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的第四课,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此文成就颇高。《归去来兮辞》的创作不仅是陶渊明结束多年徘徊的决定,也是他回归田园的宣言。《归去来兮辞》由“序”和“辞”两部分组成,序文交代了本文写作时间背景以及自己辞去彭泽令的原因,正文将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联系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决定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后,所流露出的自然真实的情感。也正是这份自然真实、发自肺腑的情感让人深受感染。本文根据作者的情感脉络,从真情的内涵、真情的展现和真情的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以诗名世,也以辞赋名家.欧阳修曾指出,"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①对<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推崇备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定该文作于老家柴桑.其实,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影响了该文的审美层次.通过考辨发现,<归>文的创作地应为县衙彭泽.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结合近三十年间关于陶渊明及其<归去来兮辞>的研究成果,从创作时间和地点,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作品渊源与艺术特色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解释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持"语气词"说者虽众,然或论据单一,疑点重重;或局限于浮泛的解析层面,却并不符合陶翁作品的内质深意,存在诸多误读.本文从陶渊明作品的用词习惯和生平经历入手,以理解陶渊明作品深层内涵为基础,对与其相关作品中"来"字的用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考证,注重考察陶渊明作品深远的"诗意"内容,并进而探究了<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词性与意义,认为"来"字为实词,表示由彼至此、由远及近,与"去"、"往"的意义相对.  相似文献   

5.
《归去来兮辞》与《归田赋》(以下简称两《归》),是中国赋文宝库中两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两篇赋具有同一题材、同一思想的基调,文章气质上也极其相近。但是,读后却丝毫不感到因袭雷同。它们各自以其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而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科学家,《归田赋》是其为官之时,阉党专政,朝政混乱,思有建树而不能,遂产生了弃官归田的思想,因而写此赋以抒志。陶渊明是东  相似文献   

6.
《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两者同为对归隐生活的想象之词,且都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归隐生活之趣,但由于作者的家庭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归隐方式——归于自然中的山水与归于山水中的自然;有不同的情感基调——乐以载忧与乐以忘忧。因而两篇辞赋的归隐心态也大有不同,这不同表现为:被迫的逃避与自觉的返途。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归去来兮辞》标题的深刻内涵及其正文有关句式的重要意蕴,得出更趋完善的结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辞官之后、诗人归田之前,全赋内容纯为悬想之辞。  相似文献   

8.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辞赋《归去来兮辞》虽已被从多重角度分析讨论,但从语言学角度对其生态意蕴的解读还不多见。文章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语气及情态、及物性和主位系统等多层面解读,研究发现,祈使语气将诗人“主客二分”,刻画了热爱自然的“主”和留念官场的“客”,疑问和陈述语气以及高情态操作词凸显了“主”对 “客”辞官归田的规劝;动作、心理和关系过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趋向意动、热爱的情感和同化的认知; “主”、非人类生命体和物理性要素充当主位凸显语篇生态性。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以他独创一格的田园诗享誉后世 ,但他的《拟挽歌辞三首》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最近展读再三 ,觉得有几个问题 ,前人虽已涉及 ,实际上并未真正解决 ,有必要继续深入探究。(一 )关于《拟挽歌辞三首》的写作时间。这个问题 ,自宋人王质 (《栗里谱》)、吴仁杰 (《陶靖节先生年谱》)等人认定该诗与《自祭文》写于同时 ,即元嘉四年 (42 7)九月以来 ,至今几成定论。① 然而 ,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人们相信《拟挽歌辞三首》作于元嘉四年诗人临死之前 ,是因为该诗有“严霜九月中 ,送我出远郊”二句 ,与《自祭文》说的“律中无射”正相偶合。…  相似文献   

11.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即将回归田园时的作品,其间所述回归原因与方法时,与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颇相一致,也正因为《归去来兮辞》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佛教有相通之处,所以,它还对后世净土、禅宗两大宗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二宗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成为各种古代文学史著作和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必讲篇目。然而,这篇作品在人们心目中"乐"得太久了,一本著名的《作品选》在[解题]中说,此文"写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我以为,快、乐诚然有之,但它不能涵盖本篇的全部思想内容,不能揭示诗人归家前后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另一本著名的《散文选》,在[注释]中说,文章"同时也流露了'乐天知命'的消极处世的情绪"。消极也是有的,但人们不明白,诗人正在快乐之中,何以"同时"就消极起来了呢?看来,在我们的理解中,快乐…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归去来辞》,前后用两个“归去来兮”。读者皆解为由彭泽县归去来,来字下,无注,当是解作来往之来。窃以为不然。来字是语助词,无义,与,《孟子·离娄篇》的“盍归乎来”的来字同。渊明《归去来》一文,篇首的“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的“归去来兮”是回家后在园中散步已晚,将回家休息时的口气。读者如果还不相信,请另外细看渊明亲手作的《归去来辞》和梁昭明太子的《陶渊明传》,就可彻底知道。我为一般读者方便,暂将《归去来辞》和《陶渊明传》的内容讲个大概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归去来兮辞》标题的深刻内涵及其正文有关句式的重要意蕴,得出更趋完善的结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辞官之后、诗人归田之前,全赋内容纯为悬想之辞.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自41岁(公元405年)冬赋《归去来兮辞》毅然归隐后,就步入了22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政治态度入于明确,思想入于成熟。我们沿着其生活的历程,可看到他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至《桃花源记》前后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教的熏  相似文献   

16.
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悟出了世风的秽浊,思寻那属于自己的清净之地,于是陶渊明唱出自己的心曲《归去来兮辞》。回家的喜悦融入景中,脱尘的轻松现于形迹,无论是鸟,是树,是风,是云,是路,是屋,都承载着他的情感在欢歌;归来的愉悦显于举止,乘轻舟,  相似文献   

17.
《归去来兮》《流逝》人物塑造比较谈贾永亮,石磊近读上海女作家王安忆的两部中篇《归去来兮》和《流逝》,党得成功的艺术创作具有持久的艺术证力,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逊色。富人的精神空虚和穷人的物质欲望,这几乎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了.但我们的作家却从当代生活中敏锐...  相似文献   

18.
一、《助语辞》的版本沿革元代学者卢以纬著有《语助》一书。《语助》是我国汉语研究史上第一部虚词专著,初刻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它的问世早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出版的刘淇《助字辨略》近四百年。今存《语助》系明嘉靖年间刊行的本子,因收于《奚囊广要》丛书,故又称“奚囊本”或“奚本”。又有明万历年间(公元1592年)浙江钱塘人胡文焕重刻本,该本由胡文  相似文献   

19.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遙游) 这句话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译为:大鹏是乘着六月风而飞到南海去的;有人解为:鹏飞半年至南溟才歇息下来;一说:鹏鸟一飞,半年才呼吸。均与原意相距甚远。这句话的主语“鹏”承上省略,“去以六月者也”是谓语部分,其中的“去”是谓语动词,意思是“离开”。注家释为“飞去南海”,“至南溟”,均与“去”的原义不符。先秦时代的“去”还没有产生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以六月息”是介词结构作补语,“息”是名词,指大风,“六月”作“息”的定语。译为现代汉语,句中的补语成分照例可译为状语。全句意思是:[大鹏]凭着六月的大风飞离了北冥。  相似文献   

20.
《庄子》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