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元年袁枚由杭州赴桂林探望叔父袁鸿,途中一路吟诗作赋,所作诗为其<小仓山房诗集>之始.至桂林以其出众才学被广西巡抚金鉷举荐入京应博学鸿词试.此词虽报罢,但袁枚广交文友,声名鹊起.袁枚落魄京师两年,一方面以坐馆谋生,一方面专攻八股文,终于于乾隆三年中举,四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步入仕途.  相似文献   

2.
袁枚与《袁枚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一号存斋,因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袁枚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历三月二日诞生于钱塘东园大树巷,嘉庆二年夏历十一月十七日卒于随园。(按:嘉庆二年为1797年,但夏历十一月十七日已为1798年1月3日,袁枚卒年应为1798。)综观袁枚一生行状,可大略分为三个时期: 一、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四年(1716——1739)为求学与求仕时期。袁枚5岁时开始受孀姑沈夫人家庭教育,7岁正式受业于杭州史玉瓒先生,读《论语》、《大学》,9岁始自学古诗词赋。雍正五年(1727)12岁为秀才,从学于学使王交河先生。雍正十二年(1734)19岁  相似文献   

3.
在清乾隆时代,袁枚(1716—1798)是一位“一编早定千秋业,片语能生四海春”(《随园诗话》补遗卷八,席佩兰见赠诗,下简称《诗话》)、享有五十年盛名的文坛领袖人物。可惜的是,长期以来,有的研究者特别注意他生平的某些表象,认为:袁枚是一位风流才子,优游林泉,“过了五十多年的清狂自在的享乐生活”。其生活、思想、创作,流于“庸俗、浮滑”。(参见米治国等《元明清诗文选》第118页、《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五卷《袁枚》)有的则更具体指出:“根本缺点在于缺乏社会现实内容”,“只是一种运用自如的消遣,一种剔透玲珑的‘盛世’点缀”(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册)。因此,应该进一步对袁枚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其人生道路、生活爱好、理论开拓与诗文创新等方面,提出初步探索的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袁枚《随园诗话》的长篇形式与乾隆盛世全社会作诗的对应关系,袁枚"性灵"诗观的非理论形态,袁枚早达早退的生活方式与乾嘉诗学、考据学各成专门之学的因果关系,中国女性被其"整体"地推上诗坛等几个方面,对《随园诗话》这一部人尽皆知的名著之实质,重新进行了诠释,而诗话与诗说二体的区别,也在乾隆盛世诗学的繁荣中为人所更易见。  相似文献   

5.
镇安府任上的赵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辙经年到,邮签万里修。 地当中国尽,官改土司流。 这是赵翼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出守广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时所写《镇安土风诗》的开头几句。诗中洋溢着他对“乾隆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的自豪感和自己要“勉修循吏绩,抚字辑遐陬”的积极进取精神。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中叶的诗人兼史学家。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瓯北诗集》和《瓯北诗话》行世。他论诗特别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荣古虐今”的社会偏见。其《论诗绝句》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相似文献   

6.
<正>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曾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其间以三百金买得隋织造的废弃了的隋园,稍加修葺,改名随园,园址在江宁小仓山下(今江苏南京市北)。袁枚三十九岁辞官以  相似文献   

7.
王英志先生新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之《袁枚评传》(以下简称《评传》)一书 ,洋洋四十八万六千言 ,高掌远 ,体大思精 ,不仅使王英志先生本人的袁枚研究得到系统化的整合、延展 ,而且全面提升了当代袁枚研究的水平 ,代表着迄今海内外袁枚研究的最高成就。王英志先生为海内外袁枚研究大家 ,二十余年如一日孜孜 ,耕耘于“随园”,硕果累累 ,《评传》的诞生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王先生最早选择袁枚作为研究对象 ,现在又由他来为袁枚研究贡献上一个空前的丰收 ;因为有了这部《评传》,两个世纪前的乾嘉诗坛盟主、反传统又反潮流的思想健…  相似文献   

