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玉洁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6)
清代小学研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对假借字的研究尤为突出。这一研究开始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王力先生曾予以很高评价,说:“这一学说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摆脱了文字形体的束缚,把语音跟词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做实际上是纠正了前人把文字看成是直接表示概念的唯心主义观点。”(《龙虫并雕斋文集·训诂学上的一些问 相似文献
2.
《创世纪》是纳西族的创世史诗,它是早期经典的代表,对于研究纳西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对该经典中假借字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经典中假借字数量占总字数的50%左右,不少假借字已趋于统一和固定,成为一种造字法;被借字多为单音节字,也可以借双音节字的一个音节,还有借双音节字来表示双音节词的;被借字表示的多为具体实在的意义,而假借字意义则主要表示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4.
《左传》源于《春秋》,二者有不少相通之处,但后者又不是对前者简单的模仿,而是继承之中的创新。首先,以记事内容而言,二者都是以鲁国历史为轴心,以春秋时期为舞台,但后者比前者记事时间更长,记事面更广,叙事更详尽。二者编年记事都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但后者止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646年),比前者多出十七年。前者主要叙述鲁国历史,对它国追述甚少。而后者则以鲁国历史为主线,对东周王室及各主要诸侯国的盛衰兴亡乃至一些较大的兼并战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载。对于春秋以前的历史,前者只字未提,而后者却记述了关于夏、商、西周一些… 相似文献
5.
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既是甲骨文初学者的良师,也是甲骨学研究者的益友。 由于甲骨学目前尚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甲骨文字典》(以下简称《字典》)当然也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想先就《字典》卷一“一”部“从五至九,则利用假借字”的说法,提出一点个人拙见。笔者以为五至九与一至四同样都是表示数目的指事字,而不是假借字。 首先,文字学家们对五至九几个数字的析形、释义以及 相似文献
6.
贾谊实际上是西汉最大《左传》学派的开山祖师。贾谊是构建西汉《左传》“传训故”特色的先师。贾谊《左传》学著述早佚不传,其关于《左传》之遗说俱见《新书》。贾谊《左传》学派薪火相传,然至两汉之际,终于晦没。其晦没主要原因在于刘歆《左传》学派的形成与兴盛。 相似文献
7.
8.
(一)《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杜预注:“奔食,食者走不陈,故不在战数。”(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左传集解》,一九七七年版第1629页) 此条错误有三:(1)“奔食”连读(系从杜注),殊误。当作:“奔,食而从之。”“奔”者楚师,“食而从之”者吴人,皆蒙上文而省主语。传谓楚人将为食,吴人追而及之;楚人不暇食而溃逃,吴人 相似文献
9.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里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通假,就是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假借却是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之一,实际上是古代总结出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意是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只好借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表示。两者从形式上来看,极为相似,但究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在阅读文言作品、从事教学和语言习惯中往往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至于造成了许多谬误,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因此,笔者以为:对通假和假借进行辨析、加以区别,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7,(4)
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的纪事本末体,有一个历史性的生发源头,即《左传》学中的纪事类编学。由于《左传》叙事存在"隔断",在六朝至宋代极为流行的《左传》学中,出现了类编《左传》纪事的系列著作。在南宋前期治史为鉴的思潮下,这一《左传》纪事类编学与逐渐兴起的《资治通鉴》学相结合,产生出被清四库馆臣称为纪事本末体典范和创例之作的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徐梦莘撰著《三朝北盟会编》,亦受其影响。此后,纪事本末体史书编纂续成传统。鉴于《左传》纪事类编学形成更早,四库馆臣所谓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创纪事本末之例",当是误说,但在史学著作范畴内,袁枢此书可视为史书纪事本末体的创始之作。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假借字是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洁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6)
假借字产生于殷代之前,最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产生的条件有二:一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二是象形字存在的物质条件。象形字产生的初期,假借法即已开始出现。假借字的出现使汉字能够较为准确、完整地记录汉语。当它逐渐多起来后,便产生一词用多字的现象,造成一定的混乱。为了避免混乱,形声造字法便应运而生。假借字逐渐被形声字取代过程中,自有规律可寻。最后遗留下来很少一部分,大多固定在虚词的意义上。“本无其字”的假借法搁浅后,又沿着“本有其字”的假借(也称通假)延伸下去。 相似文献
16.
康熙皇帝酷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在日理万机之暇,博览典籍,并结合自己的治国体验进行评论。而他对《左传》辞令的礼义基石、说服力以及辞令的语言艺术的评论更是见解独到,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作为一代伟大帝王康熙的宽广胸怀和其实用为本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丰富多样的称谓表达,是该书真实出彩的语言特点之一.尤其是以大量的谦称、卑称代替第一人称代词,以大量的尊称、敬称代替第二人称代词,称呼时故意抬高对方,压低自己,以表示对对方的格外尊重的称谓特点,更是<左传>委婉含蓄表达的集中体现.本文在肯定以上观点的同时,针对书中称谓复杂性和严密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交待是否明确、前后是否一致以及情理上是否牵强三个角度,在同先秦两汉其它典籍的校读对比中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用现代的概念工具去分析中国最早一部具有叙事文学意味的历史作品《左传》时 ,会发现其视角类型具有相当的特殊性 ,它是全知视角 ,但又与西方叙事学家们所总结的几种全知类型有相当的不同 ,本文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史家式全知叙述”的视角类型。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这种视角的内涵、形成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