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培养信息化和综合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迫切任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ERP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资不足、设施不全、案例模式单一及教学考核需改进,课程教学应当从组建教学团队、建立课程案例库、整合经管类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进行“项目设计、任务分工、任务实施、成果展示、归纳总结”的五步教学程序。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设计为虚拟公司、模拟招聘、薪酬设计、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五大项目,各项目又根据项目功能和要求分解为多个子任务,提出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课程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3.
阐明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立体化研究型教学及特点,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立体化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提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立体化研究型教学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源会计课程既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又是面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人力资源会计课程的学习,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项等同于物质资源财富,用会计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针对人力资源会计课程提出教学改革与实践设想,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寻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行动学习是重视真实情境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行动学习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形成。本文通过探讨行动学习教学法在人力资源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此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是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在高校中开展面向广大本科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聘和录用、绩效考核、薪酬设计等教学内容大都实际操作性较强,而本科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经验。上述内容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因此,要做好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工作。需要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8.
崔健 《人力资源管理》2010,(11):172-17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本文结合课程性质和专业要求,探讨了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可以采用课堂内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课堂外的感知实践以及改善考核体系的办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教学目的和课程结构两方面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进行说明,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随着理论教学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教学一线人员发现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继续加强理论教学外,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尤其是对一些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专业来说更应如此。本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特点,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详细介绍了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社会实践(企业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以期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8.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