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性别学视角切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戏剧,不能不注意到“性别假面”这一奇特的话语模式和文化现象。性别假面文本,既包括“男说女话”又包括“女说男话”。本文探讨的是后者,主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借鉴女权批评理论,对“女说男话”在古典文本尤其是戏剧中的表现方式及其二重性内涵进行剖析,指出其实质是“菲勒斯中心”文化史上女性向男性准则认同的性别错位现象,其中既托寄着女权抗争的呐喊又体现出女权失语的无奈,从而于理性反思层面上给今人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性别文化是指文化中涉及男女平等的内容。“大脚女人”可以说是对壮族妇女地位作用的矛盾性表征。与此相同,壮族性别文化既承载着“阴阳合德”的合理内核,也接纳了“男主女从”的主流话语。为了在批判继承中做好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影视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偏见”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议程设置”功能的实施与女性的边缘化、文化陈规的散布与女性主体价值的缺失、男权规范的强调与女性审美取向的偏差、男性气质的宣扬与女性生命感觉的弱化。“性别批评”是对两性和谐的影视文化氛围的建构,并非只主张单一性别的存在,而采取双性别的完整立场;不是要造就一个女权的文化,相反是期望实现两性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语言习俗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的有效载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揭示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本文沿用1999年Biber 等人采用的语料库性别词汇分析方法,选取英国1961年LOB及1990年ICE-GB两个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对两个时间节点的性别词汇,从三方面(性别特指词汇参数、双重性别词汇参数及特殊性别词的文本分析)研究1961年到1990年英国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并探索此变化是否与在英国盛行的女权运动有关。结果发现,相较1961年,1990年阴性词汇及双性别词汇分别使用频率增多,特表女权的新兴词汇出现,侧面印证英国女性性别歧视现象可能减轻或至少女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但同时,社会对女性权益的态度可能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双性同体”是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突破了性别对立的传统思维框架,达到了性别超越的新境界。《女勇士》是多元文化中的经典文本,同时也是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小说首先通过“花木兰”的师傅—老汉老太太,表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和谐思想,即双性同体的始原模式对父权中心的消解。然后着重塑造了“花木兰”这样一个双性同体的艺术形象,她既替父出征,英勇杀敌,同时又在军中建立了家庭,生儿育女,是一个有着复杂而混淆性别的女性形象,体现了汤亭亭对父权制社会的挑战,对性别二元对立的消解。通过对《女勇士》的女性主义解读,认为双性同体用消解性别二元对立的方式去消解父权中心,是对人类历史形成的两性间对立、冲突、压迫与反压迫关系的反拨,双性同体的“女勇士”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所推崇的完美的“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女权政治学被誉为政治学在20世纪末最为独特和影响深远的发展。在众多的女权主义流派中,社会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激进女权主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汲取了营养。但这些研究就其核心来说,大多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人的方法来研究女性。"性别政治"概念的出现为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权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所谓性别政治,即性别集团之间的权力关系和结构。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权思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对男性支配和统治女性的揭示、对男性权力根源的追寻和对两性权力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5本在性别与传播领域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近十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主要议题为三种类型:一是立足性别与新闻业的关系,将性别作为报道主体或报道对象来展开研究;二是考察媒介实践、话语文本中的性别如何被建构;三是关注技术、平台等带来的性别传播新议题。该研究领域的重心从早期研究较多集中于媒介中的性别呈现、女性的媒介经验探讨转向更为关注性别角色的媒介实践及文本话语生成,发现性别权力与媒介、社会、技术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从“媒介研究”到“媒介化研究”的变化。社会发展及性别观念进步带给性别传播研究更丰富的研究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8.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别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别诗学的基础性工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相似文献   

9.
父权规训与男性想像:解读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文化理论,解读有“英国文学经典之作”盛誉的康拉德短篇小说《黑暗的心》,并对小说作者在文本中充斥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即父权思想、男性幻想弥漫意识等进行严肃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双性同体”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是性别批评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儿童文学的批评实践中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本中有着多种类型的“双性同体”书写,它们或着重刻画了具有兼性气质的主人公,直接触及了性别议题;或巧妙置换了读者阅读文本时所倚赖的旧有的性别话语背景知识,以重新定义性别气质;又或者塑造了一种从与性别有关的“创伤”体验中走过而获得中性特质的人物,最重要的是,这种特质使他们成为有能力回馈社群、治愈“后来人”创伤的优秀的“社区公民”。这些“双性同体”书写中既有人类关于“健全和完整”的想象,又有性别流动多元的开放信念。而这些创作实践又反过来为传统的“双性同体”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  相似文献   

