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派戏剧之于中国现代戏剧创作,与其在中国的传播相类似,开启于“五四”时期,鼎盛于20年代,30年代延续下来但不象前一时期那样热闹,随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爆发,现代派戏剧创作就逐渐趋于消隐了。创作过中国现代派戏剧作品的重要作家有:洪深、田汉、郭沫若、陶晶孙、向培良、白薇、陈楚淮。徐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始终和完全从事现代派戏剧创作的戏剧家,但众多剧作家的含有现代派戏剧美学特征的戏剧创作流,显示出现代派戏剧创作由显到隐的历史过程及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的推行,使中国对西方戏剧的接受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西方戏剧与中国有了更广泛层面的接触。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推动西方戏剧的接受,是因为它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思想启蒙为目的掀起的一场“文艺复兴”运动。西方戏剧的接受,应被视为新文化运动者在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中采取的重要策略,它也现实地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大悲是中国现代戏剧界集演员、导演、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戏剧最大的贡献是其对戏剧艺术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态度,他一方面创办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做一些普及戏剧常识的工作;一方面彻底批判旧戏、文明戏,为倡导爱美的戏剧理论扫清道路。陈大悲的《爱美的戏剧》是第一部关于研究戏剧艺术的书,填补了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专著的空白。在该专著里,陈大悲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剧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的系列理论,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初期的学校教育改变了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20年代受“五四”新文化和西方戏剧教育影响初步形成了现代戏剧教育模式,30、40年代有鲜明的工具性特性,也产生了一些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已经逐步成为了美国剧坛的领军人物。同时,随着他的戏剧创作手法日趋成熟,奥尼尔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中国现代戏剧在20世纪20年代仍然处在"生长期",对国外剧作家关注的广泛度有限,而且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化,以及现代戏剧发展与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关系密切等因素,中国的戏剧工作者对国外剧作关注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以易卜生戏剧为代表的社会问题剧上。因此,20年代的中国文坛对奥尼尔依然知之甚少。与此同时,对东方一直抱有深切向往的奥尼尔在1928年底开始了他的东方之行,作为对自己"终生理想"的一场实践。这次历时四个月的远游,不仅使奥尼尔个人受益良多,更重要的是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契诃夫的戏剧精神和风格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戏剧冲突的淡化处理、舞台抒情氛围的营造等戏剧表现手法方面。而这些戏剧表现手法背后实为契诃夫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一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风格接受的程度。中国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契诃夫的戏剧表现手法,但对其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则还没有充分领悟和借鉴,尤其缺乏契诃夫那深沉的冷峻所蕴涵的荒诞意识。这是中国现代历史、文化的特性造成的,这种特性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家的创作在接受来自契诃夫的艺术影响的过程中有不小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戏剧是现代戏剧发展至关重要的吸收和借鉴之源,这一学理前提保证了探讨中国古典戏剧现代性的可能。涌动在中国古典戏剧中主体“人”的觉醒及其在创作对象、创作者和审美接受者三维的体现,构成了我们在今天探索现代戏剧命题时不可回避的重要历史坐标。中西比较视野中的戏剧现代性又基于各自文艺传统的差异而又有侧重点的变换。作品、作者、接受者三者循环系统的现代性是戏剧现代性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话剧 ,虽然受到世界戏剧思潮的影响 ,但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特色 ,却是从西方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戏剧中得到的启示和借鉴 ,形成了功利性、民族独创性、开放性等本民族的现实主义戏剧特色 ,这是对世界话剧现实主义的发展贡献  相似文献   

9.
田汉对外国文学的大胆接受和译介密不可分。在五四呼唤“戏剧改良”的运动中,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走上了中国现代戏剧舞台,并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唯美”旋风。《莎乐美》对田汉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他不仅要做该剧的译介者,而且更要将从中采撷的营养用于自身戏剧艺术的探索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早期话剧(1900~1930)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前30年的中国戏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新剧”、“爱美剧”和“普罗剧”等话剧样态和田汉的南国社及南国戏剧运动,它们犹如一面面艺术棱镜,折射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前后等革命历史环节的夺目色彩。作为中国20世纪早期革命运动的艺术反映,话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充当了革命和启蒙的文化工具,并逐步完成了它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将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戏剧艺术理论和表演风格,为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这既是书写中国现代文艺史的一个基本维度,也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1.
