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岩  申琳 《阴山学刊》2014,(5):20-24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20幅宗喀巴题材唐卡,其构图、绘制技法等方面颇有特点.这些风格迥异的唐卡是通过三条路线传入土默特地区的:由当时的教法中心卫藏地区经青海传入;由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北京传入;蒙古地区不同盟旗间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2.
宗教的伦理道德对社会和谐稳定所起的作用非常显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扬藏传佛教教义中倡导的爱国爱教、生态伦理等积极因素,对于促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区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笃信禅师”名号出自于《清实录》,记载的是甘肃卓尼著名藏传佛教高僧棍噶札拉参因调停藏尼冲突有功,清朝中央政府赐予其上师转世三世策墨林“笃信禅师”称号。但棍噶札拉参的个人传记中记录的是棍噶札拉参本人获“笃信禅师”称号。其中所涉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驰骋疆场保卫祖国边疆的“将军喇嘛”一世喇嘛噶绕棍噶札拉参,一位是对西藏政教产生重要影响,维护了祖国统一、西藏地方稳定的摄政三世策墨林。“笃信禅师”名号归属问题,恰恰也反映出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藏传佛教对中央政府的绝对拥护,藏传佛教高僧所拥有的爱国品质是藏传佛教爱国传统的具体表现。因此,本文将就此名号归属问题作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4.
青海互助QK村新建了嘛呢康,修建目的源于对留守老人的关怀、青少年民族语言学习和宗教场所的建立;其功能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嘛呢康。这是藏传佛教在当地的适应性发展,或是宗教世俗化的一种表象。本文尝试研判佛教的适应性发展与当地文化生活关系,认为价值取向从彼岸到现世,是藏传佛教世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开展的法律七进活动中,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是重要内容之一。法律进藏传佛教寺院,对于增强僧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这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改进、提高、强化僧人遵纪守法意识是法治青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由于意外事故而不幸死亡,给独生子女的父母造成了极其沉重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也使得他们面临养老和医疗等诸多生活风险,严重威胁其生计的可持续。构建失独群体社会保障制度是缓解失独群体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文章在把握失独群体规模及其社会保障现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探索解决失独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实践为例,对失独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深入剖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寺院与信教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寺院与所属拉德的村社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作用,互有需求、互为满足,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梳理和探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青海藏区寺院及村社的科学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考察和分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可知,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重要前提,复杂环境和艰巨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发展的丰厚土壤,成熟坚强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主体,国际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关照和回应的宏大场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土观·罗桑却吉尼玛活佛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为例,分析藏传佛教文化视域中的儒家文化,了解藏传佛教内部人士如何看待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及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传统女权主义运动,秉持包含理性、公正、机会均等、选择自由等基本观点在内的男女平等思想。藏传佛教亦有众生平等这一根本理念。本文以藏族史诗《格萨尔》为文本例证,从性别层面做整体观照,着重分析比较了此二种思想在性质和现实发展方面的根本差异,以及在终极追求方面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1.
郭琼玉  王爱云 《南方论刊》2021,(1):58-60,63
谭天度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誉为"世纪松".他在教书和革命活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地升华,不论是在革命活动中还是在理论传播方面,他都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思想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和推广,为共产党的发展和革...  相似文献   

12.
失独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是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因独生子女死亡而使其父母在中老年成为孤寡老人。对这一人群的社会工作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心理抚慰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的服务递送。本文以T市Q街道为期三年的"针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精准帮扶工作"为例,使用行动研究方法,研究者与社工人员同时介入、进行项目干预,帮助失独者提高自信、从失权失能的弱者转变成为主宰生活、增强自我掌控感的强者。  相似文献   

13.
六世赛仓大师是当代著名的佛学家和藏学家.米拉日巴佛阁是安多藏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其建筑的思想风格熔铸了六世赛仓大师藏传佛教诸派和谐共存的思想内涵,是大师宗派和谐观的最好体现,具有不同于藏传佛教其他宗派寺院建筑思想的独特之处.大师的藏传佛教各宗派之间和谐共存的宗教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史料考察,20世纪20年代苏俄教育导入中国的主体为早期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走出国门的记者、留学生和来华的苏俄人。该时期苏俄教育的传播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苏俄教育的传播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密切联系的,苏俄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宣传影响教育的引入,当时中国接受和传播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各取所需来传播的,只是初步导入苏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多民族聚居区的寺院建筑往往蕴含着各民族多元文化互嵌交融的丰富信息。广仁寺是一座建于西安的藏传佛教寺庙,兼具汉藏两种文化,是西藏与内地人文交流的重要物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探寻清代西安城规划的特点,并针对广仁寺在西安城的特定位置,探求其选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从微观角度剖析广仁寺建筑型制与布局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汉藏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文章旨在通过“从特点到文化,再到具体表现”的研究逻辑,利用建筑与规划的实证,对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学术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微博时代,传媒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舆论批评的风险。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差、新闻报道的质量欠佳、突发事件报道缺乏核心信息,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相应的媒体事件,使新闻媒体陷入尴尬的境地,进而造成传媒业的声誉受损。2014年3月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中国媒体原创性新闻少,核心信息全部由西方媒体调查后披露,导致国内媒体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从媒体舆情管理的角度看,媒体事件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媒体可以通过相应的舆情预警寻找差距、弥补不足,提升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淮南市"怡养家园"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文章梳理了淮南市田家庵区失独老人日常生活中的权益受损类型、程度、特征以及维权现状、方式等基本问题。通过运用社会学中社会隔离、自我隔离等社会学理论,借以社会工作实务中个案、社区等工作方法,用资源整合、资源链接等助人手段帮助失独老人维护其合法权益。研究从社会文化、政府举措、个体努力以及法制化建设等层面出发分析失独老人的维权需要及其实现维权的现实困境、阻隔,现行政策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瑕疵。通过社会资源整合、智能化生活理念嵌入等多种方式的组合利用,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失独老人维权保障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30周年,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云南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回顾30年历史,金融业从小到大,由政企不分到金融体系基本完备,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发展和企业的经营、壮大之需。金融业经历了不平凡的30年,这也是云南经济不平凡的30年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人的解放”,它既是理论更是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就是“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它们直面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在理论上创造性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中,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分别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前后继承又各有区别的“三次飞跃”,形成“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其理论呼应和表达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其实践又激发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生动地绘制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经典化过程,在历代唐诗选本中有不同的体现。现存的唐五代选本,仅三种选李诗,一种选杜诗,且评价不太高,这里有时间、地域等原因,更主要的是认识不到位,这与韩愈等诗人对李、杜的高度评价形成较大反差。宋、元人对李、杜的评价很高,唐诗选本却常常不选二人诗,主要理由是二人全集易得且不宜割裂,这其实是一种尊而不亲的态度。明代唐诗选本普遍重视李、杜诗,不但二人诗在选本中占突出地位,得到最高评价,而且是李、杜并尊,李、杜诗歌的经典化,在明代唐诗选本中正式完成。这一经典化过程,可见经典具有耐读性和累积性,随着时代的进展,李、杜诗的意义愈加凸显,而且光景常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