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3.
从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入手,有助于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老子把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或"自知之知")。由此可以说,《老子》是"变化之书",更是"论道之书"。  相似文献   

4.
"礼"、"理"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持续数千年的话题。早期道家著作《老子》《庄子》中二字的用法,为二者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关系定下了基调。"礼"字已见于甲骨文,从春秋时期开始,"礼"被逐渐赋予了形而上的阐释。"理"字则罕见于战国以前的文字资料,直到战国中期,对"理"的理论化改造才展开。《老子》无"理"字。《老子》中的"礼"和"义"被分开,"礼"仅指外在仪式,属"下德"之末,距"道"最远。《庄子》继承了《老子》中"礼"字的用法,并沿着《老子》重视"礼"之内在情质的思路,抨击儒家拘守的"世俗之礼",主张安于"性命之情"。《庄子》引入了"理"概念,作为儒家式"礼"概念的对立面和替代品。《庄子》的"理"概念补足了老子"道"论缺环,从此"理"和"道"遂成为不同学派广泛采用的一对理论概念,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回响。  相似文献   

5.
通常解老都认为《老子》第二章是辩证法的集中体现,并且认为辩证法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若我们跳开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的路子,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圣人观等方面来仔细深入地剖析《老子》第二章的具体内容,以及联系《老子》全书整体的思想,也许会有新的获识。即《老子》第二章的核心主旨未必是辩证法,或许解读为"自然无为"更契合老子之原义。辩证法只是老子论证"自然无为"的核心主旨所运用的方法而已,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其最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帛本《老子》"道可道"章虽是目前可见的本章最早文本,但以帛本为"道可道"章断句方式的唯一依据仍过于武断,也并不能排除帛本来自某一《老子》传本的可能。帛本、河上公《注》、王弼《注》关于"道可道"章的断句方式的确有着难以克服的阐释疑难,《老子》"道可道"章在"名""欲"前断句仍有很大的合理性。通行本《老子》首章的核心问题是"道"与名言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无"和"有"这两个名相的互斥和双显,首章实现了对"道"之存在样态的描述,从而使处于名言世界中的人对"无名"之"道"的领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老子》俭的思想内涵丰富,呈现为节俭消费、简约生活、自我约束的内在修养等3种表达方式,它既是形上之道的具体要求,又是修身治国的必由之路。而"无知无欲"、"知足知止"、"自然无为"等是《老子》节俭思想的3条基本实现路径。《老子》节俭思想对抑制消费主义的泛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进个体身与心的调和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老子》的文体性质问题,学术界主要有"散文"、"诗体"、"赋体"三种看法。《老子》"散文"说是西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与《老子》文体生成演变的文化背景并不完全吻合。《老子》"诗化"色彩极为浓厚,部分章节具有"赋体"特征,《老子》与先秦诗、赋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有关海德格尔与老子的研究,学界成果卓著,其主要集中在"体验回—溯"两者之间思想关系的探讨。文章另辟蹊径,接续海德格尔有关"用欧洲概念‘理解’非欧洲文化之不可能"的讨论,使其与既有的老子研究相互碰撞和交锋,认为时下老子研究偏于以西释中,囿于西方哲学而有意割裂《道德经》所开发和发明出来的所谓"本体论、价值论、存有(在)论、形上论"等众多说辞,导致老子之道完全实有化、固定化,把老子之道完全框置、摆置、圈限于某种封闭的系统和结构之中,丧失了老子之"道"已有的既"虚"又"实"的丰富内涵。重拾老子书写经验,以"体验回—溯"路径作为老子研究方法论,探讨一种摆脱"欧洲概念"的影响和陷阱的可能性,重新开启老子之道的丰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用五千言的《老子》记录了他的思想及理想,希望能给君王提供统治的原则及方式,期盼人类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荀子.劝学》篇云:"书者,政事之纪也",说明《尚书》是记录政治事务的。老子曾为史官,史官之职决定老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书长期被视为一部哲学著作,其思想则一向被认为是消极、保守、落后甚至反动的出世说.这其实完全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老子>是一部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抒发见解,并为王、侯、卿、士提供指导的政治性著作.其目标则是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自然与无为,通过"小国寡民",通过愚民等手段,来实现自然、质朴、安定、太平、富足、均平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上古,"为"字常有"谋取"之义。以郭店楚简本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语境的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说法,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代表公利而不谋求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道"的实质。它是针对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在当时一种突出的社会思潮中形成的,老子把它看作虽不具形质却真实存在的永恒规律性。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大音希声,大象亡形"、"不言"等涉及艺术与美的观点,都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延伸;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基于对老子思想玄虚化的理解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并不符合艺术和美的规律,需要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13.
先秦道家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揭露人类文明的局限性,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是从语言与政治效果的关系方面论证语言的局限性。老子提示了语言把握存在的局限性,但他没有完全否定言,而是提出了"善言"的思想,并据此得出"行不言之教"的救治社会的策略。庄子从言意观、名实观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并以"三言"说化解老子哲学中言与道的紧张关系。庄子及其后学对于语言意义的认识,完全转向了言说主体上面,消解了语言达意的社会性及其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老子和庄子在道论的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学术归止即社会和政治观念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其原因在于不同的实践主张引申自道论的不同层次。老子在哲学本体论上虽然有形而上学的道论成就,但是在政治观和社会观上,很大程度引申于较低的“有无相生”的层次,庄子的社会人生追求则是要求与“大象无形”的绝对概念相一致,由此形成了二人学术归止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老子在道教神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老子被神化的过程,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曲折变迁。唐末五代《道教灵验记》中有关老子的神话故事,是老子地位达到空前高度的背景下对其神性权威的宗教化表达,也是现实世界的人生诉求在宗教里的折射。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的今天,老子的生态思想值得研究。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首先,"域中有四大"、"道法自然",提出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说明道是万物的法则;其次,"自胜者强"强调人们应当克制贪念,人与自然共荣;最后"知止不殆"说明发展不是没有限度的,应当适可而止。总之,人类活动应当顺应自然本性,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老子认为得道即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的属性.庄子对老子的拓展在于他提出了"逍遥游"境界论和"处中"之道.玄学家师法老庄.王弼的人生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为标的.嵇康除仿效老子的"自然"外,还景慕庄子的玄远境界.阮籍服膺庄子的逍遥游,同时也勉力"处中".郭象修正了老子的自然无为观,同时也弥合了在庄子、阮籍那儿"逍遥"和"处中"的上下悬隔,他是即"处中"即"逍遥".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一书提出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就是一种名实配称关系。在名实配称关系中,名为自身真实性立法。在一种非配称的语境中,相对于名,象的审美意义被提出,《老子》美学堪称一种“观象”的美学。“为道”的美学为名与象的结构性错位提供一种比肩栖居的和谐园地,从此全新的本原要素检视《老子》美学,《老子》美学思想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对个体自由规定的理性追寻。  相似文献   

19.
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教教主,其原因为:一是老子受到黄帝的“感染”而成为神仙,二是《史记》的含糊记载有助于后人对老子的神学改造,三是《老子》有助于道教理论的建立。最后讨论了道教放弃黄帝而选择老子作为教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道"者,统合万物,超越万物,是世间不可言传的神秘本体."无"也,形上之超验焉,无形无体,然宇宙生成之大本大源.宗教神秘主义思想的终极关怀不是神,而是人,它以超越生命(神)的方式赞美生命.<老子>哲学神秘主义则让万物保持自己渊深而神秘的生命,不允许人类以自私之心奴役自然、污染自然.让宇宙恢复神性,净化人类心态和保护人类神态,重建一个清新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