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墨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1):2-6
任何人都应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共产党员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信念是坚信这一理想最终一定能够实现。信仰共产主义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素质与特性,也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首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共产党员应如何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3.
荀黎明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5,14(2):1-3
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六条基本要求之一.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本质体现.打牢思想政治基础,抓严思想政治防线,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旨。新时代共同富裕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大同思想为文化基因,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路探索为历史根基,以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现实基础,具有深厚的生成基础与时代底蕴。新时代共同富裕内具深刻严密的逻辑意涵: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是其认知前提;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富裕是其内涵精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外延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其重要标志。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共同富裕的实现“合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体系,夯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宝鑫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45-150
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家园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圆梦新时代、建功新征程、做时代新人的前提条件和首要特征.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要在信仰、信念、信心、信服的共振互动中深入探究时代任务,在学、思、践、悟螺旋上升的作用过程中科学把握实践逻辑,着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王英英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1):6-8
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本文论述了当前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课程,“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厘清其内在逻辑,掌握“思政小课堂”与“大思政课”的辩证关系。而“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拓展性有待增强、教学效果有待提升、课程群建设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加强基地平台建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真正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魏玉东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388-392
STS学科发展在逻辑上可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统一学科三个阶段,通过对苏俄STS在多学科、交叉学科和统一学科阶段发展内容、范式的梳理,揭示出苏俄STS研究正在从科学学和技术论两条路径向科学技术学转向,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用科学学单一学科整合科学技术学从而进入STS的路径在逻辑上是不现实的,在实践上是不成功的;STS研究要坚持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四元论;要正确认识主导意识形态及其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防止重蹈苏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绝对真理到全方位讨伐的覆辙.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意义深远。政党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自然天成,其有独特的生成和发展逻辑。新时代坚定政党自信需要系统回答“何为政党自信”“政党何以自信”“为何要坚定政党自信”“如何坚定政党自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定政党自信需要遵循政党认知、政党认同、自觉遵从和坚定维护这一循序渐进的生成和发展逻辑。以正确的政党认知为前提和基础、以建构普遍的政党认同为关键、以自觉内化的政党遵从为核心,以坚定的维护行动为目标构成了政党自信的生成与发展逻辑。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需要在政党认知、政党认同、自觉遵从和坚定维护的有机统一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1,31(1)
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理想信念状况与国家事业发展密切相连。当前,大学生党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党员理想信念状态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出现少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动摇现象,针对现状,帮助大学生党员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基础上明确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具体方法,总体形成"一体三层五翼"的培养模式,培育大学生党员成为坚实的青春储备力量。 相似文献
12.
13.
梁纪毅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2):110-116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理论因解决时代课题而产生,先后经历了具有世界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理论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理论的中国化,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理论的时代化、大众化等重要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习近平从高于天的高度指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从四个自信的树立上根本保障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坚定,从人本关怀和大众话语表达上提高了理想信念的吸引力和精神感召力,从理想信念的纯洁性上为全面从严治党找准了切入点,从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实践上构筑起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根源上指出了理想信念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理论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忧患意识是涵养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以忧患意识涵养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具有历史渊源的必然性、理论渊源的科学性、实践渊源的合理性。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大课题给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需要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进行综合性考量,增强忧患意识以涵养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5.
16.
黄青燕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4):1-4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而构建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认知框架,提出了从个人、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大卫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3):68-73
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从新时代的要求出发,关注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让学生党员正确认识组织上入党与思想上入党的区别;提升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与精神境界,增强学生党员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认知水平和认同度,让学生党员主动参与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以志愿服务推进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以上途径,促进大学生党员养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王学荣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53-56
资本逻辑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阶递进的衍化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是一个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重要时代,自由竞争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在资本逻辑的刺激和推动下,资本主义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开始在经济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阶段呈现出竞争与垄断并存的复杂局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又从福特制开始转向后福特制,这是资本逻辑发展的一个历史新形态,呈现出种种新气象,但这一系列的新变化并没有摆脱资本逻辑的支配,资本逻辑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导逻辑,这些新气息不过是资本逻辑在这一特定时期裂变的"碎片"。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理论逐渐成为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党建理论创新有序推进,有序之“序”不但指不同时段采取的不同应对方略,更表现为逻辑上的演进规律。实事求是的认识论主线、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主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论主线,构成党建理论体系创新的逻辑线索。党建理论体系创新在思维逻辑上的进路表现为,秉持“问题-对策”导向,遵循“高度-深度”路径,探索“历史-现实”归因。党建理论体系创新在实践逻辑的进路表现为,尊重党建理论的实践检验标准,遵守党建实践主客体相统一原则,遵循从总结现象到把握本质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新时代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采用视觉化方式讲好中国梦是顺应读图时代的必然选择。中国梦的视觉传播契合读图时代的受众需求,中国梦内涵的丰富性和抽象性要求创新传播形式,视觉技术发达使中国梦视觉传播成为可能。中国梦视觉传播呈现出多元传播主体参与、媒介空间超真实融合发展、视觉形式创新运用、内容制作奇观化的境况。中国梦视觉传播存在政治宣传模式犹存、文化差异与多元解读造成信息理解偏差、庸俗娱乐化内容频现等问题,应该充分调动各类传播主体的参与热情,增强传播语境的适应性与融入性,营造清朗的中国梦视觉传播生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中国梦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