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不单要写出规范的文字,也要把文字写美。美,是一种感受,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人们将书法的美感首先落实在书体上。如汉晋书论中的各种“势”①。在对书体美的自觉追求中,在“势’冲(即运动中),人们发现了“力”一、“力”的本源“力”为书法艺术生命形式的本源。它被真正的发现和赏悦体现在蔡邕《九势》中: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丽,义为“附着”。书写时起笔藏头、收笔护尾,力就会蕴含其中;下笔用力,肤肉就会附着而生。此条表面上是在阐述技法,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生命感。②“…  相似文献   

2.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画坛上的大师,文章聚焦张大千画作中画款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画款书法与画作的结构和画款书法与画意的关系方面进行讨论。他的画款书法以绘画为主体,既服务于视觉的审美,又将自己对人生、对绘画的情感及观点融汇其中,在构图美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画境之美,形成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艺术的审美意境获得无尽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3.
国医与书法     
古代书论中,“中和”是书法艺术之审美原则,是品评书艺之重要标准,也是对儒家“中庸之道,尽善尽美”审美意识之具体体认.然而仅以儒家视角理解书法之“中和”原则未免失之狭窄;以辩证法立场解释“中和”,的确勉强,且失之宽泛;以美术形式规律与其它艺术角度把握“中和”,亦少书法独有之文化背景.“中和”作为书法原则之确立,与中国文化之多门类多层面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之内在联系,于此,不妨将医道与书法作一番深刻之详参比照,用古代医道(理论)理解书法“中和”原则,可以发现此一原则之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指向书法艺术形式与人.与自然之最终统一,即“天人合一”,为中国一切传统文化艺术最高最理想之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谈审美和艺术,不只是着眼于美的形式特证,而是将美的形式持证同深刻的理性道德内涵、同人的道德品质结合起来。美善结合、美善统一,即所谓伦理美,在先秦儒家美学和伦理学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它既是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也是先秦德家道德教化思想的重要特色。深入探讨伦理美对于现实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孔子的伦理美思想很丰富。从伦理道德的观点看自然现象,将自然现象看作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所谓“以物配德’”或‘和德”.是他的伦理美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他讲:“岁寒,然…  相似文献   

5.
书法教育不仅能培养被教育者的书写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遵循美的规律,塑造美的心灵,追求美的境界。书法关键是以它的艺术美而存在的。书法教育在层次上,不管高低,其美育的成份都占极大的比重。书法教育属美育之一。何谓书法美的标准?现今社会上或尚谐和,或重怪拙,或追秀妍,或求奇险,等等。尽管见仁见智,也难免莫衷一是。对被教育者来说,常有无所是从之感。作为书法教育,对书法中有关美育问题的认识,当有个明晰的导向,方利于被教育者的发展。而这个导向必须既符合书法本身的艺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中和"、"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不仅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也是儒家伦理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形成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思想根源之一,并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从笔法到结体,从形式到风格,从技法到精神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庸"、"中和"思想的渗透。文章从书法的中锋用笔方式,书法结体的审美规律,书法各形式要素的对立统一以及书法风格的"刚柔相济"几方面考察"中庸"、"中和"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人们的阅历、识见、爱好以及艺术素养不同,往往对同一件书法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甚至截然的审美分歧.然而,一件作品的艺术水平总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如何进行书法的审美呢?对于书法的审美,犹如对人们自身的审美一样,有一个“外相”和”内质”的双重内容.记得前几年,由于社会活动中的“公关”需要,国内曾在未婚女青年中开展过一些“选美”的活动,除了给“相貌”评分,尚附加了“学历”、”表达能力”、“外语水平”、”道德修养”、“气质才情”诸因氢为什么“选美”不以相貌作为唯一标准呢?因为“相…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书写启蒙主要来自父母、发蒙老师沈焕章和大哥的影响,启蒙教材是钟绍京《灵飞经》和王文治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同时受大哥写的苏字影响比较大。郭沫若少年时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临习过颜体、欧体、《兰亭序》等。中年之后研究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对书法的理解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郭沫若广泛地临习各种书体,广泛地向前人学习,书写在书体上多变,书信写作和书法创作尝试用各种书体,并且每一种书体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书法创作上可谓“通才”。50年代之后在融合各体的基础上,在行书和草书上慢慢形成比较稳定的风格,被称为“郭体”。郭沫若是大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方面成就巨大。  相似文献   

