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观自信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亦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更好地加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须从理论、实践、文化、时代四个维度加以认识和把握。理论维度是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重要支撑,实践维度是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基本要求,文化维度是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丰富养料,时代维度是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的现实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四个维度,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正确的办学方向、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而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却面临着众多挑战:思政教育与教育思政的内涵之拷问、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迷惑、教学实践与评价机制建构之迷途。研究结合新时代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多元文化等语境,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系统工程,从而突破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出现的诸多困境,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3.
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肯定,它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建构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营造浓厚校园氛围、加强队伍建设等途径,可让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四个自信的精髓,最终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冯温喻 《国际公关》2021,(23):79-81
四个自信对青少年具有引领作用,不仅为培养青少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且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了实践依据.文章主要探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四个自信,并且从四个自信中的四个维度分别为一线教师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一线教师要抓住青少年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让青少年不仅坚定对四个自信的信仰,而且要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探索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党建引领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以期解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课程思政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微时代下公众人物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成逻辑及对策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具有重大意义。设计/方法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以微时代下公众人物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联性思考为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微时代下公众人物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成逻辑及应对策略。结论/发现微时代下的公众人物对高校思政教育载体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使得其有效内容辨别困难、价值导向被歪曲、外部环境复杂化;基于此,社会、高校、公众人物与大学生自身应协同发力,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在微时代下取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文化自信理念实施的主力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文化情感培育缺失以及"文化自信"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结合当下坚持"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找到"文化自信"与思政课结合的契...  相似文献   

8.
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策略,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着眼于日常生活创设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语境,使教学叙事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以日常生活联通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内容,教学话语内容的逻辑起点以日常生活问题导入、过程贯穿日常生活问题链、目标指向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并从实现教学话语的双主体、交互性、生活化等方面优化教学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不仅是课程思政的源泉,更与课程思政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同源性。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建设与完善。文化自信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合力体系薄弱、授课方式单一、解析深度不足、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校、院联动,通过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结合地方文化的思政元素挖掘以及全过程多形式的考核评价,实现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自身固有局限、西方文化渗透以及网络亚文化等挑战。通过把握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立足文化发展,重视实践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0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化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定社会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1.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等重要职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基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品牌建设,对于提升支部战斗力、促进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发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以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打造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为切入点,指出目前融合存在的问题,论证了两者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从党建理论、机制、模式、队伍、平台、特色六方面论述了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品牌打造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李娜 《人生与伴侣》2023,(15):26-28
<正>“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领域,社会思潮演变动向关系着意识形态的工作成效。高校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众多不良社会思潮极易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心理分化、淡化其主流认知、扭曲价值认同。因此,多途径地研判化解各类社会思潮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需要不断将法治社会建设目标融入高校的思政课堂中,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法治教育与德育的目标。将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法思想中,具有德育的意义。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应将法治要求与德育作为核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思政课的教学结构。在实施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的一环,提升教师的法律道德素养,培育具备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也是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阵地。高校和思政教师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任务目标,科学把握思政课程的改革方向与创新原则,树牢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教材体系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建立传统课堂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教学阵地,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流程,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格局,以"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取得辉煌成就,理论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制度日益完善定型,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纵观世界局势动荡、经济发展增速乏力、西方民主政治撕裂,我国取得了生产力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等历史性成就,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愈加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正确,彰显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自信,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坚实底气。  相似文献   

16.
17.
开展党史教育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新时代党史教育工作部署,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阐释了开展党史教育的重大意义,为高校思政党史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深入探究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从统筹教学关系、创新融合三大课堂、整合红色党史资源三个维度探索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以期通过党史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实效性,在学思践悟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党史观,让党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8.
开展党史教育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新时代党史教育工作部署,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阐释了开展党史教育的重大意义,为高校思政党史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深入探究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从统筹教学关系、创新融合三大课堂、整合红色党史资源三个维度探索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以期通过党史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实效性,在学思践悟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党史观,让党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等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很大,既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和消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现代传媒素养教育,有效地整合现代传媒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