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解放运动是殖民主义的对立物,所以应当充分肯定其必然性和正义性;而压迫别的民族的民族是在为自身锻造镣铐,因此,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当毫无保留地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首要目标是争得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实现土地革命。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61-166
"中华民族"观念在近代的历史演进中,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理论建构也各具特色。生成阶段,梁启超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是为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建立民族国家。发展阶段,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识与理解虽不尽相同,变化较多,但都是以"民族自决"为主导。普及阶段,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族人民为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团结一致,共同抗敌,不但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以民族复兴为核心的理论建构在抗战期间推动了民族意识的最终觉醒,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今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岑红  印少云 《学术研究》2012,(5):115-121,160
留学生群体在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挖掘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族称,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找到了重要的认同符号;他们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宣传民族主义,为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精神动力;他们以西方新型的政治文化观为思想武器,不懈地致力于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他们同时也是构建民族国家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中华民族真正凝聚成为一个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民族国家的文本,但两人诸多论述具体欧洲民族发展的文章中涉及了关于民族国家的重要论断,其中波兰问题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处例证。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高度重视波兰民族独立问题,并将其视作19世纪无产阶级运动的组成部分。相较于卢梭在18世纪为波兰民族独立所提出的方案,马克思与恩格斯跳出了通过民族性建立民族国家的近代政治哲学框架,而是将波兰的民族解放与19世纪的社会革命紧密联系,从中指认了现代革命的历史任务。在此意义上,波兰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理解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例个案,更是浓缩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国家的基本立场与分析视角,并为20世纪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与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5.
论抗战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兆盖 《中州学刊》2005,(5):147-151
在长达14年的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捍卫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艰苦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不仅要科学总结和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  相似文献   

6.
民族自决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坚持国际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民族自决作为动员各族人民团结反帝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支持国外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不渝。同时,与帝国主义假借“民族自决”的口号、勾结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破坏我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祖国统一的种种罪恶活动,  相似文献   

7.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是对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梦想的继承、对外部民族复兴榜样的借鉴、对接续民族复兴使命的体认以及对激进民主主义者“中华民族之复活”思想的发展。他们使用了“中华民族”“中国民族”语词,使用了“中华民族之复活”“中国复兴”提法,并阐释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涵:以民族解放相号召,争取“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以“创造少年中国”相激励,期盼“中国的返老还童”;以探究民族特性相倡导,希望提振国人的民族精神;以人类大同相期许,冀愿“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之大贡献”。他们致力于探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提出以革命扫除民族复兴的两大障碍,以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工业;谋划聚合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包括培植民族复兴的“中心势力”(政党)、增强民族复兴的民众势力、激扬民族复兴的青春活力、打造民族复兴的强大军力、挺立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争取民族复兴的国际外力等;确立指引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南”,指出“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坚持了“五个统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解放与为人类谋大同的统一,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统...  相似文献   

8.
民族自决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这项原则对于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支持民族解放斗争、保证民族国家独立权利的行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21世纪初叶前后被冠以民族自决的新国家的产生引起了学界在国际法理论层面上对民族自决原则、新国家建立和国家主权等问题的深思和反省。在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这个民族必须是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并正在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民族。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一个民族通过行使民族自决权组建了民族独立国家,或与其他民族、国家联合组成国家,则该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上升为国家主权,此时如果该民族再主张民族自决则是对国家主权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王江成 《学术界》2022,(9):155-164
从民族认同国家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内涵看,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民族的认同整合,即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或实现各民族的多重身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五族共和”开启的“国家民族身份建构”与“承认各族身份”的“二重民族构建”催生了国家认同建构的“融合同化”与“平等共治”两条进路。国共两党的民族观念之争使得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逐渐分野对立:国民党片面强调“国族建构”的“国族同化”进路否认各民族,滑向了大汉族主义的泥沼;共产党强调“各民族解放联合”的“各民族平等自治”进路赢得了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但客观上也存在弱化中华民族建设的嫌疑。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嵌合互构”使得近现代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走向了协调统一。今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纽带实现各民族的认同整合,完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层面认同的跃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年,梁启超等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直接为中国现代民族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革命党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则成为新的民族理念不可或缺的载体。理论探讨和政治实践的不期而遇,使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生根。“中华民族”符号的提出和认同,以及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探讨和追求,是其最基本的思维路向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主义:国际政治舞台的一柄双刃利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最重要最具影响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 ,既对历史上民族国家的建构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促进民族解放和独立 ,亦对现存的民族国家产生了裂变的负面效应 ,造成民族矛盾和冲突 ,进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地区局势的安全稳定。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凸现的新的国际环境中 ,对传统民族主义提出挑战 ,同时引起民族主义的反弹 ,成为牵制国际政治合作与冲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台湾人民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时刻都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回归祖国视为历史的必然归宿,在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反对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及亚洲与国际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光荣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人民团结,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今天只要两岸中国人心向统一,为实现统一不懈努力,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始终不变的理念。但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内涵经历了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孙中山立足夺取国家政权的立场,宣传"排满"革命,以在本部十八行省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1912年后,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孙中山先是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同化国内各少数民族;后又提出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融合,创建一个新的统一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4.
陈衍德 《东南学术》2003,(5):154-161
在东南亚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客观上形成了超越族群和地区的民族主义,从而在独立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凝聚作用.战后东南亚民族主义出现了角色转换,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离散民族国家的分化物.这一变化乃源于历史上的族群和地方分离因素,同时又是战后社会经济变迁所促成.民族分种离主义固然有弱势群体抗争社会不公的成分,但此种分裂民族国家的运动并不具备历史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近现代中国,政党不仅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核心中介组织,还是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连结者。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又是民族国家的缔造者。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百年建构史。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独立运动时期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号召,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党组织体系,领导中华民族建立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国家建构时期将党的组织体系和意识形态共同嵌入国家的制度结构中,逐渐完成了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和民族认同的双重建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体系的建设,来引领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的要旨可以概括为建立民族国家并进而维护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曾奠定了西方近代世俗国家的台法性基础,也打下了近代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鼓舞了亚非地区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而在今天.民族主义已经成为麻烦制造者的代名词,具有狭隘性和自私性,民族主义同时具有极强的排外性和破坏性.民族主义理论的先天缺陷、激进民族主义者不懂得不同时代民族主义的主题应该有所不同均是民族主义两面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民族存亡,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弘扬和继承革命先烈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维持与保卫世界和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非洲马克思主义的源起,是与非洲反殖民运动领导人恩克鲁玛奋斗史相关联的。恩克鲁玛作为开启非洲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领袖,以及作为非洲马克思主义最初的探索者,对推动全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具有极其深远的典范作用与历史影响。恩克鲁玛的泛非主义重构了现代非洲精神,带领加纳人民在非洲率先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在思想上实现了向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的转向,其阶级斗争理论完成了从泛非主义向经典非洲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历史转变;形成了非洲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态与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凝聚人心的团结力量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袁素莲 《齐鲁学刊》2003,1(6):128-133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炮声,唤醒了广大中间势力,使其转变了一贯依附于蒋介石集团的政治立场,积极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建立各种组织,凝聚起抗日救亡力量;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竭力呼吁停止内战,共御外侮;首倡和维护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积极创办刊物,宣传抗日救亡;抢运战区物资,努力开发后方经济;奔赴抗日前线,血洒疆场,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