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张克宾 《中州学刊》2012,(1):114-118
"生生"是易学的基本宇宙情怀,也是儒学生命哲学的理论基调,它在理学宇宙形上学和心性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复卦是理解大易生生之德的切入点和关键。朱熹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深化了复卦所蕴示的阴阳消息之道,将天地生物之心普遍化,并揭示了阳善阴恶观念下的心性修养之道,将天地之生理落实于心性功夫之中。尤有进者,朱熹又将仁与天地生物之心相结合,构建起生—仁—理三者的一体互融,仁既是天地生生之理,又是人之本心,实现了天人之间存在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陈涴 《理论界》2005,(7):196-197
笔者认为东北地域文化符号以"辽海"为最当.地域文化符号的内涵,由三大要素构成,即地理、历史、文化,视此三端,"辽海"之为东北地域文化符号之义自明.  相似文献   

3.
樊荣 《殷都学刊》2012,33(4):62-64
“汲冢书”是西晋时期在战国魏王墓葬中发现的重要文化典籍,在黄河文明传承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系统研究汲冢中所发现的文化典籍与文物,去伪存真,能为黄河文明传承创新做出贡献的学问,可以统称为“汲冢学”.文章通过介绍“汲冢书”内容,分析“汲冢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探讨了“汲冢学”在豫北所具有的独特性、地方性、创新性和学术性特色,同时对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促进黄河文明继承创新,加强高等院校历史学、语言学、中国文学、民俗学、旅游学学科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认知对象只有进入人的文化活动之中,才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文化认知是一种主体性认知,认知主体已有的文化认知结构在认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认知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在于仅仅理性地把握认知对象,而在于理性地把握认知对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即对认知主体的价值意义,这是由人追求价值的本性所决定的。文化认知作为心理的高级机能,一方面,导致各认知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另一方面,凸显了文化因素在其逻辑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云逸 《社会科学战线》2023,334(4):270-275
文章以陶器为视角,从层位学和类型学两个维度,对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阶段遗存进行系统的分期探讨,最终整合为两期三段。重申出土矮体筒形器N2Z4B代表一独立发展阶段的认识,并将该遗迹的性质重新界定为祭坛,同时就其性质变更的意义进行阐述。首次将B型筒形器所代表的时期细分为两个阶段,提出宽带纹筒形器早于垂弧纹筒形器,并以此为线索梳理相关积石冢与祭坛的相对年代。这种以陶器为着眼点,从具体的遗迹单位出发所做的分期探索,有助于为牛河梁遗址丧葬与礼仪性遗存的研究搭建更为精确、坚实的年代学基础,成为红山文明起源与形成等重大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记载的沿江冢陵,从长江上游一直绵延到中游,早期冢陵则远在雅砻江流域。这些冢陵的大体方位,可以通过《山海经》与《水经注》的对读加以认定。另外,长江和汉水沿岸有关颛顼转生以及陵墓的记载,也可以加以破译。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反映出先楚集团及楚族迁徙的轨迹,以及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王志标 《兰州学刊》2014,(9):183-188
文化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对象,并成为学术争论的一个话题.对文化的不同解释起因于研究主体和学科的差异.虽然如此,这些解释中仍有共通之处,经济学对文化的解读可以对此加以借鉴.通过厘清经济学与文化相互作用的领域,提出了经济学对文化释义的三个层次,以期提供一个经济学研究可利用的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8.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悠久的世界文化交流、宽广而多样的文化融合以及积极而务实的文化实践,为泉州赢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美誉。一年多的"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建设对泉州文化品牌提升成效明显,但文化资源分散的弊端也十分显著,打好"东亚文化之都"牌,全市文化资源整合提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尤其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高增长引人注目,作者从"内蒙古现象"与草原文化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文化释义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国荣 《文史哲》2002,42(6):9-16
文化释义至今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 ,即文化释义仍然很混乱 ,而且无法进入使用、文化释义缺乏内涵式切入、没有对文化本质的揭示、与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相脱节 ,需要提出用内涵性的人类社会的类特性来为文化作出最广义、最基本的释义 ,然后定位出各种已约定俗成的外延性子释义的位置 ,构成一个有清晰逻辑关系的系统 ,以便使各种释义能“和平共处” ,在各自的理解上使用。同时 ,应该从类特性的角度为具体事物(过程 )的文化即子项文化 (如企业文化、建筑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等 )的具体内容指向作出阐释 ,以使子项文化释义及“文化底蕴”、“文化含量”、“文化品位”等说法有所确指 ,能进入使用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文化”的深层内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共同体所具有的(狭义的)"科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对此我们可以从多种维度进行阐释,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与哲学观念等;此外,通过与"人文文化"的对照,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科学文化"的含义;而后现代主义者对于科学文化的批判,则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探求现象背后的本体,是人类共通的思想进程,人们的理智总是在探寻某种固定性。知性以一系列并列放置的空间化状态取代生命时间化的流动与绵延,并有意识地过滤掉其中真实的生命血肉。宋明理学家运用理气、性情、形上形下的概念分解,忽略生命内时间的绵延流动,同样值得反思。伯格森强调,绵延即实体,乃持续不断地绵延、流逝与变化本身,但是,知性却要将其分解成非持续性的,静止的状态只是简单择取的瞬间。北宋五子中,程明道喜圆顿,常能体悟到流贯、绵延于道体中的生命之流,依明道体悟,仁体生意弥满,浑然一贯,随处可见,此之为"万物一体之仁"思想。明道体悟高妙绝伦,体用无决然区分,体不空悬,必带气化以显,又决非仅落入形质之气而遗失上通其极的超验之神,唯置身于绵延的生命之流中,体会天地造化与生命全体。  相似文献   