11.
在几千年社会发展中,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性别文化生态。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从产生至成熟的千百年间,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女性性别角度研究中国性别文化和中国戏剧文化土壤中的女演员群体极具新意和学术价值,而分析当前女艺人特别是近代平津沪三地京剧女演员的现状,总结这一领域研究成果,透视其间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当前益愈趋热的女性性别研究,以及当代娱乐业流行文化的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曹禺的戏剧作品《日出》为语料。从性别和功能两个角度对言语打断进行分类和分析,发现言语打断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言语打断总数多于男性。男性和女性实施的打断功能类型的分布不平衡;从具体文本出发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言语打断受权势地位和人物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性别文化与两性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为两性关系之一,夫妻关系既受已有性别文化的影响,又受当时社会新情况的影响。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夫妻关系由不平等迈向平等。受传统性别文化影响和社会文化发展带来的冲击,现代社会同时并存着平等的夫妻关系与不平等的夫妻关系。先进的、平等的性别文化有助于促进夫妻平等;同时,夫妻平等也有助于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最终有助于实现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14.
晚清以降,民族国家诉求实际上构筑了中国文学最基本的现代性想象空间。现代性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叙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知识系统的建造。它无疑要吸纳最广泛的象征资源,要诉诸一系列崭新的文化象征。这其中当然包括对“性别”的文化象征模塑。从晚清知识分子对中西文明“中男西女”的联姻想象,到上世纪50-70年代文化空间的“厌女情结”,以及最经典的民族国家叙事对“新时代的女性”的意义设定,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实际上一直是被性别化了的。因此,从性别视角介入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应该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性与文学关系的不容忽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视角,可以对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媒介拟态环境的性别文化建构给予剖析,并能从“说与被说”“看与被看”“演与被演”三个方面对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性别权利和女性形象的拟态环境进行评析,对媒介传播中如何贯彻“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6.
廉政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倡导和实践廉政的文化。它既包括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如价值观念、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等;又包括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如廉政的各项法律、法规、纪律、制度等。因此,从外延上说,它属于“大文化”的范畴:从内涵上说,它是基于“廉政”内容的一种三题文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几个具代表性文本的细读与比较,可发现两性叙事中,“恶女人”形象酷似的表象下,沉潜着本质不同的性别立场与现代性追求。男性叙事中强烈的启蒙诉求背后,凸现了男性现代性性别立场的犹豫与彷徨。在女性文本中,“恶女人”之“恶”是女性意识的象征,鲜明的主体意识、女性生命意识已成为女性话语的明确追求,这种性别意识的现代性追求在文化层面上承续并丰富了“五四”文学开启的启蒙现代性内涵。  相似文献   

18.
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更为严峻,就业权平等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以社会性别为视角进行原因分析,主要由自然生理差异、雇主性别取向、劳动者个人基于性别所作的选择、社会制度中渗透的性别观点等所造成。应当在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制度中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观点和措施,以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关于性别议题,微博上呈现出“一边倒”的特点,即“女性弱势”议题相比于“男性弱势”议题更容易引爆舆论。男性弱势议题被忽视乃至被包容是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权制下性别规范与性别偏见的询唤、特定议题中男性人格尊严权的隐身、对立情绪和情感定向的商业收割,催生并加剧了这一现象。从现实后果来看,性别规范在自我征引中不断被强化,带来性别烦恼,个体权利失衡和遭到破坏,关于性别议题的理想商谈环境仍然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电影《满江红》中“不凡”的女主人公瑶琴在社会关系互动中的表现,分析电影叙事中的性别角色张力,探讨媒介景观中的性别,剖析其何以“不一般”的多元动因。瑶琴在事件化参与中,基于儿女情长和家国情怀所实现的性别气质主体再建,性别边界弱化与性别身份再建,为我们展现了性别在社会建构性之外,还有主体建构性;在新时代媒介景观中,通过女性不但是“绿叶”而且是“红花”的转变,可见“性别—权力”的赓续与重构;同时在资本与亚文化耦合中女性性别身份在多主体介入下的重塑,反映了当代社会动态调适的性别文化。瑶琴的“不一般”,不但指向她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等局限,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忠义、智勇等品质的不一般;而且指向以她为代表的女性,具有主体表达及参与意愿,同时开展主体行动能力的不一般;此外,电影《满江红》在资本与亚文化耦合中建构的女主人公形象,在性别主义、跨性别主义发展情境下的文化主题下同样表现得不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