8.
于公与韩生     
“于公”与“韩生”,这两人都在清代来广西当过县令。但由于两人的理想抱负不同,结局因而迥异。 “韩生”,名廷秀,字绍真,江苏南京人。钱辛楣掌教钟山时,他是个高材生,被誉为“深中笃行,有壶遂风”。由于钱辛楣与袁枚过从甚密,韩廷秀因之得与袁枚接近。时袁已年迈,每有述作,辄嘱韩代笔,往往乱真。嘉庆间,韩廷秀被选为马平县(今柳州)知县。但他看到当地僻远荒凉,生活艰苦,又听说前官负国课至二万余金,惊悸而死,骸骨未收,便怕得魂飞魄散。受印八日,便朝服雉经而亡,年仅三十许(《小仓山房文集·韩生哀辞》)。  相似文献   

9.
赵翼(1727——1814) 字耘菘,或作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26年恩科会试榜眼,清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长期主盟乾嘉诗坛。他在诗歌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瓯北诗话》为清人诗话名著,论诗诗更是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0.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间的著名文学家 ,也是一位有特色的思想家 ,他在世时和身后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尽管历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差异甚大 ,但其思想和作品无疑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轻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2 0世纪 5 0年代后至 70年代 ,由于种种原因 ,袁枚主要作为被批判、否定的对象进行评介 ,80年代始 ,随着思想解放之风吹进学术领域 ,袁枚研究出现了新的气象。王英志先生就是新时期最早在这方面进行重新探索 ,并在其后一直以之作为主要课题、成就卓著的学者 ,二十余年来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出版了《袁枚与随园诗话》、《续诗品…  相似文献   

11.
读《随园诗话》,我感受最深的是袁枚那种对诗的高度热情。不,那简直是一种狂热,一种嗜诗如命的狂热。“余闻人佳句,即录入《诗话》,并不知是谁何之作。”“余出门归,必录人佳句,以壮行色。”他从随园担粪者的话语中汲取灵感,从村童野僧的言笑中孕育诗情。对于在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2.
李渔和袁枚 ,就生活方式与经历而言 ,似乎同样和豪门、女性瓜葛不断 ,日常对养生饮食颇为讲究 ,于“食色”二字 ,渊源不浅。李渔在《闲清偶寄》中设“饮馔”一部 ,袁枚则为后人留下一份《随园食单》。从“饮食”和“男女”两个角度入手 ,以《闲情偶寄》和《随园食单》为主要探索对象 ,观照两位历史上齐名的风流才子同一题材的文章风格及其形成原因。然而世易时移 ,独行于晚明的李渔和活动于盛清的袁枚 ,无论为人还是为文 ,毕竟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3.
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评介罗永生清代乾隆才子、性灵诗派首领袁枚(1716─1798)及其著作曾被历史套了许多桂冠,但亦被扣上不少恶名。袁枚生前,就有章学诚诬之为“倾邪小人”(《文史通义·书坊刻诗话后》)、“无耻妄人”(《丁巳...  相似文献   

14.
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久知其名,而未得一读。曾有许多文章提及此书。比如,郑逸梅《掌故小札》谈陈石遗一文就是。陈石遗是清末大诗人、大名士。他也有钱,讲究吃喝。郑文说,陈氏“家有良庖”,做得几种特异好菜,“客有饫之者,谓《随园食单》不能专美于前也”。这么一说,似乎《随园食单》是专谈佳肴美味的。其实不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了此书,我当即买来一读。谁要是喜读闲书又喜尝美味,我建议他也读一读。这是清代袁枚写的一个食谱。袁枚字子才,倒是可以颠倒此字,称他为才子。是的,大才子,大诗人,大名家,也是大吃家。他是杭州人,青年即中进士,入翰林院。本来是前程无限。他有名士派头,没弄好,外放到江宁(现南京)当了几年县官,后来不干了,就在南京定居著书。因为他是名人,各地有人邀请,请玩,请吃。他又乐  相似文献   

