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回族政治势力的崛起,改善了回族的社会地位,成为西北政坛重要的制衡力量,同时带来了回族社会的深刻变迁:回族社会出现自治倾向,社会开放对外交流扩大,民族教育制度初步建立,工商业走向繁荣,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回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西北政局的关键是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央政府需要更多地承担民族地区制度变迁与进步的发展成本;在民族地区既要发展民族经济,也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互信与了解的同时,培养对祖国向心力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自元代起始的徒居,地处丝绸之路孔道的新疆回族便开始了远距离经商贸易活动。“无回不商,无商不苦,终年劳忙,人席不暖”是对新疆回族商业经济生活真实的写照。作为集货物运输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商旅组织,回族驼运业随丝绸之路的兴衰而消长。在有清—代,随着新疆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回族商人苦心经营,开始在新疆商业贸易中崭露头角,其驼运业开始形成规模,在新疆商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到民国后,回族驼运迅猛发展,在新疆驼运业中,规模最大,经营活动范围最广,资金最雄厚,社会影响最巨。古老的驼道,曾经承载着多少回族先辈的期盼与希望;万古荒原,无垠的戈壁,漫漫的沙漠,留下了回族驼商不屈的痕迹。研究他们的经济活动,总结他们在文化贸易交流中不可磨灭的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3.
张家川的回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省除临夏回族自治州之外的又一回族聚居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山西麓,曾是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该县始建于1953年7月,是由甘肃省属秦安、清水、庄浪、华亭和陕西省属陇县之部分地区组合而成。全县现有人口260496人,其中回族人口176966人,占总人口67.9%,是我国回族自治县中回族比例最高的,同时又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的中心之一。木文通过对张家川回族的历史和现状,对经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反映,以期使更多的人了解张家川及张家川的回族人民。一回族始入张家川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一般的说法是,清朝前期张家川有回族居住,但为数不多,约占汉族的四分之一,且与汉族杂居。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爆发后,张家川的回民作为其中的一支力量,进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过,本文对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南三个区域内的路线形成与发展作了考释、揭示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连通的网络关系。目的在于展示自古以来,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如何频繁接触、水乳交融和密集荟萃的,从而显示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外关系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对西北回族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社会的大变迁主要有两次,一次是清末的"屠回"浪潮引发回民起义,左宗棠的屠杀和"善后"安置使回族人口的变化最为突出,回族聚居区的变化最为明显,甚至影响到今天西北边远山区回族群众的脱贫和温饱;一次是清末开始的"新政"和马家军阀的崛起对甘、宁、青的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在复杂多变的民国时期,回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正面临重要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散居回族文化及其构成的基础上,研究了散居回族文化对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散居回族文化在对散居回族经济的导引中发挥了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经营理念和经济行为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回族形成、发展、壮大,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社会经济形成了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手工业的经济结构。在回族社会经济形成的过程中,可以说回族的商业经济活动要比回族农业经济活动出现和形成得更早一些。商业活动是回族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回族的形成过程有着历史的联系。认识和探讨回族商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对回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西北回族军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福祥、马鸿逵、马麒、马步芳等为首的西北回族军阀集团的产生,是民国史和西北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清代回族人民的基本历史要求及清政府对回族政策的演变入手,对西北回族军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散居回族文化及其构成的基础上,研究了散居回族文化对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散居回族文化在对散居回族经济的导引中发挥了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经营理念和经济行为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继承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继承法和回族穆斯林信守的宗教教规都对回族妇女的继承权做了明确规定,但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的继承权在实现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探讨了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主要应从完善继承法律制度、妇女自身和宣传健全的继承法律思想三个方面着手,保障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继承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回族8602978人(1990年),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入口仅次于壮族(15489630)人和满族(9821180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三位。主要分布于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福建省有回族92124人,据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泉州回族52228人,以晋江市、惠安县为多,尤集中在晋江市陈场镇和惠安县百崎乡。百崎乡是全省16个民族乡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回族乡。这些回族的来源,系从西亚的阿拉伯穆斯林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从事传教经商等业后,长期居住中国,与中国汉族等人民融合发展而成。研究泉州回族,具有重大学术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2.