9.
汉字书法,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研究和讨论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书法艺术的历史根源、审美特征、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等。汉字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上罕有的,更是借助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书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意识等。这里笔者仅对汉字书法的形美与神美的心理因素谈一点浅见,愿与同行共勉。影响久远的是“象形”说(或称“观物取象”说),这种说法认为书法起源于摹仿自然事物的具体形状,书法美的根源是“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唐代李阳冰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世以董狐、南史并称,同为史家直笔的典范。但其实质,董狐的“书法不隐”与南史的“据实直书”却是完全不同的笔法.据实直书是以真实记事为先务,因事实而寓褒贬,善恶自见。而书法不隐是史家记事不隐其道义,为表达史家的善恶褒贬而不计史事本身的真实.违背了“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的基本准则,实为任情褒贬之滥觞。后世误将董狐的“书法不隐”与南史的“据实直书”混为一谈:视董狐“书法不隐”亦为直书典范、良史笔法;这是误解了孔子所谓“古之良史,书法不隐”的评价。准确地说,值得赞赏的是董狐惩恶不避权贵的良史品质,而非董狐“书法不隐”的笔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思想到十九世纪末,发生了巨大变化,贯穿于其中二千多年的儒家“中和”思想,被以康有为为代表新一代书法家“托古改制”及“变”的思想代替。自唐以来崇尚阴柔之美的审美情趣也变为阳刚雄强,这种书法思想的变迁,有它的文化基础,即哲学思想的变化,古典文化氛围的衰落和文化精神的转换。新的美学观念,则将中国书法思想带入了全新的境界,并且在批评方法上,也较传统的方法有质的区别。在书法实践上,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人相继为用,在传统文化相对衰落的近代,反而将书法艺术带入一个新的勃兴时代。这对当时中国的文化,无疑起到了振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祝嘉先生一生于书学研究 ,乎书法创作 ,在长期的书法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其书法教育思想可以概括成“相济相助”说、“全身力到”说和“读书养气”说三大方面。“相济相助”说要求学书者从深层找到各碑帖、各书体之间的互补之处 ;“全身力到”说要求习书者全身总动员 ,把笔力流露到字里行间 ;“读书养气”说要求学书者胸罗万有 ,从字内字外两方面养气。  相似文献   

13.
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转型期,其中楷书、行书、草书等多变与兼容的书法形式可以说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一时期的书法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实用性需求,而是进入审美自觉的艺术领域。从魏晋书体视觉形式的嬗变中,阐释和证明魏晋士人在书法上审美的觉醒与自觉。通过视觉形式呈现出点画、线条以及空间上墨与色的关系,以此表达审美内涵中的自然韵味和生命精神,从而达到魏晋士人对艺术自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梁披云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云:书法是借助于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这一定义抓住了书法艺术的载体(汉字)及其内涵(人的精神美),符合古今书法创作实际,应予认同。这一定义可从三方面加以理解:汉字是书法的唯一载体;书写是书法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人的精神美是书法不可缺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书法特有的品格、风貌、神采、韵调,提出了能够充分体现书法艺术本质的、具有一定美学风格的书法审美范畴。依照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近似形质或近似风格,将其归纳为“刚与柔”、“正与奇”、“巧与拙”、“雅与俗”四对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法与绘画都是线条艺术,它们是有“血缘关系”的“同源”艺术。绘画源于线条,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元素,它们执笔、运笔的方式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绘画对中国书法的渗透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书法创作是参考绘画的审美标准和规律进行的;书法线条的抽象体现在抒情和灵动的形式,它为中国绘画的形神一致、气韵生动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书法是一种现代书法,是“天人合一”的书写方式,追求人类主体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字书写方式,是当代“生态艺术”(人体艺术、自然介质与动植物艺术)的一种。生态书法取意“道法自然”,依据儒学的生态思想创立。通过自然万物的客体意象与主体审美观念的辩证作用,形成中国现代书法特有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书法原则。而日本现代派书法则继承了禅宗书体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精神,使得东亚现代书坛具有多元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周俊杰先生提出的“书法新古典主义”,是近年在书法理论界产生广泛影响及普遍关注的当代书法创作理论主张。这一主张突破了传统书法以晋唐为宗法的思维与创作模式。提出宗法秦汉魏晋的崭新书学思想。本文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书法“经典”的重新审度等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这一理论主张的开创性价值与指导意义。并对理论的完善及能动地指导当代书法创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项穆,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诗人。有著作《书法雅言》和诗集《元贞子诗草》行世。《书法雅言》是一部比较有系统的书学著作,行文大体摹拟孙过庭《书谱》,气息纯厚,“论旨一贯,条理井然,独抒心得”(《历代书法论文选》)。项穆“中和”的书法审美观,在《书法雅言》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并且成为全书贯穿一致的论旨。首先,项穆“中和”的书法审美观,表现为他把“中和”之美做为书法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在《中和》篇中,写道:“书有性情……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在项穆看…  相似文献   

20.
书法作品通过点画、结构、章法的美学效果潜合着人格美、个性美,反映了书法家的审美观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文章通过“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阐述诸如书学理论、书法美学、书法史、古文字学、诗、词、碑贴鉴赏等等对一个书者的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各个层面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