15.
清代性灵派主将袁枚近60万言的《随园诗话》,无论以篇幅之巨大,还是以内容之丰富来看,都是中国古典诗话之不可多得的佳构。自顾学颉先生整理校点的《随园诗话》(以下简称“顾校本”)1960年初版、1982年再版之后,已发行46500册,广泛流传,其嘉惠士林,功莫大焉。笔者近年来研究《随园诗话》而有所得,颇受益于顾校本。但任何古籍的校点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顾校本亦不例外。《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63期曾刊有王果等同志《顾校(随园诗话)标点质疑》一文,指出顾校本标点失误42处,是正确的。只是顾校本之失误远不止此。限于简幅,不能尽举,本文仅就其书名号、引号与断句三方面失误之要者,再例举数十条,以求正于校点者与读者。(附带说明:引文中原有的人名、地名号,为便于排版均删去。) 一、书名号漏标1.郑夹(氵癸)笑韩昌黎《琴操》诸曲为兔园册子,薄之太过。(卷二40) 按:“兔园册”为书名,即《兔园册府》。据王应麟《困学纪闻》系唐杜嗣先著。为收集古今事迹、典故之类书,三十卷,全书已佚。袁枚认为郑氏讥笑韩愈《琴操十首》如同堆砌典故之类书,未免贬低得太  相似文献   

16.
江苏“随园菜”与北京“谭家菜”、山东“孔府菜”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官府菜,其中的“随园菜”得名于江苏历史名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袁枚的饮食文化著作《随园食单》。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随园食单》中菜品名称的音节数目、组成结构、命名特点等,以挖掘江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是清中叶重要的文学事件,其发生时间集中在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间。乾隆三十七年,章学诚随朱筠在安徽校文时,就对袁枚印象不佳。乾隆六十年以后,他在信札和《诗话》里对袁枚展开抨击,将其文学思想的弊端归咎于道德的沦丧。从嘉庆元年到二年,章学诚的批判视界转向袁枚的妇学观。嘉庆三年以后,他又因袁枚的《尺牍》与《诗话》中所记轶事,再次对袁枚文论及其伦理基础进行批判与清算。章学诚的袁枚批评涉及文学与伦理两个层面,且把文学问题推本溯源于伦理基础,这是理解清代学术与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8.
诗人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间诗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因他不但有较为进步的诗歌理论“性灵说”,且有大量能体现这一理论的诗歌创作。清代姚鼐在《袁随园先生墓志铭并序》一文中对袁枚诗文风靡一时的状况作了这样介绍:“(枚)为诗多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清史稿·袁枚传》和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红楼梦》研究中,“比较研究”的风气很盛,有的把《红搂梦》跟其他作品比较,有的把《红楼梦》作者跟其他作品作者比较,有的把《红楼梦》书中人物跟其他书中人物比较,也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比较,涉及古今中外的都有,可谓五花八门,给人们以多方面的启发。本人也想暂时加入一下这个比较研究的队伍,试把《红楼梦》书中头号人物贾宝玉和清代乾隆年间诗文三大家之一的袁枚(1716—1797)作一番比较。引起我比较的动机,是在阅读袁枚的诗文、《随园诗话》和了解他的立身行事时,直觉地感到他同贾宝玉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黄艳梅 《社区》2010,(3):63-63
一个人过日子,最不能委屈的就是自己的胃。“美食达人”袁枚先生曾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这位乾隆时期的大才子有闲有钱,精于饮食,面对美味珍馐如同品味诗书一般,还要去考究一般盘中之物的前世今生,难怪他能写出脍炙人口的《随园食单》。我等平头百姓,要为一日三餐奔忙,自然没有袁先生那份心境,也没有机会品尝美味珍馐。好在上天亦不负我,终日有豆腐为伴,也很快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