13.
孙玉权  贺更粹  王甬 《理论界》2012,(5):111-113
孔子"人禽之辨",旨在人有"仁"与"知",而其重则在"仁"。通过明辨人与禽兽之不同,彰显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高贵。  相似文献   

14.
左亚文 《学术研究》2005,3(3):49-54
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特色, 这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形式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文化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 是一个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问题。本文从论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入手, 联系当前文化建设的现状, 对于如何在改造和重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克服文化建设上种种错误偏向, 凸现文化的民族特色, 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具体的探讨, 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浅见, 以就教于学术同仁。  相似文献   

15.
为了较好地揭示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德的影响这一问题,文章以仁为主线,从本体之仁、类性之仁和社会之仁三个层面对仁进行把握,认为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德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层面:1.社会之仁是传统医家的价值追求2.类性之仁是传统医德的人性依据3.本体之仁是传统医德的形而上根源。在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将天道、人道和医道相贯通,医德获得了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并与儒家思想具有了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对传统医德产生这些影响,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于“仁”之蕴含的一个经典界定,在宋儒,它与“天地之心”密切关联。“仁”具有公天下的普遍品格。“克己复礼”既以克除己私为前提,去私复公也就是复礼为仁。这既是自我的意志努力,同时也是基于“复”之气化运行的天人的互动,其中体现的,是推动人由此去努力的天道一阳复生的必然趋力。天地之心落实于人即是恻隐之心。克己修身的主动性呼应“生生”的必然性。理学家要求恰当处理仁与爱的关系及性情体用之辨。“全体大用”即静中有动,由用见体。仁体不可以名言,学者须于即物践履中体验。“三达德”的修身行道,根本上已集中到克欲存理和好学、力行、知耻的“为仁”实践,目标则在仁心的全体性实现。  相似文献   

17.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6,(3):157-161
万物起源在何处?《周易》《奥义书》《圣经》这几部古老的经典告诉人们,当人类祖先能够提出问题的时候,就以自己的思考交出了答案:希伯来人的先贤以万能之神交出了答卷,印度人的先贤以宇宙精神大梵交出了答卷,中华先贤则以一个分裂而变的太极交出了答案。太极解答了形上形下两个层面上一系列重大问题:宇宙起点问题,演化的方式问题,演化的落脚点、原动力与恒动力、奇数与偶数、时间与空间、生息转换等问题。用人而不是用神来说话,这是太极产生的基础。崇尚人的智慧而不等待神的恩赐,是中华先贤与其他民族先贤的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文本<论语>虽对孔子"忠恕"之道进行了论及,但历来学界对其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全文从"忠恕"词义诠释入手,结合分析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以及提出"忠恕"之道的具体语境、针对不同对象个性特征等因素,从而认为"忠恕"之道是孔子就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成就他人两大主题的表达,具化为"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两大文化内涵,体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9.
唐代占梦小说导源于古代的占梦术和占梦小说故事。唐代占梦小说分为占梦小说、梦告小说和感应小说。战国时期《汲冢琐语》是一部“古今纪异之祖”、“古今小说之祖”的作品,记叙梦验是其重要內容之一。作品所描写的离奇古怪的梦象、穿凿附会的占辞和梦验,构成了占梦小说最初的内容。唐代占梦小说多半袭取了这一类故事的占梦內容和叙事结构。通过对这两者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唐代占梦小说导源于《汲冢琐语》一书,《琐语》是唐代占梦小说的雏形。而这种观点是对现有梦文学史研究只把诗歌、诸子散文、史传等看做梦文学起源的观点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软实力视野中的“礼义之邦”国家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慧 《齐鲁学刊》2012,(1):11-15
"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符号与重要象征。礼义之邦国家形象的树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有着共同的价值选择和信仰基础。这一称号是在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认定中获得的。礼义之邦国家形象经由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普通民众共同维护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