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赓续了数千年,与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历史演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互塑的共生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推动了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威化、普及化。国家通用语的基因传承性与通用文字的历史一致性成为凝聚中华各民族的重要纽带,滋养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构建语言认同,巩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民族团结、民心相通是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互塑共生性是二者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领性论述,这一重要论述至少蕴涵两层意义:一是从观念建构的维度阐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这一基本事实;二是从意识铸造的维度引导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自觉和情感、价值与理性认同。就此而言,“四个共同”精准概括了中国各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辟阐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形象而辩证地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准自然性与历史性特质,“四个与共”深刻总结了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应坚持的思想指针,“五个认同”具体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应遵循的实践方向,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更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和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选择,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和主线,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等构成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是核心和关键。本文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进行分析,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有一定拓展。  相似文献   

4.
张伟军  蒋锐 《学术探索》2023,(10):118-127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方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战略举措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有机集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领导力量;完善新型大一统国家制度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化建构;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推进各民族人的现代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境界;设计中华文明现代化新标识,传播中华民族现代化新形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综合性长期性工程,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才能达成两者共同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正式写入党章,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崭新治理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发挥着凝聚各方力量,增进各民族团结互信的现实价值。通过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渗透颠覆的必然要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动因、现实动机与实践动力。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裹挟下社会思潮暗流涌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面临主体选择不恰、内容表达不清与传播路径不畅等现实风险。为此,需遵循“落实主体—聚焦内容—丰富载体—规范媒体”的路径,运用纪念活动强化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旨内涵和实践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涉多元族群在交融生活实践中所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与共鸣性情感,是中华民族历史形塑的精神引领与民族国家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在民族共同体给定框架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族际互动的社会关系演绎,固基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论域;在新时代场景中,文化传承价值意蕴的民族基因以共生的价值追求阐发,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论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五个认同"根基性表达的利益性诠释以情感共通的利益自觉,提升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意旨,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论域。  相似文献   

8.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考虑藏民族心理认同机制的构成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影响。藏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价值观念等心理认同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藏民族成员的“五个认同”,促进藏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藏汉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和社区环境,推动西藏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经济、文化、情感因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在西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百年来,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并积累了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总结了党领导百年民族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时代方位、科学内涵和路径选择,既能以史为鉴、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格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新胜利,也能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常态化和系统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文化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有效贯彻落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相关教育中,反思其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寻求当代有效的践行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呼应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宏大的时代课题和使命。边疆民族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其独特功能。然而,新时期边疆民族教育需求与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回应边疆民族教育需求,满足其在教育质量、教育数量、教育层次等方面的需要,在回应边疆民族教育需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力量之源,也是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石。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加,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西方国家西化和分化我国的力度加大以及"三股势力"有所抬头,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带来了严峻挑战。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着眼于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相结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使一体多元的格局更加完善,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更加牢固。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场域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历史逻辑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生成和敞显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一个连贯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就现实逻辑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关系融洽与和谐,进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认同谱系”(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团结氛围。在新时代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中国梦认同的民族意蕴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统一在复兴伟业的对象性活动里。在现实性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内涵同构的共生关系,指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梦价值共意的系统生成、文化链接的价值之轴、目标向度的逻辑契合;相互依存、彼此交织的情感、规范、目标,构成了民族框架体系作用的制约性因素,它所链接的共同体意识和国族梦想,以"历史和思想积淀的"共同体表达,指向了民族身份、民族关系、民族凝聚阐发的共同性规约;"认知—评价—建构"的结构性活动、"根基性情感—工具性利益—价值性自觉"的结构性关系,具象在"共建—共享—共担"意识铸牢中的"情感—利益—价值"认同,则构成了中国梦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的演进模式和演进向度。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当今民族工作的“纲”,然而,缺乏法治保障的共同体立法路径亟待纾解。通过考察当前地方民族团结立法规定及适用现状,可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缺位,且制定基本法《民族团结进步法》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应予以专门制定,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法治化水平,实现地方民族团结立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疆巴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46个民族,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凝心铸魂。坚持共同富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主流主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坚持依法治疆,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价值: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指引,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顶层设计力量;以“融”为先,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构筑民族团结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遵循,着力搭建“七大平台”;以增强“五个认同”为导向,加强文化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其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以及实践要求,才能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好地夯实其主线和纲领地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19.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出发,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共同体理论及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等理论,从学理上探讨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间的内在逻辑,为协同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发挥最大合力提供理论支撑。具体而言,从统一性来看,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根基的同源性、行为主体的同一性和目标的一致性;从辩证关系来看,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因此,协调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合点在于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实现以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物质富裕、推进实现以坚定各族群众对“五个认同”的高度认同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中国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职业院校地处民族地区,根植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强化理论武装,强化课程融入,强化成果转化,强化示范引领,强化模范带动,强化推动落实,奋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教育基地、研究基地、示范基地,培养更多具有红色基因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