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源园 《城市观察》2021,72(2):117-127,164
作为城市更新的主要途径之一,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和路径被广泛关注和研究."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是深圳市当前针对城中村改造较为成功的实践之一,在深圳市郊区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成功,也极大地缓解了深圳市目前的城市用地紧张局面.然而"整村统筹"土地整备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以深圳市南布社区(城中村)为例,在分析其"整村统筹"土地整备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当前深圳市"整村统筹"土地整备实施困难的根源,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2014,(3):30-36
改造"城中村",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盘活存量用地,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改善城乡形象、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上海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须加强领导,推进"城中村"改造的体制机制建设;要均衡各方利益,调动政府、开发商和农民三方的积极性;要摸清底数,对纳入全市统一改造计划内的"城中村"实行目录管理;要因地制宜,针对各个"城中村"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要突破创新,建立、健全支持"城中村"改造的政策体系;要营造氛围,形成有利于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侯景新  任霞 《城市观察》2013,27(5):150-15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城市化质量要求的提高,城中村改造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个系统的社会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涉及政府作用、改造模式、改造主体、资金来源、土地权属变更、拆迁补偿方式、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等多方面,如何合理的进行城中村改造?关键在于对以上多方面问题的优化协调。本文试图在阐述城中村改造原理的基础上,将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城中村划分为三类——成熟型城中村、成长型城中村和初生成型城中村,然后围绕成熟型城中村提出改造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玲 《城市观察》2011,12(2):106-112
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中村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地方都开展了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不断探索改造方式和改造策略。重庆在城中村改造中还有不少问题,应树立新的指导思想,创新改造模式和改造方式以及征地补偿制度,促进城中村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5.
单菁菁  耿亚男  于冰蕾 《城市》2021,(12):12-24
城市更新是新时代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城中村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和难点问题.笔者研究发现,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关键难点在于增值利益的再分配,任何过度谋求单方面或局部利益最大化的做法都会使项目实施难度加大、改造成本增加,最终导致成本外溢、由社会共同负担.因此,必须摒弃单方面主导城中村更新改造和谋求局部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质疑“改造”城中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不少城市都在搞“城中村”改造,其中以深圳市最为积极,该市市长在一次全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能否成功地改造“城中村”,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一次检验,并宣称要不惜代价解决“城中村”问题。据称,之所以改造“城中村”的理由有三:第一,“城中村”不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发展之要求,已经损害到城市形象。第二,“城中村”成了滋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温床,曾有媒体罗列了“城中村”的十大罪状,即黄、赌、毒、假、冒、骗、抢、偷、劫和火患等。第三,“城中村”违反城市规划,存在着大量的违章建筑。笔者认为“,城中村”并不是不可…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市化过程后,城中村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广东“三旧”改造实践的不断深入,城中村改造已逐渐成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能力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规划时序已成为城中村改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在“三旧”改造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时序安排,为制定城中村改造以及确定、实施改造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斯哲 《城市观察》2012,(4):126-131,141
对广州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对违法建筑的拆迁补偿进行研究,并借鉴国内外违法建筑相关立法方面的经验,力图找出城中村改造中对违法建筑补偿的相关漏洞,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涛 《城市》2016,(3):74-79
城中村的形成是城市快速扩张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是政府、开发商还是城中村农民,均有强烈的改造城中村的愿望.但是城中村改造并不顺利,往往成为官民冲突的导火索.究其原因在于现有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无法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应当构建更加具有包客性的利益协调机制,让各方利益主体参与到城中村改造中,更加完善、有序地推动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10.
张浩 《科学发展》2012,(1):103-110
通过对北京、广东两省市城中村改造的成效、模式及经验的调研,着重总结两地经验对上海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有益启示。同时,对上海城中村改造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解放思想,着力破解城中村改造难题;从实际出发,创新相关支持政策;开展试点,做好政策储备;动态地调整上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1.
张燕玲 《城市观察》2014,(2):161-167
村庄规划是协调城乡发展矛盾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手段。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直至全国掀起建设美丽乡村热潮,无一不凸显了在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今天,村庄规划的重要性。然而,在村庄规划基本已覆盖的今天,农村问题依然年复一年地存在着。本文结合南沙新区村庄规划工作,着重探讨村庄规划无法落地的原因,并从"三规合一"、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等角度来解析村庄规划落地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改造是当前广州市政府工作的"重头戏"。城中村作为城市低收入群体,主要又是流动人口相对稳定聚居区,是具有自身逻辑的生存与生态体系。政府以大拆大建为标志的改造,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空间形态与外在景观,更是特定群体的生存方式。若要最大限度地让城中村改造行走在公共利益轨道上,政府在有关基础性社会条件培育中,如树立渐进式改造理念,建立或完善公平合理而又具可操作性的制度及机制等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责任。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的一种特有现象,已逐渐演化为影响城市品质和居住品质的巨大障碍,同时制约着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在上海市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日益膨胀、中心城区土地资源供应越来越少的背景下,“城中村”所贮存土地的战略重要性越加明显。上海可通过健全现有土地储备制度、完善土地出让办法、完善安置补偿政策、加大规划政策支持力度等举措,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14.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it is hard to see that media development so far has contributed neither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r to political liberation in African states. The media situation and the literacy problems is connected to social differences and tensions between elite vs. local populations and the urban culture vs. the village. Media transmits stereotypes of modernity and urban life that are conflicting with rural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ntities. It is being argued that media changes in the future will make things even worse. African countries are confronted with globalized media trespassing into rural 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themselves in local consumption patterns, before local media structures have had the possibility to develop. This means a severe threat to local culture and to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civil society at the local level.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上海城郊结合部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以创新的领域有:镇级政府社会管理的边界和权限、社区的法律地位和社会组织培育、城中村治理、区级地区大联动大联勤。完善城郊结合部社会管理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社会联手,管理与服务并重,机制创新与科技手段有效结合,才可能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朱志刚 《城市观察》2011,(4):166-171
"城市村落"的概念提出,是对"城中村"概念的一次批判性反思。"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正如其概念一样,形成了单一性、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本文拟就广州城市村落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空间形态现存状况的分析,探讨广州城市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模式及注意问题,并提出"城市村落"的研究应从人文关怀之意义出发,更侧重于对其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as revealed by the 1990 Population Census and the 1995 National One Percent Sample Population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eriod 1985–90, migration in the period 1990–95 tended to be more distance sensitive, reflecting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igration foci resulting from the policy of opening on all fronts. Foreign investment also appears to have a greater effect on migration flow. Proportionately,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both village‐to‐village and city‐to‐city migrations. The former was most sensitive to increase in distance while the latter was least sensitive. As for rural‐to‐urban flows, which include both village‐to‐town and village‐to‐city flows, migrants in China increasingly bypassed the towns and ended up in the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