追问品特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追问品特戏剧的本质何以成为其艺术形式基础的可能,也就是探究什么要素和内在的规定性构成品特戏剧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品特戏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样式而被广为接受,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门的文章论述品特戏剧的本质特征,这就势必忽略了品特戏剧的艺术生命内涵,也忽略了品特在丰富和推动现代戏剧理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因此,笔者试图从品特的戏剧观念切入,以黑格尔的"情境"理论为研究框架,论述品特戏剧艺术形式的决定要素、基本特征、功能以及创作方法与目的,旨在阐释品特戏剧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艺术构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我国现当代戏剧创作领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的史剧观可从其有关论述和史剧创作中去探寻。它大致包含三个紧密结合的要点:浪漫主义的表现;现实主义的本质;战斗意志的张扬。郭沫若史剧观的形成有时代和个人的因素。郭沫若的史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史剧创作的独特手法,并进而形成其史剧作品鲜明的美学风貌:激情澎湃,诗意浓郁;崇高悲壮,韵味纯厚;政治性强,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3.
死亡悲剧意识是理解奥尼尔创作 ,也是认识其悲剧美学的基本切入口之一。其死亡悲剧意识基本上是乐观主义的 ,这种悲剧意识使他剧作中那些在生活中只有死亡的主人公在追求自己的失败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素质 ,使自己的失败也具有了崇高的悲剧美感 ,这也是奥尼尔剧作具有经久魅力的原因之一。但在其创作的后期 ,生活的痛苦使死亡悲剧意识也随之由乐观主义逐渐过渡到悲观主义。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剧作的死亡悲剧意识 ,指出了奥尼尔剧作的基本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莎士比亚的戏剧的研究、莎士比亚电影的摄制和上演,在世界各国热闹非凡。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论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琼斯皇>是奥尼尔现实主义戏剧和现代派戏剧的转折点,融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戏剧美学思想为一体.作者以前人开拓的领域为起点,以新的视角、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创作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带有较强的存在主义色彩,这是他的创作具有浓厚的现代人文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他的戏剧既有力地概括了19世纪俄罗斯人的生存处境与状态,又充分体现了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表现出作家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17.
在曹禺戏剧中,我们不难发现“疯子”意象的频繁出现,考察中国乃至世界学、化经典,我们意识到“疯子”意象有着深厚的化内涵,并且具有形象的相似性和内在精神机制的稳定性,从而成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共同寻求的先知先觉人间评判的原型意象。“疯子”群像在曹禺戏剧中完整的原型流变过程,体现了作家复杂的内在心理结构及其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不懈的上下求索,形成了他戏剧的一个闪光侧面。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两朝,戏曲成为山阴(今绍兴)祁氏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祁氏家族因此对戏曲,尤其是昆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戏曲也巩固和丰富了祁氏家族文化.祁豸佳是个天才艺术家,然而学界对他的研究至今仍为空白.通过关注祁豸佳的戏曲艺术造诣,对他的主要戏曲活动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家族文化等因素对他成就卓越戏曲才能和素养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跨文体创作角度论述老舍戏剧与其小说的文本沟通,从题材、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这种沟通的存在,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创作的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完整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 ,李健吾是一个特异的存在。比较李健吾话剧的艺术价值 ,李健吾对中国话剧的贡献及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 ,李健吾话剧的研究现状严重滞后 ,研究者不多 ,研究成果太少还处在起步阶段。就已有的论文来看 ,赏析有余 ,理论深度不够 ,社会学的批评模式制约着李健吾的话剧研究向纵深开掘。其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传纪性研究 ;二是悲喜剧之争和艺术特征之归纳 ;三是人性形态和深层意蕴之探讨 ;四是其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