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浩林 《探求》2012,(3):68-71
推进广佛肇一体化建设,唯有将法治置于优先谋划和施行的位置,才能使之有牢固的衔接纽带、坚实的制度依托、高效的行政管理、协调的运作机制、有效的统一执法和紧密的司法配合。为此,亟需积极促成广佛肇三地立法及规则的彼此一致、着力促进三地行政管理及执法的相互协调和实现三地司法及执行的有机配合。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湾区,更是建设一个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人文湾区,使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在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中,广州具有引领大湾区文化发展的优势,因此,广州要以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为目标,积极引领大湾区的文化发展,可以在引领大湾区精神文化的发展、推动大湾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大湾区建立商旅都会圈等三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3.
打造高度的区域文化自信,拥有强大的区域文化软实力,对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建设经济高度发达湾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必须在打破制度壁垒、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整合媒介资源、推动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上大下功夫,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和谐湾区.  相似文献   

4.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面实施与加快推进,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政务协同机制,以更高效、更便利、更优质的政务服务助推两岸三地协同发展逐渐成为一项重要议题。文章以广东省大湾区政务协同的实践探索为例,通过对其服务内容及运行成效进行观察,从而对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政务协同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政务协同理论的具体要求,分别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路径,以期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政务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求》2019,(6)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亟需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当下,应针对湾区人才身份制度全球化、人才服务制度便利化、人才激励制度市场化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推进湾区国际人才身份转换制度化,建立粤港澳协同服务法律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人才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6.
《探求》2020,(4)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确保总体国家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在对生态安全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实践要求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与阐释的基础上,联系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论析筑牢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是践行生态安全观的生动写照。必须根据大湾区地理区域层次划分与大湾区生态安全建设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宜筑牢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7.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引领区域经济优化发展和助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要实现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共建"人文湾区",关键在于实现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香港、澳门来说,要加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粤港澳具有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因此,要以广州和香港为主体,共同形成一种以岭南文化为联结纽带的湾区文化合力,促进大湾区对于中华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实现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建设,推动湾区内高校合作,为湾区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已是重中之重.该文通过对湾区高校合作现状的深入剖析,从制度、资源、高校合作案例的方向出发分析政府参与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体化共生模式与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详细探讨了粤港澳政府进一步发挥作用促进高校合作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这一地区公共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城市,是大湾区文化交流传播的中心,在大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起着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广州要充分发挥岭南文化中心的作用,增强大湾区的文化凝聚力;大力弘扬民主革命历史文化,增强大湾区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发挥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引领作用,增强大湾区人民的"四个自信";建立大湾区公共文化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和平台,发挥文化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质化与合理化。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之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研究表明,金融创新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金融创新促进了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高质化;二是金融创新提高了产业间关系协调与产业结构协调的能力,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体系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构建湾区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创新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金融协同效应,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1.
姚迈新 《探求》2018,(1):110-115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经济高度融合,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进行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探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治理层面,"邻避效应"、"行政分割"、"内部失衡"和"权威缺乏"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要通过以下措施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完善区域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加强湾区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协调合作、成立湾区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基金会、实施各种创新政策保障区域公共物品供给。  相似文献   

12.
论行政法治的法制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治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被认为是实现法治工程总体目标的关键。要实现行政法治的目标,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要完善和推行公务员制度,为建设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提供保障;要加强行政组织立法,创建行政机关科学合理的体制结构,保证行政权配置的正当性;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和科学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体系,从法律程序上规范行政主体的权力行使,维护行政权运行过程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国刑法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立法引领与司法构建两个层面。在立法引领层面,中国废止了劳动教养制度,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完善了刑法的内容,推进了刑法再法典化的进步,同时促进了民权刑法观、安全刑法观、系统刑法观立法理念的生成。在司法建构层面,中国刑事法治领域建立了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的司法机制,另外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也开创性地形成了注重人权保障、注重犯罪预防、注重刑法教义学构建的司法理念。深入梳理习近平法治思想影响下中国刑法理念的重大变化,对探索与发现中国刑事法治建设发展的历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日后的刑事法治建设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建设诚信与法治政府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俭 《探求》2005,(1):46-47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应当率先垂范。一是通过增进公务人员的信用观念,建立控制性的责任制度,建立信用奖惩机制,保持政府法规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减少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等措施,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二是通过做好行政立法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为建设法治型政府奠定基础、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治霾现状、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雾霾污染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已经成为我国最突出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雾霾污染具有跨域流动的特点,对其根治必须依靠区域联动治理。粤港澳三地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行政执法体制和环保标准,为联动治理带来困境。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对大湾区合作治理雾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环境标准、监测体系、合作机制、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国际湾区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为:现代金融业是引领和支撑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良好的区位交通及配套设施是体现湾区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打造国际湾区金融中心的根本保证,大力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集聚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必由之路,准确定位和鲜明特色是国际湾区金融中心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集聚强有力的金融科技和最优的人力资本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核心支撑,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制度保障。总结借鉴世界著名湾区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广州要找准优势、补齐短板,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壮大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培育金融交易平台;加快改革创新,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7.
史亚博 《创新》2021,15(4):97-107
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是新时代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信息化结构形态,网络社会拥有流动性、共态性、虚拟性、去中心化和数字化等复杂特征,增加了治理难度系数.新时代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应深刻把握基本概念、重要意义和理论基础等核心要义,系统分析现有治理模式差异与结构要素变迁,科学制定"一中心五主体"的治理架构.结合当前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在理念、管理、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加强党的领导、改革管理机制、完善法规制度、提升信息技术、加强协同联动、重视宣传教育、强化监督评估等七项途径,共建多主体协同联动的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何志鹏 《国外社会科学》2023,(2):194-209+247
涉外法治应被视为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的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制度体系设计。这一设计是世界法治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既充分借鉴中国传统与国外的相关经验与做法,充分考虑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制度的结构性特点,又建立在当代中国的客观现实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愿景为涉外法治提供了建设目标;尊重国家基本权利、不断深化多边协调、积极提升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则为涉外法治提供了作业原则。真诚而善意地尊重遵守国际法是在当今大变局的世界中实现涉外法治的关键理念。涉外法治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
环境影响评价是正在制定中的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BBNJ)国际协定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一项国际法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可的环境管理工具,环境影响评价规则的最新发展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一国际立法进程以建立协调有效的BBNJ法律框架为目标,以不损害其他相关国际法律框架为原则,赋予了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规则新的立法定位和现实意涵。在BBNJ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中,主要规则内容的确立过程不仅深刻反映了国际海洋法治发展演进的趋势,更攸关各国海洋利益、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对于新形势下的中国而言,需要从参与国际法治和统筹国内法治两方面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BBNJ国际环境影响评价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20.
《探求》2020,(5)
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是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举措。在探索科技创新走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从科学选择城市创新模式、加快培育创新领军人才、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网络、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和构建区域创新协调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