西北回族生活在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通过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发展,形成了西北回族文化,并且通过各种传承方式使其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对其自身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不断适应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与西北社会发生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中外考古学和金属史等领域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围绕铜、铁两种金属的生产和使用,综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沿史前丝绸之路金属技术的传播和交流。公元前2000年前后,欧亚草原地带的青铜文化对铜和青铜技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出现和早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后,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在中西互动的技术交流中持续发挥着桥梁作用,铜鍑和铜镜的向西传播与此有关,早期块炼铁技术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出现也复如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辟,生铁原料和技术的西向传播,对中亚地区钢铁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早期铜、铁技术的传播与交流表明:文化与技术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形式,经由不同的交通路线和中介人群,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和深度也大为相异。中西互动源远流长,对东西文明的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推动。  相似文献   

14.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趋势、立足中国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和战略决策。新疆作为亚欧大陆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和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在欧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会全面提升,必将成为我国西向战略的重要支点和战略高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具活力和投资潜力的热土,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必须创新思维;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动脉在交通;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现代服务业是引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相关政策必须差别化。  相似文献   

15.
清代西北回民起义中的人地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传斌 《文史哲》2003,6(6):87-91
人地关系的广泛联系特征在回族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表现。一般意义上来讲,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形成了回族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空间,这也是回族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两个基本空间基于地域性的人地关系变迁,从而最终促成了回族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人口行为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西北回民起义发生在清代,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讲绝非偶然。同时,西北回民起义对当地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蕤 《西域研究》2003,(3):33-38
唐、五代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民族格局和中亚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 ,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 ,学界对这一时段的丝路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西夏崛起 ,占据丝绸之路的主动脉 ,使得人们对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认识更为模糊 ,甚至有过盛唐之后丝路贸易断绝的观点。本文在分析北宋时期西北民族关系格局的基础上 ,就北宋时期诸蕃与中原的朝贡贸易、中继贸易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北宋时期丝路贸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不但“蜀身毒道”属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而且“蜀安南道”、“安南通天竺道”、“茶马古道”等所有当时中国西南地区对外交通、贸易的通道皆应属于西南丝绸之路的范围。回族是一个擅于商业贸易的民族,长期往来于云南和泰国之间,为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回族马帮商人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在云南、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活动带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对西南丝绸之路北连“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接“海上丝绸之路”,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网络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回族和伊斯兰教发展历史上,东南沿海地区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尽管与回族相对聚集的西北地区相比较,东南一带的回族在人数上要远逊于西北五省区,也及不上西南、中原等地的回民人数之众,但东南沿海地区从唐代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以来,就沿循着与西北等地伊斯兰教发展的不同行进轨迹,并因此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就回回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而言,情况也是如此。本文的出发点,即是把东南沿海地区回族和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作为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及交融的重要一环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白寿彝先生在长达70年学术生涯中,对回族史学理论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批判"历史无用"论,明确回族史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率先提出回族史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回族史研究中"三个分不开"理论,指明回族史研究的现实功用;首次提出回族史研究目标,明示回族史研究方向;先生在回族形成与发展理论,尤其是回族形成时间、来源、构成成分及发展阶段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尤其是首次提出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一种民族形式的著名论断,解答了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这一回族史研究中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疑难问题;对回族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问题,亦有开拓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社会组织的不断演进史。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社会组织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同样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进步轨迹。就西北回族而言,其社会组织进程化演进轨迹包括以下四个紧密相连的历史阶段:一是唐宋时期回族之聚合,二是蒙元时代回族社会组织之形成,三是明清时期回族社会组织之发展,四是民国时期回族社会组织之新特征。本文拟就上述四个方面对西北回族社会组织进程演进轨迹做一些考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