思想本身在操作上的现实改变。由于孝的观念及其实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故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范例加以考察。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孝,主要任务是探讨其运行的社会方式,包括它如何从儒家思想转化为中国人的行动并对社会产生真实的影响与建构。孝的本意在于事亲,但儒家将其同仁连接,进而成为仁的实现路径。至此,从仁至孝,可以看作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孝所承担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因“报本返始”的含义而构建起的天人认知框架。这一框架的基本运行方式即是由亲子关系形成的互报模式与情感的角色化。其基本核心依据在于其关系设置上的不对等性所产生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歉疚与报恩。孝一旦运行,会导致中国人将整个社会生活集中于家族谱系、社会温情化、伦理导向、关系网络、权威至上等方面,进而可以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孝所形成的社会特征是中国社会最稳定的传统。虽然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其主导性已经式微,但其社会底色依旧。  相似文献   

13.
高校会计的法律责任与行为规范王祖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会计工作领域的改革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如何完成国家赋予的法律责任和行为规范,是高校会计工作者亟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就此试作如下探讨。会计的法律责任是指会计违反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4.
以儿童为本创建儿童福利院的组织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组织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组织文化实际上是指组织的共同观念系统,是一种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悲剧《孔雀东南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林 《社科纵横》2004,19(1):85-86
《孔雀东南飞》悲剧中 ,焦仲卿、刘兰芝在宗法社会孝文化及礼教压力下 ,艰难地选择了以死相殉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个人”和“自由”的观念而导致焦刘在邪恶势力面前反抗无力 ,只好“不自由 ,毋宁死”。死后精魂化为异类说明其悲剧在传统佛道文化中无法肯定升华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在实践中,汉代政府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社会政策,以“孝”作为官吏选拔的途径与评价标准之一;用社会政策和制度培育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以礼入法”,对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对孝的行为进行硬约束。汉代的措施给我们当今培养敬老爱老的风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是体现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文献,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其蕴含的义理一直被各朝君王奉为治世的圭臬,"孝"也逐渐成为规制百姓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作为统摄全书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其所蕴含的义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先王的"至德要道"是"孝",二是"孝为道德之根本",三是"孝"有三个级次的目标结构.通过剖析<孝经>的深层义理,辩证地研读<孝经>,对儒家"孝"道进行现代诠释,可以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孝"的伦理道德提供一定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婚外恋"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行为规范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四位遭遇丈夫发生"婚外恋"的女性的访谈发现:现代社会女性较之于传统女性对婚外恋的容忍度有所提升,这反应现代女性的独立性得到增强;表现在婚姻观念上则是不再视婚姻为人生成败的指标,抛弃了依赖男人的思想,要求有自己的生活圈。  相似文献   

19.
何传春 《探求》2009,(3):65-67,71
在全球化时代,培养领导干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为基本的是要形成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关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宗教信仰和行为规范等的文化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尽量减少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20.
秦双星 《社科纵横》2011,26(1):61-64
和文化是传统社会一个重要的历史存在,也是法律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孝文化是传统社会和文化最基本的情伦性格。汉代以和为命题,把孝亲作为法律的宗旨,视孝亲为和文化的情感基础,符合以往历史的规律和汉初现实的需要。汉代在和文化的司法适用上,以孝断狱、春秋决狱作为重要司法原则,立孝于民、因孝免罪、严惩不孝的案例被不断援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和文化的智慧是融通情理法,全面整合各种关系从而达至和谐,和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